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赵福全:战略坚定与否是建设汽车强国要害

2014年11月24日 01:37:56
分享到:
来源:凤凰汽车 作者:赵福全

本文作者赵福全,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建设制造强国

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再度踏上征程。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李克强总理语)里,通过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通过实施产业升级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根本性的核心任务,而提升制造业水平则是重中之重。正如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视察时所说,技术和粮食一样,靠别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饭碗,自立才能自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应当说,中央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抉择是高瞻远瞩的,恰恰抓住了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要害。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要想完成转型升级,就必须要建设制造强国,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其理由有三:

一、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强国。

虽然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但总体上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高,尽管有少数行业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多数行业都是大而不强或者不大也不强。制造强国不仅仅在于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强弱,也不仅仅在于制造出的产品的优劣,而是制造产品的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性、品牌附加值、市场价值以及利润分配的综合体现。即使能够造出性能卓越、质量上乘、成本受控的可靠产品,如果品牌和技术不属于自己,劳动含金量不高,那也只是在给人家打工,“帮别人养儿子”!因此,能否决定产品的DNA,才是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本质区别所在!

根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IHS Global Insight研究数据显示,在2010年中国就已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高于美国的19.4%,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但是同期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员工则约有1亿人。同时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平均水平20%~3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更远。这个对比是令人震惊的。显然中国制造业决不能满足于这样的低水平,否则将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简单依靠积累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以为继,毕竟能源、劳动力以及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未来我们必须依靠提升质的发展模式才有出路,才能做到以最小的人力投入、最小的资源使用、最小的环境伤害,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和利润,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性突破。也只有这样,不断增长的制造业才能带动中国经济整体的持续攀升。

二、作为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制造业的强弱事关全民族的竞争力,做强制造业是中国别无他途的战略选择。如果说一些较小的国家有可能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实现富足的话,中国则没有这种可能。中国自成世界之一极,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基础,广大百姓的收入就没有保障,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就失去了原动力。反过来讲,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充分的就业,创造了足够的财富,第三产业才有了发展的依托。一句话,中国如果不建成制造强国,创造价值并带动产生更多的价值,让广大制造业及相关从业者都得到更高的收入,将很难走出中产阶级陷阱,向高收入国家阵营迈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成为富国的梦想将遥遥无期。

三、建设制造强国意味着中国要在世界大分工中从低端向高端跨越,而这正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目前中国所谓“世界工厂”的地位,只是在为先进工业国“卖苦力”,我们能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却依然只是为人家代工,同时能耗和污染又由我们承担。比如苹果手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很少有使用者注意到,iphone的背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美国加州设计、中国组装(Designed by Apple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有数据显示苹果公司的利润率高达58.5%,而代工方的利润则只有可怜的0.5%。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制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手机,但我们制造的产品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从中分得了少得可怜的利润。中国自己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不多,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低端和劣势地位。这种局面必须扭转,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非常迫切、外在压力异常巨大,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建设制造强国!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建设汽车强国

那么,建设制造强国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建设制造强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选好龙头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积累,完全有理由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些,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战略选择,而无需再过分关注眼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链条长、拉动性强的产业,即使眼前能力弱,也必须要选择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来进行培育发展。而汽车产业正是提升制造业水平的最佳突破口之一,是国民经济当之无愧的支柱性产业。说得更明确一些,要建设制造强国就必须要建设汽车强国!这并非笔者王婆卖瓜,而是基于对汽车产业的充分思考和深刻理解得出的结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汽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无可比拟。

以规模和产值看,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而美国即使在最巅峰时期也不过1700万辆。2012年仅汽车产业本身的产值就高达5.29万亿,这个数字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如果考虑到汽车上下游及横向行业的产值,包括能源、材料、机械、电子,也包括金融和服务业等,即使按照保守的汽车产业拉动效应1:5计算,其数字也将更为惊人。汽车在国家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方面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时首选汽车的原因之一。

以吸纳就业看,汽车不仅自身产业大军庞大,而且带动相关产业(包括其它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的间接就业数量更为可观。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直接就业人数正向300万大关逼近,而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1%。这还没有包括因汽车工业而产生的基础建设、管理部门、以及非汽车产业中与汽车使用有关的就业。

以发展潜力看,2012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88辆,而包含不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平均水平则为159辆,越来越多无车的中国人开始有能力购买汽车,一些大城市的限购、限行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中国汽车消费的潜力,未来预期居民收入翻番,将为汽车消费带来更大的商机。同时,“中国制造-世界销售”汽车也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中国汽车业走向世界将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就业和税收机会。在这种历史机遇下如不坚定的做强本土汽车产业,将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社会价值看,在与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大众化消费产品中,汽车是价值仅次于房地产的大宗商品,而相比于房地产的一次性投资,汽车又是需要不断置换更新的商品,平均十年左右就要以旧换新。从百姓角度来讲,拥有汽车事关幸福指数,是其“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角度讲,让国民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是一种责任,汽车产业是一项民生事业,更何况国家可以从中获得大量利税。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12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