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马自达正式宣布旗下经典车型马自达6全球停产。日本本土生产线已于2024年12月关闭,海外工厂将在零部件耗尽后逐步停产。这款诞生23年、历经三代车型更迭的运动轿车,最终因技术路线与市场趋势的脱节退出历史舞台。其命运折射出传统燃油车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困境。
马自达6的衰落始于技术路径的固化。尽管第三代车型(阿特兹)仍坚持自然吸气发动机路线,并通过创驰蓝天技术实现年均8%的燃油效率提升,但面对竞品普遍转向涡轮增压和混动技术的趋势,动力性能逐渐失去竞争力。
2023年全球销量仅4.2万辆,不足丰田凯美瑞的十分之一。智能化布局的滞后更削弱了产品力——L2级智驾系统比自主品牌晚三年推出,车机地图更新周期长达3个月。与此同时,全球中型轿车市场份额萎缩至12%,SUV占比升至62%,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加速了这一趋势:2024年马自达6在华月均销量不足500辆。
电动化转型的尝试同样受挫。2024年10月推出的纯电车型EZ-6(基于长安深蓝SL03平台)在中国市场遭遇冷遇,首月销量仅2445辆,随后三个月销量断崖式下跌至498辆。消费者质疑其“换壳车”本质,品牌溢价丧失。
尽管马自达计划将海外版6e推向欧洲和泰国市场,并宣布未来三年在泰国推出五款电动车型,但20万元级纯电市场竞争CR5已达82%,窗口期不足12个月。日本本土生产线改造费用高达300亿日元,远超开发新平台成本,海外工厂因零部件通用率低,单车生产成本比CX-5高12%,这种“高投入、低回报”模式在销量锐减下难以为继。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直接淘汰了马自达6的Skyactiv-G发动机,曾经引以为傲的机械性能优势,正被电池密度、智驾算法等新指标取代。
马自达6的退场既是内燃机时代技术信仰的终章,也是产业转型的必然注脚。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累计销售80万辆的辉煌,到2025年月销不足500辆的惨淡,其兴衰轨迹揭示了市场需求的根本性转变。
当“人马一体”的操控哲学遭遇自动驾驶的算力竞赛,传统车企必须在技术革命与经典传承间寻找新平衡点。未来,能否在电驱平台上重塑驾驶本质的认知,将决定马自达乃至整个行业的命运轨迹。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