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品评|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传统汽车企业?

2016年07月07日 09:26:29
分享到:
来源:中国汽车报

这半年,离开传统车企的朋友越来越多。

我有很多在上海整车企业从事技术、产品、研发、制造等部门,工作十余年的朋友,相比那些从事市场营销的朋友而言,他们过得相对安逸: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独当一面的技术能力,规律的工作,稳定的生活。

但在过去的半年中,他们中的不少人,却选择离开了工作十余年的传统合资车企,在尚未进入不惑之年时,他们却开始怀疑过去的工作轨迹与职业选择,在更多新的机会和诱惑面前,不少人选择了坚定地离开。

一、他们是一群什么人?

在合资车企中,他们属于“青年中层技术骨干”,也就是俗话说的35-40岁的“新一代老法师”。他们绝大多数从大学毕业开始,便进入合资车企工作至今,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伴随企业一起发展,一步步成长为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

他们多数是75-80年代生人,目前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自己往往也是一家收入的顶梁柱。一般情况下,他们属于“风险拒绝”人才,跳槽很少,对企业忠诚度较高,薪资水平在汽车行业中,也属于较高的。

在过去两年,我和他们聊天时,他们普遍表示对未来五年整车制造和销售行业的前景担忧,原本高利润的整车制造行业,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增长放缓,整体盈利水平已经开始向国内制造业平均水平看齐。一些汽车行业之外的“野蛮人”企业,也开始陆续实质性进入汽车领域,这也给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在我的朋友圈中,过去半年,大约有超过40位在传统合资车企高级经理、总监甚至更高级别的技术类人才,离开了从大学毕业开始服务了十余年的老东家,告别了像亲人一样的同事们,选择了两三年前从未去考虑过的新工作。

二、他们都去了哪里?

我粗略的统计了一下,我身边这些离开传统合资车企的朋友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的工作去向:

以更高的薪资+期权激励,去NextEV、乐视等新能源汽车企业

滴滴、Uber等移动出行互联网企业

合伙创业从事智能驾驶、新能源等零部件和技术服务的细分领域

拥有股权和期权激励的独立设计公司、独立工程技术方案解决公司

外资汽车品牌的外方更高级别岗位

本土汽车品牌的技术、研发、产品部门

离开汽车行业,转入影视文化、体育营销等新领域

在过去,如果是不靠谱的工作机会,薪资再高,也难以打动这些相对保守的“老法师们”。不同于那些经常更换东家的市场营销人才,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流动,往往在几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之间进行着,圈子很小,转来转去,所以优秀的合资车企,往往更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培养,通过持续不断地成长和激励体系,保留住自己培养的优秀技术人才。

但从去年开始,这个恪守多年的游戏规则,开始失效。

三、他们为什么选择离开?

当那些原本不靠谱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模有样的时候,当合资车企一些核心高层,开始转向新能源和互联网汽车领域时,带给这些“老法师们”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在资本的推动下,股权期权的激励下,高薪的诱惑下,越来越多在传统车企中身怀一技之长、亦或拥有较强资源背景的工程技术领域骨干,开始改变自己的职业轨迹,试图抓住机会占领先机。

这很像90年代初期官员的“下海潮”,相比传统合资车企的条条框框和职业发展束缚,新的工作机会,变得更具诱惑力。

新一轮的汽车产业技术升级,也在吸引着一些技术骨干,在智能辅助驾驶、新能源等领域,出现了很多在资本推动下的合伙人技术创新企业,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小蛋糕,都在资本的助推下,变得更加诱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儿。

合资车企的外方,也开始更加关注对于本土化人才的培育和晋升,很多外资方开始加大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和招募,在中国市场建立本土化的高管人才体系,这也吸引了很多有能力的中方青年人才,不论在技术还是营销领域。因为中方大多是国资背景,束缚更多,而外方则在薪酬、福利、发展空间上,更具竞争优势。

即便是在非常小众的汽车造型设计领域,也面临着“人才荒”,很多资本都希望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做产品的第一步就是需要汽车造型设计人才,这也让这个小圈子变得非常活跃。

如上图,汽车设计领域第一自媒体《CarDesignPics》的运营者小马哥,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发布各种设计人才需求和推荐信息。类似的情况,在汽车技术、产品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四、传统合资汽车的人才危机?

相信不少合资车企的HR应该有相同的感受,这股“青年中层技术骨干”的离职潮,正在不断扩散和蔓延,尤其在上海这样的东部地区。多重压力之下,合资车企确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失问题。

汽车行业培养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时间成本,要比很多行业更高。多年来,优秀的合资车企一直采取从大学应届生培养着手,通过企业内部的培养、岗位轮换等,培育复合型人才。包括很多合资车企营销高管,都是工程技术背景出身,知识体系更全面,也更清楚一家超大型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优秀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将进入一家合资汽车企业,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优先项。传统制造行业的就业吸引力一直有限,过去的十几年中,汽车行业是个特例。如今,这个“特例”的光环在逐渐暗淡,90-95后的年轻人,在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更关注工作与兴趣爱好的结合,而不是只看公司的名气。

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合资车企将面临着“35岁骨干人才流失”和“新生代供血不足”的双重人才压力。这不仅在工程技术领域,可能会涉及到合资车企的各个部门,都会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人才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看一个行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当这群35-40岁的关键岗位人才,一旦开始变得不安、开始寻找新的方向时,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即将迎来更多新的、颠覆性的变化。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