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女人比男人更需要仪式感?

2016年07月14日 00:00:00
分享到:

作者:鱼它(富书部专栏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转载请后台回复授权

01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天天都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但是我们很少去深究它。

等到突然有一天,看到网络上突然流行的一些来路不明的陌生词汇时,我们又会恍然大悟,噢,没错!就是这样!

“仪式感”就是其中之一。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心里面很多原本零零碎碎的东西瞬间串联了起来。

我从小生长在南方,南方人的特点就是特别迷信,尤其是上一代人。

时至今日,他们依然会在农历初一初二和十五十六进行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遇到农历节日就更不用说了。我外婆和我妈就是这类很传统的南方人。

记得当年高考前夕,为了让我考出好成绩,我妈特地跑去本地一处“将军爷”庙上香。

我并不知道那是供奉哪位将军的庙,而最后我也没考出什么好成绩。估计将军只管沙场上的事情,碰到阅读理解和命题作文他也很头疼。但是发榜之后,我妈还是又跑了一趟去庙里“还愿”。

以前我不大懂这些,总觉得我妈老做些没必要的事情。在学校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熏陶的学生,觉得拜神之于考试犹如隔靴搔痒。

所以我打小就不敬神,家里祭祀“天公”和 “土地爷”的活动,我也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大四那年我参加考研,那一次真的是拼了命在学。

因为自身专业不太好,于是希望考个比较好的学校,所以硬着头皮报了一家985。努力了将近一年,终于熬到考试前,然后我就开始失眠。

考试前一天晚上,我相当“仪式性”地选择早点休息,为隔天作战做好准备。然而越是这样,心里越是紧张。

可能是因为这一年来实在付出太多,自认为非常非常努力,完全对得起良心,所以很自然的,得失心也很重。

10点上床睡觉,翻滚到12点还神采奕奕。于是我下床看书,看书一般容易让人发困。可惜适得其反,我越看越来精神。

其实心里乱如麻,脑子特兴奋,可是看不下。于是看了半小时不见效果,我又滚回床上去。

那天晚上我直到3点半才找到睡眠的感觉,然而我5点就起床了。只睡了一个半小时,好在我高中的时候政治学得很好,所以第一天早上的政治考得不赖。

可是那天下午的英语就不行了,好像口香糖的甜味一下嚼用完了似的,英语全部阅读题都是靠抓阄选答案的。

第一天考完的晚上,我又失眠了,然后又只睡了两个钟头。

第二天是专业课的考试,这一科我很有把握,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当我走出门的时候,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了。真是造孽啊,我心里一下慌了,想什么什么记不起来。

当时我几乎以一种完全放弃的心态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双手指天,心里默念着神的名字。

我根本不信任何宗教,但那一瞬间,我觉得只有他救得了我。他到底在哪里呢?我不断地吸气,呼气,真希望他就在每一寸的空气里。

后来他真的救了我。在我拆开试卷袋,看到第一道题的时候,我意识到他或许真的存在。

这学校出题相当抠门,第一道题就是一道偏题,可是恰好这道题,考试前我非常仔细地背诵了。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答题都特别顺利。

最终我考研并没有成功,但是至少那一科专业课我考得很好。而如今我也仍然不信神,对于那些“仪式感”十足的参拜活动更是不以为然。

我只能说,神是一个很有用的存在,在我们极度无助和虚弱的时候,使我们内心有所寄托,趋于平静,并且超水平地发挥。

02

沿海地区的人比较迷信,跟地理环境很有关系。因为此处的人们世代都以出海捕鱼为生,那时候设备不先进,更没有雷达卫星,早上出海,随时都是回不来的。捕鱼远比种田危险得多。

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此地渺小而无力,所以就只能信神。尤其是像妈祖、观世音这类温柔善良,自带母性光环的女性神,特别受欢迎。

我们这边甚至有个岛屿就是以妈祖命名,它就位于出海口附近,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在海里谋生的人们。

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感”,它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也不是东方民族的专利,全世界的人们自古以来都有这种意识。

设定一个泥塑的偶像,对着它做一些毫无用处的象征性行为,以达到安慰自己或威服别人的目的。

例如有钱人就一定要住豪宅,开豪车,其实他们根本使用不了那么多的建筑面积,甚至自己都不开车,可是这些东西关乎身份地位,所以必须有。

“太阳王”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宫,这宫殿大得出奇,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为了照明,要在宫里点几万枝蜡烛,可是效果甚微,因为面积太大,室内依然影影绰绰,昏暗无比,而且由于这个原因,冬天室内简直就是个冰窖。

最最要命的是,偌大一个凡尔赛宫,居然连一个厕所都没有。

贵族们举办宴会舞会,中途内急都要跑到外面的草丛里就地解决。中国有个成语叫“大而无当”,凡尔赛宫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可是凡尔赛宫必须有,这是天威皇权的象征。

咱们中国的孔子也很崇拜仪式,甚至把仪式变成他的职业,还配备了一套专门的理论。而我们也把仪式过成了生活。

生日一定要办派对,切蛋糕,平安夜一定要有苹果,春节一定要吃团圆饭,中秋一定要吃月饼。其实这些事情做不做都没所谓,可就是要“意思一下”。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平淡,所以要把平淡的生活尽量美化,而且这样的日子越多越好。

最好每一天都是情人节,每个月都有一个春节,即便月月都要挤春运回家,似乎也心甘情愿。中国春运那些人挤人的壮观场面,恰恰就是“仪式感”最好的诠释。

自从“仪式感”这个词出现以后,人们就开始讨论它。中国式的讨论就是分成两派,一边说好,一边说不好。

其实两边我都不敢苟同,“仪式感”这种存在根本无关对错好坏,只能说是一种需求,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有的人在这一层面需要,有的人在另一层面需要。

03

这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就是女性。女人比男人更需要仪式感。

有人说,女人比男人更迷信。可能也有一定根据吧。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我去佛堂祭拜奶奶,那天那里刚好在做一场法事,我见到不大的佛堂里挤着一大圈的人,仔细一看,竟然全是大妈,也有比较年轻的,但是都是女人,一个男人都没有。

而很多邪教组织、洗脑机构、传销公司,在里面诚心学习或上课的,也以女信徒为多。

有人说,女人头脑比较简单,容易信人。我认为这个观点太武断,这种东西跟“仪式感”有关,而女人之所以特别需要“仪式”,这与她们的性别特点有关系。

最主要的,女性更容易焦虑。

女性容易焦虑并非因为她们不够坚强,相反的,女性比男性更能抗压。女性之所以容易表现出焦虑,是因为通常女性的感受性比男性强,也就是“更加敏感”。这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生理特征。

《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虽然这句话属于相当文艺矫情的说法,但是男人和女人的组成材料或许真有不同。

对于同样的外部刺激,女人在心里产生的反应要更大些,这类似于不同材料的导电性或导热性大相径庭。

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会转化成不安定感。人是难以在不安定的环境或情绪下长期生存的,否则精神迟早要出问题。

通常人都会主动去寻求一个平衡区间,以抚慰内心的不安。安慰性的“仪式感”就是为此而产生。

上讲台演讲,面对台下几百几千人,没点经验没点本事真的不行。当众演讲产生的紧张情境就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定感,所以有些人在学习演讲的初期,会在上台之前做一些固定的动作。

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他上台前就必须在口袋里放块小石头,还有人喜欢喝点冷水,或在手里拽点东西。

其实手里拽的东西对一个人演讲水平高低并没有任何帮助,可是它产生了一种心理安慰,使你的精神得以集中到一点,这一点一定不能是台下的观众,也不是演讲的内容,而是手中的一块毫不相干的东西。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一种护身符。

“仪式感”就是一类护身符。容易陷入焦虑情绪的女性最需要这种护身符。只有进行了特定的仪式,她们才能稍显安心,从而专心做好别的事情。因此说,“仪式感”是一种需要,无关好坏。

04

记得我有一位好朋友给我讲过他的感情经历。

有一次他追一个女生。那个女孩子才19岁,刚从高中的象牙塔里走进更加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单纯得像一张白纸。

内心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爱情为何物,也不清楚喜欢一个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之前她都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想过要谈恋爱,她家里也比较传统而保守。

所以被我朋友一追,她就一下子懵了。那个女孩子性格比较谨慎,所以她拒绝了我朋友。

但是我朋友觉得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感觉她只是因为不懂才拒绝,内心却已经有点动摇。所以继续追。

朋友猜测得没错,渐渐地,他们俩关系就开始暧昧起来,可是那层窗户纸就是无法捅破。

之后我朋友又表白了一次,还是被拒绝了。原因不明,女孩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朋友一狠心,在那年圣诞节的晚上,带上礼物,直接到她学校找她。

两个人在校园里散着步,相谈甚欢,但是女孩子一直对他保持着应有的距离。直到走到一处路灯下,朋友猝不及防地一把将她抱进怀里,还亲了她一口,之后的一切就顺顺当当了。牵手,相互依偎,然后深情拥吻。

这段感情持续了很久,至今两人依旧恩爱。后来朋友又问她,当初一开始为什么不答应。

她说,总觉得你不敢追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敢不敢跟你恋爱。可是在被你抱住的一瞬间,心里没有任何抵触。她想,也许这就是喜欢了吧。

即便是再恩爱的情侣,不管同居多久,女生依然期盼能够得到一次认认真真庄严的求婚,以及一个隆重的婚礼。

在男人眼里,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男生们都不大注重这些“仪式”性的环节。

然而恰恰就是这些环节,这些举动,女生需要它来确定自己的内心,女孩子总是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男朋友还没对自己说“嫁给我吧”,或者还没说“我愿意”,这对象就好像随时都会变成别人的。

所以谈恋爱的时候,女孩子总是会不厌其烦地跟自家男票确认一件事情“你爱不爱我?”“你到底爱不爱我?”

05

说来男人更倾向于唯物与理性,女人更倾向于唯心与感性。而“仪式感”就是一种高度唯心的东西。坚持记日记就是一种仪式。

据我了解,身边至今还在坚持记日记的基本都是女孩子。写作也是一种仪式,写手们有一种叫做“每天500字”的训练。

其实每天写500字真的提高不了写作水平的,可它是一种“仪式”,表示你有坚持,“坚持”就是一类重要的安慰。

我很欣赏这些能够坚持的人,不觉得他们是迷信,也不觉得装逼,更不认为是徒劳。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仪式感”,那就是虔诚。

懂得运用“仪式感”的人,大部分是虔诚的人,这种虔诚亦无关信仰,而是一种信念,是很中性的东西。

所以这些年来,我也越来越能理解我外婆和我妈的拜神行为。

我们谈“仪式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陷入关于孰优孰劣的论战。

重要的是研究“仪式”使用的场所和人群,分清“群体仪式”与“个体仪式”,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仪式”,而不是单纯将它当作“形式主义”进行批判,这样才能有效地增进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

作者简介:鱼它,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管理学专业,好读杂书名作,偶有所得便撰文分享。希望每一篇文字都能让不止我一人受益,也希望能通过写作交更多朋友。

本文为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独家首发,版权归富书部所有,48小时内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作者和来源【作者:鱼它,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侵权必究

赏饭加QQ:1024836168(备注广告),部长微博@小明牛哲学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