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坤
3月27日,在一次闭门媒体沟通会上,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谈到上汽与华为合作项目当中一些干部变化时,表达了他对组织用人逻辑的看法:
“我们拿出一批最好的、最年轻的干部送到了华为项目当中去。我跟我们的团队说,放下架子,跟他们学习。要问为什么这么干?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他反复强调:干部关键的不是年龄,而是能不能打仗,更重要的是要打胜仗。
这是贾健旭对上汽近期干部调整思路的明确回应——从干部竞聘上岗,到组织结构重组,再到他本人兼任大乘用车板块总经理,一系列动作背后,是“谁能打仗、谁就上”的执行逻辑。
在这场面对核心媒体的沟通中,他还谈到了组织“收拳”、流程打通、产品定义如何前置、合资文化如何反思,以及与华为在流程与体系层面展开的深度协同。
这些表态所传递的,不仅是“用什么样的人”,更是“如何打造能打仗的系统”。
寰球汽车作为受邀媒体之一,围绕外界关注的关键议题与贾健旭展开了深度交流。这也是他在2025年以来少有的系统性公开发声。
以下为核心观点与问答实录。我们也将在后续持续推出更深入的深度解读,进一步梳理这场组织重构背后的逻辑和落地方式。
采访核心信息
Q
A
怎么看其它企业在某些层面当前的领先势能?上汽的战略应对方式是什么?
贾健旭:我一直强调,上汽不应该在规模上再去追赶别人,我们要站在它发展的延长线上。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如果你选择追赶,那你永远都在它后面,它的势能太大了,越追差距越大。
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它前进路径的终点,等它撞上来。我们要看清楚下一个阶段的行业变化是什么,比如在智能驾驶、整车系统架构、安全体验这些方面提前布局,打出差异化优势。你要看将来,而不是总盯着现在。
Q
A
很多人关注上汽如何从合资逻辑中走出来,怎么看这个问题?
贾健旭:我在离开上汽大众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合资企业开的是“幼儿园”,不是“妇产科”。也就是说,车的定义早已完成,我们只是帮它换换衣服,然后把这个孩子推出去。
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产品定义。从长期来看,这是问题的根源。我们的自主板块必须做“妇产科”,要从产品‘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介入,从用户出发,建立起真正属于我们的定义能力。这是上汽必须要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
Q
A
上汽强调了智能驾驶的安全“三阶段”,能否具体讲讲这个逻辑?
贾健旭:我们把智能驾驶安全保障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不怕撞,靠冗余系统和传感器保障;第二阶段是不会撞,靠感知、决策和控制融合做到主动避免事故;第三阶段,是撞了也不怕,核心是主被动安全打通,以及事后保障体系到位。L3最大成本是冗余。谁能把冗余做到极致,谁就能把成本降下来。而最后这些成本,都是用户买单的。安全不只是硬件指标,而是整个主被动安全系统要握手、打通、互认,这才是真正的智驾平权。
这个是我们必须领先的方向,而不是简单讲个NOA就了事。你做L3,不是装个软件就行,而是整个车的架构要协同,所有安全冗余、数据通路要打通,这才是体系性能力。
Q
A
上汽2026年能真正实现L3商业化落地吗?
贾健旭:完全可以。我们现在做的整车平台是为L3准备的,不需要再额外搭建新的架构。比如2025年底之前,上汽将获得470张无人驾驶牌照,解锁浦东机场出发的固定路线,会有专门通道,你不用排队,到了就可以上,全自动驾驶运营。
这些都是按L3标准推进,甚至局部向L4迈进。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展示项目,而是真正做到“消费者买单”、“能上路、能批量”,这是商业化的关键。
Q
A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引起广泛关注,这种合作模式对于上汽的价值是什么?
贾健旭:我们和华为不是简单供需关系,而是一种新的“第二次合资”模式。我明确告诉他们:我们是带着嫁妆来的。我们有体系能力,有整车经验,也有成本控制能力,能帮华为把他们的智能化能力装进20万以下的车型,这就是我们能贡献的地方。
合作必须互补,才能长久。我们不是在找供应商,而是在共同建平台。
Q
A
上汽内部推进“大乘用车一体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贾健旭:过去我们的组织结构是分散的,各品牌、各流程之间壁垒很多,信息传递慢,资源效率低。这次,我们收一个拳头,就是要把所有跟自主业务相关的品牌整合到一个作战体系中。从产品定义到平台开发,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管理。
我亲自挂帅,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墙”,让这个系统动起来。有一个目标、一个预算、一张表,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和战斗力。
Q
A
您经常讲“定义权”,怎么理解产品定义的正确路径?
贾健旭:定义权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流程推演。我们的产品定义,必须是围绕真实用户、真实场景来的。你要知道你这辆车是卖给谁的,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不满意什么。以前我们很多车是“从流程里出来的”,不是从用户那儿出来的。
我们现在要求每一款车从立项阶段就要有用户调研支撑,营销和开发团队一起参与,把销售体系提前拉进来,这才是组织协同。
Q
A
合资业务未来怎么看?还有增长空间吗?
贾健旭:我们必须理性看待合资业务。过去200万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合理预期是120到150万辆。但这不是说它就不能发展了。我们推动的是“合资合作2.0”,不再是引进技术和品牌,而是共同定义产品、共同管理渠道,甚至一起做架构。
比如上汽大众现在15款新品都是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这就是转型。
Q
A
“工程师是最大的销售员”,这句话怎么理解?
贾健旭:我们的工程师不能只管交付,要懂得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卖得动,什么样的技术才真正有价值。不能只是闭门造车、按标准完成任务。我们希望工程师能走出去,理解市场,甚至把我们的技术卖给合资企业,用我们的能力去摊薄成本、提升效益。
这才是技术的真正价值,不是堆参数,而是创造商业成功。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财经连环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