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3个故事,和你说说一汽-大众的这25年

2016年09月12日 07:53:39
分享到:
来源:Autocarweekly 作者:非非叶

这几日在长春,每次坐着车子经过安庆路5号,司机总是指着那排房子不无自豪地为我介绍:“喏,这里就是一汽-大众,长春的标志。”

1953年,规模庞大的一汽在长春西部拔地而起,长春从此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只是,这座城市让世界认识得太晚。外国人知道中国有一汽,却不知道一汽在哪个省;南方人知道一汽在吉林省,却不知道在哪座城市,所以来一汽买车,常常一火车坐去了吉林市。

再后来的1991年,第一辆捷达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那个年代,人们的印象中,捷达就是汽车,汽车就是捷达。更多人因此知道了一汽-大众,知道了长春。

作为一汽的基地,如今的长春,私家车数量早超过了适宜的容量,道路拥堵不堪,两旁充斥着正在拆除或等待拆除的建筑。一汽-大众总部鲜明地矗立其中,依然庄严得让人肃然起敬,它的规模和体量一样宏伟,继承了一汽的霸气,和德国人的傲骨。

你想啊,中国市场那么多畅销车型,速腾、迈腾、高尔夫、奥迪A4L、A6L、Q5等,都是一汽-大众生产的;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无论繁华还是偏僻,肯定可以看到挂着一汽-大众Logo的汽车。从最初一个品牌一款车型,到现在有大众、奥迪两大品牌12大系列的产品;从年产不足一万辆,到现在累计销量超过1250万辆,你说这算不算霸气?

这天是9月8日,一汽-大众总部盛装迎宾,门外立起了25周年的红色标牌,厂区内陈列了出其25年历史的功勋车型:60万公里无大修的捷达、“穿越欧亚大陆”的捷达,第100万辆下线的新宝来,还有第一台奥迪200。是夜,一汽-大众25周年感恩之夜就在此上演。

第1个故事:老虎下山,势不可挡

让人意外的是,两位一汽-大众的缔造者,81岁高龄的原中国第一汽车厂厂长耿昭杰与90岁高龄的德国大众前董事长哈恩博士都来到了现场。25年前他们的一次握手,成就了一汽-大众;如今他们再次握手,成为一汽-大众25年中德成功合作的见证。

25年前,一汽人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甩掉“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帽子,这在6年后就实现了;另一个是大批量生产国产轿车,在彼时却显得难于上青天。要解决,只有与国外车企合作。1986年春节后,耿昭杰掷地有声地向员工宣誓:“愚公移山,背水一战,万无一失,务求必胜!”

这不是作秀,就在1987年7月长春机场跑道迎来了一辆银灰色的道奇600轿车,这是克莱斯勒公司的主力产品。一汽曾与美方达成协议,引入该车的发动机。但精明的美国人知道一汽别无他选,便要求了一笔很高的转让费。他们不知道的是,除道奇之外,耿昭杰还相中了德国大众的奥迪轿车。

几乎同时,时任大众公司董事长的哈恩博士愿意同一汽合作。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耿昭杰表示,如果与奥迪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放到奥迪100中去。耿厂长随后中断了谈判。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是去打电话阻止在底特律的代表团签署已经准备好的克莱斯勒合同。这份发动机合同显然是在他的电话之前签的,如果再晚几分钟,就要签署生产轿车的合同了。”

1989年4月21日,新的奥迪轿车装配线建成投产。剪彩仪式上,耿昭杰送了哈恩博士两条织着老虎纹样的挂毯。哈恩问,这两只老虎有说法吗?耿昭杰说了八个字:老虎下山,势不可挡。

这八个字也是一汽-大众此后几年的写照:1990年11月20日,一汽与大众公司举行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的合同签字仪式;1991年,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历时五年的十五万辆轿车工程全面建成。

第2个故事:一汽-大众的“强迫症”

张伯伯是我母亲的朋友,是地地道道的长春人,身为一汽-大众的供应商长达20年之久,今年已经退休。这趟长春之行,我问他,作为供应商,对于一汽-大众的评价是什么?他回答了我两个字:苛刻。

用更通俗的理解,这个“苛刻”我把它叫做“强迫症”。一汽-大众对供应商提出的是“0缺陷”的要求。原因何在?解释起来其实是一道比较费劲的算术题。

就一辆整车而言,大的采购零部件一般在1200个左右。假设每个零部件的合格率要求放低到99.99%的话,那么最终1200个零部件会只有93%的合格率,而按照一汽-大众年产销规模180万辆计算,这7%的缺陷率会变得非常可观。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汽-大众有一个最大的2100人的质保部。整车品质检验过程中有个重要环节叫“Audit”(奥迪特),而在奥迪特中,他们的工作叫做“鸡蛋里挑骨头”。除此之外,在一汽-大众内部还有“金鼻子”和“火眼金睛”这些非常有意思的岗位,比如“金鼻子”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检测,平时不能抽烟、喝酒甚至喝咖啡,保证灵敏的嗅觉,来检验车内气味和有害物质。

第3个故事:国有企业的“科举制度”

前几个月,一汽-大众将镜头对准了一线员工,通过他们来讲述25周年的系列故事。于是,我看到了有92年就加入一汽-大众,95年成为轿车二厂的第一批员工,并在此度过了22年职业生涯的女工程师;有普通的机电技工,通过一汽-大众多渠道培训体系,最终成为执掌总人数超过6000人的焊装车间的创新型管理专家。

一汽-大众对人才的培养和严格的评价考核,在业内非常特殊。我曾不止一次听人给我描述那个不可思议的“AC测试”。

AC测试相当于在这样一个巨型国有企业里面的科举。它是一套相当复杂的人才选拔系统,最早是魏玛共和国用来选拔军官的。195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把它运用到企业选拔经理人员。一汽-大众在2003年引入AC测评,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一汽-大众没有一位二级经理不是通过AC选出来的。

没有经历过AC的人一定无法体会到它的严苛。这个考试不是卷面答题,而是从大众照搬过来一套真实行为、对话的测试,每次考试要封闭三天半,遭遇各种蹂躏。死记硬背根本没用,你需要的是在几年来实际工作中做过成百上千次的情景模拟,才能应付自如。据说一汽-大众里面取得主持这项考试的主持人,统共只有四五个人。

你问这测评有什么用?优秀的人才自然脱颖而出,而两次过不了考试的,则再也没有机会通过管理岗位晋升了。这就让几辈子积累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裙带变得没用,“拼爹”不好使了。

这三个故事,足以说明一汽-大众25年的成功模式。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除了是一汽-大众成立的第25个年头,也是第一个合资合同期满,第二任合同期开启的年份。在25周年的时间节点,一汽-大众此前发布的2020战略也正式启动了。总结下来就是:

一个目标:到2020年要成为产销300万辆级的企业;

两大愿景:做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做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

四个维度:保持市场份额领导者的地位、保持所在细分市场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力、实现最佳的客户满意度和质量、做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

要实现这些,针对过去一些短板的规划也被提上了日程。

比如,何时推出新能源汽车?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有一系列的产品计划,将先推出混合动力,然后向纯电动车领域过渡。

又比如,何时填补SUV领域的空白?据了解,多次传言的SUV产品将在2017年问世,而且一汽-大众规划的SUV将会是一系列产品,覆盖市场的各个级别。

一汽-大众25周年大事记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责任编辑:郭啸 PA009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