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商务部对外表示,正对中国汽车行业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而在5月底,商务部已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发《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开始征询关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方面的意见和诉求。事实上,早在去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经在行业内摸底垄断数据,并上报发改委相关部门。
那么,汽车行业的垄断究竟有哪些呢?反垄断的重点又在哪里呢?
据分析,汽车业目前除了在技术与产销上、零配件采购上存在着跨国企业“一枝独大”的现象之外,同时还存在着二手车迁移、新能源车上牌入户等“地方垄断”。
外方在市场、零配件采购上“一枝独大”
6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最新汽车业产销数据。自主品牌销量颓势不改。据统计,自主品牌汽车整体市场份额则已连续9个月回落。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8.06万辆,环比下降2.72%,同比仅仅增长5.41%;市场份额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6.5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92个百分点。1-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06.40万辆,同比只增长0.9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9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8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自主品牌“压力山大”之际,跨国车企在华销量却节节攀升,市场份额不断上涨。在1-5月轿车销量排名前十当中,没有一款为自主品牌,均为合资品牌。在1-5月车企销量排名中,也没有自主品牌车企的身影,均为合资车企。
由此,跨国品牌在中国车市的“一枝独大”地位愈加明显。但是,这些车企能否为中国汽车技术发展带来实质性改变,仍旧存在着较大争议。
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着跨国车企以技术、品牌等“垄断”手段,挤压自主品牌发展的情况,也引发了汽车业较大争议。毕竟,这种“一枝独大”局面表面上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是“垄断”仍存疑。
不过,业界对汽车垄断看法较为一致的是,在生产制造尤其是零配件采购环节,基本都是外方“说了算”。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合资车企生产制造当中,对零配件体系的控制上,外方在绝大多数合资汽车企业中,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这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供应商体系的成长以及生存空间,同时外方也从零配件上游制造产业“二次赚钱”。
反“地方保护”侧重二手车、新能源车
记者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了解到,商务部日前向该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开始征询协会及其会员企业关于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方面的意见和诉求。这是继去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行业内摸底垄断数据并上报给国家发改委之后的又一次调查。
在业内看来,目前汽车业的地方保护主要集中于二手车流通环节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入户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限迁造成的二手车流通不畅已传导至新车市场。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亿辆的水平,从2009年的繁荣发展,到2014年将有一批车辆进入置换期,而限迁让二手车政策和交易平台发生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新车置换。
记者了解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已经向国家环保部办公厅提交了《关于取消地方城市限制二手车迁入不合理规定的建议》,呼吁各地取消对二手车的限迁政策。
而在目前炒得热火朝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地方垄断现象同样严重。不少地方都设立了“新能源车地方目录”,将非本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将不能获得地方补贴,甚至是被“挤出”目录,不能上牌。此前,比亚迪等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一些大城市就出现过一度上不了牌的窘局。
可喜的是,上海、北京等城市已经明确引进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车参与市场竞争。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