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事故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对待智驾?
汽车
汽车 > 汽车资讯 > 正文
站内

小米SU7高速事故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性对待智驾?

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高速碰撞后爆燃,致车内3名女大学生丧生。事件瞬间冲上热搜。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对事件做出回应。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并将事故发生时的车辆数据提交给了警方。

4月1日晚,雷军发微博,称团队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30日赶赴现场,31日配合警方调取并提交车辆数据,称小米尚未接触到事故车,很多问题没法回答。但是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同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安徽铜陵官方对事件的回应。重点信息是事件属于单方责任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事件正在调查中。

三人死亡+智驾+小米SU7+雷军,事件的热度可想而知。对此,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在事件尚未有定论之前,我想根据已知的信息,就事件本身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智驾。

从车的角度分析。小米发言人确认,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也就是没有激光雷达的版本,属于纯视觉方案。靠摄像头对障碍物进行感知的距离一般是100米,而在德上高速夜间没有路灯的情况下,其感知距离会更短。所以,车辆在发现“改道封闭”障碍物的时候距离可能已经非常近了。

从时间上分析。按照小米公布的时间轴来看,22:44:24秒,车辆发出障碍物风险预警,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5秒,NOA被接管变为人驾,驾驶员向左打方向并踩刹车,刹车没有踩死,刹车踏板开度31%。26秒,驾驶员轻微向右打方向,刹车力度加大至38%。与此同时26秒-28秒,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按照速度来看,从碰撞发生前的116公里每小时到碰撞时的97公里每小时,按照2秒的减速制动时间来算,车辆大概向前行驶了59.2米。

从人的角度分析。按照标准反应时间分解(NHTSA模型),人类感知延迟一般在0.3-1.5秒,认知决策最快是0.5秒,动作执行踩下踏板是0.3秒,踏板建立压力是0.1秒。理想状态下,碰撞前驾驶员反应时间是1.2-2秒。目前车内驾驶员在发生碰撞前的具体状况尚未公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按照纯视觉感知方案的预警时间来计算,虽然她在1秒后就接管了车辆并踩下了刹车,但是碰撞基本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从道路角度分析,一般高速改道警示距离不会低于1.6公里,会设置一级预警提示标志;之后在800米-100米之间会多次设置安全提示标牌,并连续摆放锥筒,并会在100米建立缓冲区,设置限速标志和防撞桶。所以,按照铜陵官方认定为交通事故而不是安全生产事故的定性来看,大概率在预警设置上没有问题。如果按此推测,驾驶员在此前1公里多都没有对车辆进行任何干预和限速,直到最后2秒车辆报警才采取措施,要么是过于依赖智驾,要么是分心,从小米给出的在28分和36分两次分心和方向盘离手警告来看,后者可能性比较高。不过,目前高速路情况尚未有公开信息,需要等警方的公示。

以上是我的几点判断,仅代表个人观点。就此,我也想再次强调我对智驾的态度。

作为消费者,对于智驾这样的新事物,要有理性的认知。拿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探测感知距离这个事来说,虽然各家的品牌和技术不同,但是大家心里要有个底。目前激光雷达的最远探测距离顶天就是500米,一般车型都在300米左右。而纯视觉方案也就是靠摄像头来感知的,业内最高的特斯拉FSD也就是250米,大多数厂家的数据在100-200米之间,而且是天气好,光线好的情况下,像夜间、雨雾,这个数据会大打折扣。再比如,AEB,也就是自动紧急刹车,虽然小米SU7在24秒预警的同时自动刹车了,但是,你知道吗?小米官方说了,他们的AEB目前作用范围是8-135公里每小时,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像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是不响应的。所以无论是开的太快还是障碍物不属于三大类,AEB是靠不上的。我们要始终对智驾保有敬畏之心和理性认知。就像这次事故中其中一位死者的妈妈说的,智驾不能当饭吃。

作为厂家,L2.9999也不等于L3,NOA‌是领航辅助驾驶,而不是自动驾驶。在目前的智驾水平之下,人依然是最后一道防线,虽然我这个观点可能有点老土和保守。厂家,可以在宣传中宣扬几百公里无接管,也可以用极致的条件去描绘智驾的美好,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在你把车辆交付给他的那一刻,一定要告诉他哪些是高危情况,哪些是智驾不能处理的,一定要对关乎生死的安全功能做好科普和教育。这里举个例子,在去年我参加某场试驾的前一晚,做了一个超长的关于智驾的问卷,那里基本都是在告诉我哪些时候我要接管车辆,虽然当时很烦,但是如今想来,非常重要。2025是智驾元年,很多车企宣扬的智驾边界在哪里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整不明白的。像小米SU7,135公里时速以上AEB是不好使的。再比如像SU7 Ultra,2秒级别的加速在公路上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消费者也不知道。就像在这次事故中大家讨论说,车辆撞击后车门能否从内部打开,电车断电后有没有应急拉手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吗?有!但是在这次的时速97公里严重碰撞事故之下毫无意义,因为对于大多数凡人肉身来说,这个速度撞上水泥护栏,凶多吉少!敬畏速度,敬畏生命,L几都一样。

最后,我想说,在重大舆论事件发生的时候,真假信息一定会满天飞。网络上各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就像这次事故,车辆被警方接管了,小米的人都没见到车呢,但是就有谣言说车已经拖回北京了。所以,作为普通群众,请理性吃瓜,不造谣不传谣,静待事情后续发展。

推荐4

为您推荐

算法反馈
已显示全部内容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