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赵福全:汽车强国建设需要正确战略判断

2014年11月24日 01:46:49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赵福全

本文作者赵福全,系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国家战略是顶层设计,必须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指出,汽车强国建设是国家战略,应由国家推动实施,通过本土企业的做强来实现。而国家战略是一个民族最顶层的设计,必须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强调的是战略高度。即国家战略必须站在确保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目标上来进行判断和谋划,凭借国家智慧和民族勇气来制定和实施。国家战略必须从需求出发,而不是从能力出发,其首要考虑的要素必须是应不应该做,而非能不能够做。简单地按照“做得到的就做、做不到的就不做”来规划,这不是战略,更与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的历史使命相悖。就汽车产业的国家战略而言,如果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微,于未来发展助力甚小,那么即使我们拥有做强汽车产业的条件和能力,也无需建设汽车强国,大可顺其自然;反之,如果强大的汽车产业对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国家产业安全、对民族可持续发展作用重大、意义深远,那么无论做强汽车产业需要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必须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真正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坚定“别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的信心,这样才能使今日之“做不到”变成明日之“做得到”。

高瞻远瞩则强调战略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国家战略决不能仅仅立足于眼前,更要面向未来,要有“谋万世之太平”的韬略。对于国家而言,相对具体的短期小战略固然重要,而对本民族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有深远影响力的长期大战略则更为关键。也只有在正确的长期大战略的指引下,短期小战略才能有的放矢、节次实现,最终成就本民族长远的宏伟战略蓝图。国家战略需要大智慧,需要从眼前的“迷雾”中发现未来方向的远见卓识,不仅要站得高,还要看得远,更要看得清,看得准!从这个意义上看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我们曾经长期处于自行车时代,至今也还有很多贫困地区和人口,但这些都不能作为不谋划如何应对汽车时代到来的借口。只根据目前及部分地区的状况,而不预计未来的变化,这样制定的战略难免短视,对于国家而言要付出巨大代价,对于民族而言将错失雄踞世界的历史发展机遇!

为此本文将重点论述,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及汽车强国建设,应该如何给予正确的战略判断。

汽车强国战略源自超前的、全面的、系统的判断

过去很多年我们一直有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倾向,认为中国人均资源少、人民生活水平不高、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差,汽车产业不会快速发展。这种思想也导致我们忽视了很多支撑汽车产业强势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这些本是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汽车强国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三十年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始终高速发展,在国民收入不断激增的情况下,百姓会用越来越高的收入做什么样的消费,中国居民的消费构成会有怎样的变化,国家对此理应有充分的预见,做充分的准备。所谓“衣食住行”,这既是百姓生活所需的四项基本要素,也代表着一种逐步升级的刚性需求。腰包“厚实”起来的老百姓通过买车来解决“行”的问题,迟早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经济型轿车原本就不是什么特别的奢侈品,而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产品之一,拥有汽车只不过是“衣食住行”中“行”的消费升级而已。

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一方面对经济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国民收入急剧增加后,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在考虑如何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理应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要对国民消费升级进行预判、准备并有效引导,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由此进入“增长-消费-再增长”的良性循环。而对于汽车这种大宗消费品,国家更应早做规划。

此外,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自身及相关产业巨大的产值增量,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我们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原本并没有涵盖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巨大贡献,那么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岂不是偶然?如果说早已考虑到了这种贡献,那么今日岂不是不应该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措手不及?这一方面反映了过去国家在制定战略时,低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低估了汽车在国民消费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低估了汽车社会到来将产生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并没有前瞻性地策划好,如何充分利用国民对汽车消费的渴求所产生的巨大市场潜力,把汽车产业做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国家战略的误判。应该说在过去的二十年,国家未能在汽车产业上把握好“经济发展-民生需求-产业做强”之间的战略关系。

二、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是中国最好的参照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及其中方方面面的演变,虽然不能照搬照套,却始终是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参照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在解决“行”的问题上大致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即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私人飞机,纵览全球,盖无例外。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汽车高度普及的社会,包括很多地域狭小、人均资源并不比中国富足的国家。可见,汽车既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物之一。

国际上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早有定论。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时,就将进入大众消费的汽车时代。按这个标准衡量,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全国已经达到了汽车全面普及的标准。而到2020年,中央既定的目标是GDP和国民人均收入都要翻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判定中国正在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中国成为“绑在车轮上的国家”将势不可挡。这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百姓生活富足的具体体现,不是简单粗暴的“限”所能抑制的。国家理应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不未雨绸缪,将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再次出现战略误判。

三、中国特有的国情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需求。

汽车不仅仅是生活水平提升的标志,更是人类追求更大自由度的象征。正如电报、电话再到网络,为人类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便利一样,汽车也给人类的移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理复杂的大国而言,意义尤为深远。如果说飞机实现了重要城市之间“点”的对接,高铁实现了横跨东西、纵跃南北的“线”的贯穿,那么汽车则实现了中国不同地理环境下众多城市、城镇和乡村之间全“面”的联通。物理距离的“缩短”既是现代化进程的结果,更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十三亿国人都能顺畅流动,将带来全新的资源配置和优化组合,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因此,汽车是国家战略绝对不能小视的重要产业。

对于汽车产业也有人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想法: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全新的交通工具来取代汽车,所以直接发展下一代交通工具即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汽车技术领域可以实现某些跨越,而不必做强于眼前。其实这些看法似是而非,不能作为国家战略的依据。其一、作为具有一定承载力和灵活移动能力的交通工具,汽车的基本功能尚无可替代,未来即使出现全新的交通工具,也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功能,其实质等于“形态”发生变化的新一代汽车而已,汽车的发展绝不会因此失去意义。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有一种全新交通工具能够取代汽车,那么这种所谓的下一代交通工具究竟是什么,到底在哪里?如果只是一个愿望或想象,怎么能以此作为依据来否定当下做强汽车产业的紧要任务呢?其二、技术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的积累和全面的提升。即使局部有可能“跨越”,也不能因此放松全局持续的努力。如同新能源汽车也需要传统汽车技术一样,并不是把电池电机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就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电动车,车身、底盘、电子和集成等各方面的差距依然是跨越不了的门槛。传统汽车相对薄弱也是我们新能源汽车一直无法突破的症结之一。其三,所谓“跨越式发展”其实带有投机或者逃避的心理,是基于对现有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一种变相放弃,国家战略绝不可如此!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12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