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上车潮”:20多家车企接入,AI定义汽车能迈出多大一步?

Deepseek“上车潮”:20多家车企接入,AI定义汽车能迈出多大一步?

凤凰网汽车原创 近20家主流车企宣布接入,Deepseek的风,吹到了车圈。

得益于开源及较低算力需求等特点,这支来自“中国的神秘力量”让全球对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再升级,国产AI成为各行新贵,车圈智能化似乎也有了“捷径”可寻。

过去一周,比亚迪、广汽、吉利、东风、零跑、智己、奇瑞等传统车企、合资品牌、新势力等多家多家车企宣布已经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车企探索汽车智能座舱有了新的落地载体。

“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让全球科技圈震撼,不仅实现媲美Open AI大模型的产品体验,更将成本压缩到极低。”作为国内智能化一梯队的成员,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开工信中提到,下一个十年,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大变革,也会驱动全球范围内硬件软件产生巨变。

从ChatGPT到DeepSeek,新一轮技术变革催生,车企打响AI“抢位战”,车企深度求索AI能迈出多大一步,看到可能性的同时,也有更多的未知数。

智能座舱仍是首要“衍生物”

从Open AI文心一言、豆包等大厂AI上车,再到如今与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融合,车企深度求索重构AI叙事,智能座舱仍是不同阶段的首要衍生物。

吉利汽车是首家宣布应用DeepSeek的车企。

2月6日,吉利宣布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完成深度融合,主要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旗下品牌极氪也已完成自研Kr AI大模型与DeepSeek R1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后续会以DeepSeek R1大模型为基础,持续训练极氪自研Kr AI大模型推理能力。

东风汽车旗下自主品牌也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语言模型接入工作,并宣布将于近期陆续搭载应用在岚图、猛士、奕派、风神、纳米等车型;奇瑞集团方面也宣布与DeepSeek围绕智能化大模型系统展开深度技术融合;上汽集团则以旗下高端纯电品牌智己品牌打头阵,在智能座舱上深度引入DeepSeek大模型,并强调将与豆包、通义等大模型合作,通过深度联合训练,构建多场景插拔式AI矩阵平台。

零跑汽车是首家接触DeepSeek的造车新势力,部署DeepSeek-R1的零跑全新座舱即将上线,“小零GPT”大模型当前已接入DeepSeek-R1。、

除了一汽-大众鲜有将DeepSeek接入营销端,此轮AI迭代主要应用仍聚焦在智能座舱领域,通过人机对话、语义识别、信息检索,完成与用户的交互式体验,本质上还是过往不同大模型所攻克的主要领域,但却在以更新的算法和架构表现出更优的效能,催化智能座舱变得更成熟、更精准、更高效。

吉利方面称融合后的AI系统能更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准确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大幅提升智能交互体验;奇瑞号称雄狮智能座舱系统也可依托DeepSeek实现更精准的语音指令响应,更智能化的场景应用。

“搭载DeepSeek后,用户与车机的关系不再是‘命令与执行’,而是‘朋友式的对话’。”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在更智能的车机系统下,用户无须死记硬背固定口令,随口一句就可得到精准的回答。

除了较为自然的语言处理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此轮DeepSeek的集中上车与前期大模型接入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其主动性的提高。基于模型的强推理和反思能力,主动“为客户”服务,包括吉利、奇瑞在内的车企都强调了与其深度融合后DeepSeek的主动服务功能——基于车内外场景主动分析用户潜在需求。

换句话来说,或许不需要用户下达指令,DeepSeek可判断车内外环境及状态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选项。

“DeepSeek有望对智能座舱带来催化,节约算力,提升座舱交互体验。”开源证券研报认为,智能座舱是人工智能的载体,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有望带来更优的座舱交互体验,令智能座舱实现前所未有的功能提升,并有望孕育全新应用场景。同时该模型对算力的节约也让模型更容易在座舱端本地化部署,实现更优的体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相关内容无法量化,只能体验,各家车企宣传的风很大,但实际情况与之差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的“指令性输出”变为“双方交互强化”,在此前各家车企智能座舱相继迭代时,就宣称这一模式已经可以实现。

当前来看,Deepseek革新智能座舱,一种方式是通过DeepSeek的开源,与自家服务器相结合,并对其进行训练,持续训练大模型的推理与反应能力,并从对话投射到车端,完成指令和主动发出请求,从而让座舱大模型更加智能、强悍,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化;

另一种则是仅在车端引入DeepSeek,直接将其作为车端机器人与车主进行互动,缺少与具体场景的融合与推动,落地虽快,但迭代能力有限,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上车止步于此,有些屈才。

因此,Deepseek这一轮密集且集中的“上车潮”,到底是有真实力帮助进化,还是“他也我也要有”的营销噱头,还需谨慎判断。

是“催化剂”,不是“颠覆者”

过去两年的时间里,“AI定义汽车”的载体更多落在座舱中,对于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智能驾驶,却始终未见某一代人工智能强悍到让各家主机厂一涌而上。

虽然目前国内车企对于DeepSeek的应用大多聚焦在智能座舱,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独特的开源和较低的算力需求,正在为AI重构智能驾驶提供更多可想象的空间。

得益于蒸馏训练,DeepSeek可以优化自身,或帮助其他模型提高性能和效率的同时,减少计算资源和存储需求,帮助车企在训练智能驾驶系统时,减少对云端算力的依赖,降低数据训练成本,引入后有望加速智能驾驶的训练速度,推动智驾平权的到来。

降低数据需求的同时,DeepSeek还可帮助数据的预处理与清洗,减少人工标注的耗能与时间,帮助智驾企业进行数据挖掘和生成,让自动驾驶在云端训练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当前,我国智能驾驶头部梯队的水平,已经能够做到全国路段都能开,宣称在“端到端”的加持下,完成“点对点”。但由于路况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大部分智能驾驶系统在遇到人流量较大路段、狭窄道路、突发路况的情况下,还是会提醒车主完成接管。

而DeepSeek本身所具备的强理解性与逻辑性,以及对场景的理解,在跨模态迁移后将对路况的感知状况更加熟悉,或将帮助智驾系统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国联证券指出,DeepSeek 对底层架构、训练框架、模型推理等方面进行了关键创新,实现了与全球领军AI模型的匹敌,对智能驾驶的开发有重要借鉴意义。

不过,从此前ChatGPT掀起风暴,车企争先引用探寻智能驾驶,到后来未见成果逐步“熄火”,到后来各种国产大模型的出现,都未能擦出明显的火花,有业内人士指出,借助AI发力智驾,或许比想象的还要更加艰难。

一方面,DeepSeek作为通用大模型,目前被各行各业引入且能够快速、流畅并有逻辑地完成一些初步的整合与应用不假,但对于自动驾驶这种专业性、实践性、深入性极高的领域, 需要通过专用模型来对具体场景进行优化,从基础的交通指令、抉择输入到一步步能够根据多种经验、实践场景完成灵活判断。

对于车企来说,DeepSeek是一个好的辅助工具,但是想要借助此完成质的突破,目前来看可能性较小,灵活且高效运用前,车企起码要完成对该大模型的初步驯服,提升模型的专业性并与车企自身智驾方向相结合,推动有效的落地方案逐步落地。

另一方面,在当前海量数据和高算力训练支持下,智能驾驶能力持续提升,但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的大多数领域中都会面对“长尾效应”,大部分事件通常可预测,但仍有一长串低概率的意外事件发生。在驾驶领域,这一项必须要做到“0意外”,距离这一阶段还较为遥远。政府对该领域的监管、许可都是较为严苛的,目前一些方案仍处于测试与运营阶段,真正完成商业落地还要迈过多道坎。

以Deepseek甚至是全球的大模型能力来看,做到上述仍较为困难,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还是需要在人工智能、车企、政府三方共同发力。

Deepseek为汽车智能化带来了新的帮助与突破,在智能座舱方面,一个更加流畅、聪明且主动的AI时代,有望在车企的融合与探索下加速到来,但如果用户寄希望于Deepseek为智能驾驶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短时间内或许会失望。

(文/周州 编辑/左茂轩)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