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上汽大众、一汽奥迪等车企2024年迎喜报。
撰文丨余家进
责编丨DAN
设计丨PinZow
一直以来,合资车在汽车市场中都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中,合资车都是市场的佼佼者。新能源时代下,合资车企也并非无优势可言,比如可靠的技术,较高的品牌影响力等,所以它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在2024年度销量成绩单中有所体现。目前一汽丰田、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一汽奥迪等车企已经公布2024年度成绩,凭借燃油车的走量,头部合资车企基本迎来喜报。
日系阵营:丰田、日产持续走量
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收窄以及新能源自主品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合资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日子不如当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日系车企不同,依靠经济耐用特点,依然能俘获不少人的心,2024年度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日系品牌都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2024年一汽丰田新车销售800199台,并且是唯一连续两年正增长的主流合资车企,全年电动化车型的销量达到了384612辆,同比增长36%,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而高端车型通过TNGA-K平台的助力,全年则达到了436580辆,增长率也达到了10%。
2024年一汽丰田推出了全新普拉多、全新皇冠等重磅车型,还对格瑞维亚、亚洲龙、荣放等车型进行了升级,甚至推出IT'S TiME 2.0智能电混双擎技术,进一步壮大了产品阵营的市场竞争力,加上营销、服务等维度的优势,使得一汽丰田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
东风日产2024年终端累计销量为656615辆。不过东风日产并未公开具体车型在过去一年的销售情况。参考以往情况,估计东风日产的走量车型依然是轩逸、奇骏、逍客等。另外,成绩迎来正增长的日系品牌还有长安马自达,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8%。马自达CX-5销量同比增长103%,表示破局合资内卷转型初见成效。但是长安马自达其它车型的具体销量成绩没有公布。
很多日系主流车型在市场上依然有很高的热度,比如全新普拉多、逍客等,这些车型在市场上征战多年,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市场口碑,加上稳定的性能且可靠的品质,所以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度依然很高。
不仅如此,日系混动车的销量占比也持续走高。众所周知,混合动力总成强调经济性和效率。而日系车企在混动车领域有着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其中丰田汽车更是提供了高水平的混合动力系统,因此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选择。
德系阵营:大众、奥迪强势发展
再来看德系车企,国内消费者对于德系车有着明显的偏爱,特别是以大众汽车为首,旗下的车型总体销量也是常年位居榜首的位置。
一汽-大众2024全年终端销量数据出炉,累计完成终端销售整车1,659,107辆,位列国内合资车企冠军。而上汽大众2024年销量突破120万辆,其中,大众品牌2024年销量突破114万。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在新能源时代,大众汽车打造的ID.家族车型,在行驶质感方面也比很多纯电动车更好,也常常位居合资新能源车销量榜首位。2024年上汽大众ID.家族全年销售130222辆,同比增长23.8%。
ID.3在去年11月已经达成累计销量20万辆里程碑,出色的产品力和品牌影响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另外,2024年ID.3车系还推出ID.3聪明款和ID.4 X聪明款,均凭借智能网联、驾驶辅助等配置的升级以及价格的调整,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豪华车领域的一汽奥迪2024全年累计实现整车销售611088辆,其中国产燃油车550136辆,国产燃油豪华车领域份额第一。在豪华中大型轿车细分市场,奥迪A6L则以全年17.7万辆的销量刷新年度纪录,再度蝉联销量冠军。
无论是大众、奥迪,还是奔驰、宝马,它们的行驶质感总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加之品牌名声大、车型产品线丰富且服务网络庞大,因此得到很多消费者认可。但是,去年不少德系车企也被曝光裁员、罢工等信息,也说明了德系车企在全球市场承受的压力也不小。
中国汽车市场是当前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能够站稳脚跟的车企均有着不错的实力,一汽丰田、东风日产、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主要依靠燃油车业务能获得好成绩,更是证明了市场品牌力和产品力的双重认可。如今来到2025年,估计汽车市场会延续2024年的价格战,也将是群雄逐鹿的一年,希望上述车企能延续2024年的良好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