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深度解读运动型车为什么在国内卖的不好

2016年09月12日 11:24:03
分享到:
来源:车辙 作者:胖哥

近年来,关注车市的人可能已经发现,运动型车的市场投放量在逐年升高。相比于几年前的加长成风,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嘉年华ST,福克斯ST,国产高尔夫7代GTI,奔驰A45,奥迪S3宝马M2福克斯RS,以及刚刚上市不久的十代思域沃尔沃Polestar等,这些车型主打的都是年轻化运动驾驶。

扩大的细分市场一般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车辙君在这里要泼一下冷水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运动化”的新车型吗?

国内运动化车型市场的历史沿革

中国汽车市场真正的井喷,出现在2008-2009 年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 – 2009年这个时间段,中国的汽车销量几乎翻了一倍,随后一直保持在较高的位置。由于商用车的销量下滑导致2011-2012年总销量有所放缓,但乘用车的数量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态势。大量增加的新车导致了很多城市出现了拥堵现象,之后也导致了多地限号,限行政策的出台。

车辙综合了一下各大汽车门户网站的数据,考虑到市场库存等因素,我们主要来看看2008年有哪些车受到了比较高的关注呢?

小型车和紧凑型车主要有起亚赛拉图丰田威驰大众Polo现代悦动雪铁龙爱丽舍别克凯越大众朗逸福特福克斯,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荣威550日产轩逸马自达3,大众新宝来东南V3菱悦,以及标志307,大众速腾比亚迪F3

中大型车则主要有八代雅阁凯迪拉克CTS,日产天籁,丰田凯美瑞奥迪A6L,别克君威,国产奔驰E级,福特蒙迪欧致胜宝马5系Li,丰田锐志,大众迈腾中华尊驰

SUV市场则主要包括本田CR-V,日产奇骏奇瑞瑞虎,东风悦达起亚狮跑华泰特拉卡,以及主攻中高端市场的丰田霸道,保时捷卡宴和宝马X5

这些车基本涵盖了2008年前后我们能够在普通一二线城市马路上看到的车型。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中,主打运动牌的仅有福特福克斯,本田思域,马自达3,以及大众速腾。东南V3菱悦也想树立起一个运动化车型的形象,但是仅凭借表现一般的老旧动力系统和所谓的“运动化贴纸”很难让人真正把它和“运动化驾驶”联系起来。

同年销量优秀的大众朗逸,别克凯越和丰田卡罗拉都是以紧凑型舒适家用轿车作为打入市场的口号,就连当年标榜“驾驶者之车”的宝来在改款之后也放弃了其上代的运动风格而转型做一个家庭代步轿车。

在中大型车市场中,丰田锐志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以运动性作为卖点的车型。同年的凯迪拉克CTS和福特蒙迪欧致胜运动版虽然拥有一个运动化的外形,但是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还是低配车型,主要看中的还是这一级别车型较大的内部空间。至于丰田凯美瑞和日产天籁,则完完全全的以乘坐舒适性为导向,柔软宽大的座椅和同样柔软的悬挂系统让这些20万上下的中大型车可以说毫无任何运动化的驾驶感受。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的更早一些,当年主打运动型驾驶的车型更是屈指可数。宝来(4代大众Jetta)虽然喊出了“驾驶者之车”的口号,但也仅有1.8T一款车型算得上是具有较好的动力表现。而马自达6则凭借其悬挂系统的结构性优势主打操控性,甚至在国内首先灌输了“轿跑车”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除却这两款车,当年同样试图用运动化车型进入市场的青年莲花基本上就没有过高光时刻,几年后甚至到了全面退出,4S店关门的境地。

而在当年,奔腾B70百公里加速9.9秒,都可以在广告里大肆宣扬一番。这也侧面说明,在当年的技术条件和国内市场环境下,如果一辆车百公里加速能进10秒,这就已经算是拥有很好的“运动性”了。退一步讲,实际上,当时在国内,1.8T的宝来以及马自达6轿跑的销量远不及宝来1.6L和1.8L,以及普通版本的马自达6。前者1.8T排量较高的定价和狭窄的车内空间让消费者难以接受,后者轿跑车的概念则是到现在都还在培育中。

为什么当年运动型车卖不好?

对于当年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汽车可以说是又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新世纪伊始,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在逐年向好,然而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于车的印象,还都停留在桑塔纳、捷达、富康这样的老三样上,好一些的,会对后来大卖的“圆屁股”奥迪A6帕萨特B4,以及别克赛欧和别克君威有印象。而差一些的欠发达地区,对汽车的认识还主要以解放卡车,以及电视上的红旗轿车为主。

由于汽车价格相对于收入水平来说较高,虽然有很多先富起来的人购买了汽车,但是对于广大工薪阶层而言,汽车尚未走入家庭。这也能够侧面佐证,当年吉利汽车凭借极低的价格,用质量一般,技术落后的车型,却能快速的占领市场原因。广大消费者一方面需要车,一方面又买不起车,汽车在当时仍属于奢侈的高档消费品。

像马斯洛需求表一样,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汽车的需求也可以用如下这个表格来呈现:

这样阶梯形的需求表含义是说,只有满足了低一层级的要求,消费者才会萌发对更高一级的追求。那么这里,车辙君就把这些消费者的需求一一呈现。

最底层需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拥有一辆车”。消费者对于动力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尚且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大家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移动的避风遮雨的地方,能够免除步行或者骑自行车通勤的风吹日晒之苦。这一阶段,消费者会更多的购买那些5-10万以下的廉价汽车。价格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其次是车内空间。时间:2008年以前。

低端需求:主要是对于实用性,易用性的追求。中国家庭的结构要求这辆车必须能够全能,买车实际上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过于狭小的车内空间会让用车的亲戚朋友们怨声载道,而中国三四线城市较差的路况也对车辆的通过性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这个阶段,各种舒适性家用轿车,或者加长的中级车以及SUV是市场的主力。时间:2008年-2015年。

中端需求:在这一层面,消费者已经对车辆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不再盲目跟风的购买SUV或者加长轿车。他们对于动力性,舒适性,安全性,车内配置,造型设计,以及技术先进程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会选择一些设计语言更鲜明,目标人群更明确的车型。同时,车型的消费区间也开始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20万元以下。时间:2016年以来。

高端需求:这个级别的消费者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特的汽车文化,汽车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具有了很强的社会属性。人们对于汽车的理解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车型的选择和喜好已经是自己社会文化和社交需求的一部分,汽车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高端消费品,而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还极少有地区的市场到达这个阶段,这一层级目前只出现在欧洲和北美那些已经购买使用汽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极为成熟的市场。

这样的分级就充分证明了,为什么在2008-2009年间我们的运动型车销量不佳,因为当时消费者的低端需求还没有满足,广大工薪阶层需要一辆能够平时代步,周末带全家老小出门短途旅行的全能车型。而那些主打运动性的车型在这一方面自然要做出一些妥协,因此广大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那些加长型的大空间“家用轿车”,或者拥有良好通过性的SUV。

主打运动的车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意味着什么?

如前文所述,运动型车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在了市场。他们不再仅仅是给一个普通紧凑型车配一个中级车的入门发动机的“伪运动”车型,而是实打实的把以前只有在汽车杂志上才能看到的正儿八经的运动品牌带入了中国市场。奥迪S系列和宝马M-performance这两个在原厂运动品牌中的入门级别已经开始进攻30-40万元的市场,而奔驰AMG则也不甘其后,大举进攻高性能钢炮领域。除了德国ABB之外,福特也把手动档福克斯ST和RS带进了中国,丰田在国内开卖入门跑车GT86,本田则在国内开售SI系列运动车型,而国内的南北大众也及时的推出了各种运动版饰件并量产了旗下各“买菜车”的运动版。一时间,各种由“G T R S”四个字母组合出来的车型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曾几何时,我们买车还主要以“大”为美,而厂商的宣传当然也会侧重这一点。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对于车内空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于“面子”的追求,总觉得一辆加长的轿车或者一辆高大的SUV 开出去就是有面子。而哪些运动品牌在国内主力销售的车型,却极少以大空间,加长,或者高大威猛(高通过性)为卖点。他们更愿意宣传自己的发动机功率,百公里加速时间,或者赛道成绩。但是,为什么厂商的宣传口径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车辙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1. 受众面的变化。在08-09年甚至更早的一段时间,消费者的主力军是60年代出生的中年男性。他们作为家里唯一一个拥有驾照的人,一方面承担着退休父母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家庭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消费观成熟的他们选择的车型也往往能够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而从这几年开始,80,90后逐渐经济独立,拥有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小时候满眼的解放卡车和极少的红旗轿车,他们这一代可以说是看着法拉利兰博基尼的海报长大的。得益于相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小时候可能羡慕过头文字D里面日本高中生能够凭借打工赚来的钱买车上山漂移,也可能对速度与激情里面狂野暴力的街头飚车充满向往。在这一辈新的年轻男性眼中,充满速度感的运动化驾驶是他们从小在心里埋下的种子。当自己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很多人都梦想着能够把小时候电脑屏幕上的极品飞车游戏照搬到现实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群人也是高危驾驶行为的重灾区。由于自己年轻气盛,驾驶行为也容易好勇斗狠。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人一旦驾驶了性能优良的运动型车,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驾驶水平,在面对危险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处理不当而酿下终身大祸。因此,车辙君在这里插一句,日常驾驶请遵守交通规则,切勿危险驾驶。若要体验激烈驾驶请前往专业赛道,做好安全防护并且接受专业车手的指导。

2. 用车需求的变化。随着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广大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家里已经拥有了至少一辆可以满足家人使用的、拥有足够大空间的轿车或者SUV。同时,他们在08-09年时候购买的第一辆车已经需要更新换代。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一方面,这些家庭会选择继续购买一台7座SUV或者中大型轿车来满足全家人出行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的后代也需要一辆适合自己单独座驾,能满足自己个人风格的更为个性化的车型。因此,当车的功能逐渐细化,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车辆的全能性时,这些运动型紧凑型车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品牌形象树立的角度来看,当人们初步的建立起对品牌的印象之后,很多品牌就愿意继续深耕更细分化的市场。扩大产品线是一方面,将旗下的高性能/豪华子品牌引入新兴市场,也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消费者在满足了第一层面的需求 – 拥有一辆车之后,对于品牌价值也有了自己的认识。汽车逐渐成为了其作为个人社交属性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之一,这也导致了人们在选择第二辆车的时候,会为了品牌溢价和设计风格埋单。这样的购车理念变化,也导致了运动车型的市场认可度开始逐渐提升。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些运动车吗?

到这里,车辙君的冷水才真的要泼下来了,哪些去追求运动性驾驶的消费者真的有这个需求吗?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很多购买了诸如新一代思域,马自达3昂克赛拉,以及高尔夫GTI或者奥迪S3的车主向车辙反映自己的车悬挂滤振性差、座椅太硬不舒适、后排腿部空间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这些车主而言,当年吸引他们购买这些车型的运动性、操控性诉求,则被逐渐抛在脑后。造成这一现象,车辙君认为,主要是有这些原因:

1. 我们国家的家庭结构决定了买车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诚然,“谁掏钱谁说了算”是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但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广大家庭而言,买车必须要综合众多潜在使用者的意见。对于老一辈而言,他们并不在意到底你的车有多大的马力,实际上,一个更为宽大的后座和更舒适的后排出风口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事与愿违的是,作为购车者的年轻人往往忽略了这一部分需求。这是因为,在中国,购车者 = 驾驶者,而用车者≠购车者。因此很多时候在展厅里面,购车人过多的在驾驶席上体验车的驾驶感受,而忽略了后排的需求,这一点是很多车主没有注意到的。当一个后排狭小,后备箱空间有限的车买回家之后,一旦我们需要他装人拉货,这就往往成为了乘客抱怨的来源。

2. 消费者被厂商以及媒体的宣传误导了。对于厂商而言,如果我要标榜一辆车的运动性,就必须用实打实的数据来说话。对于最常见的15万左右紧凑级轿车而言,一台主打运动性的轿车,至少在发动机动力上要有较为突出的数据表现。而另一方面,各大媒体和车评人也总喜欢对这些标榜了“运动”的家用轿车进行各种测试。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加速测试,制动系统测试,紧急变向测试,甚至还会和其他同级别竞品或者上代车型对比测试圈速。车企是无法避免这些测试的,为了提高成绩,唯一的做法就是把悬挂调的更硬,底盘设定更加运动,转向更加机敏,变速器设定更为激进。试想,如果思域或者马自达3把底盘调教的如同卡罗拉或者轩逸一样柔软,那他们在一些赛道测试中就很难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成绩,这样是会很严重的影响它们在运动性能方面的宣传。

但是,测试归测试,实际上极少有人会在日常行驶中把车开到这样的极限。对于我们日常驾驶而言,城市道路别说紧急变线了,连让轮胎响胎的时候都极少。这个时候,本质上而言,赛道成绩快0.2秒,加速时间短了0.5秒,或者制动距离少了0.3米,这些在日常行驶中是基本体会不到的。不管你是2.0T高增压小钢炮还是3.6L大排量自然进气,在城市里“排排坐吃果果”的车流中大家都是半含着油门中低速前进的。对于绝大多数购车者,如果他们需要使用汽车完成日常代步通勤的话,这样的工况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用车时间的。

然而,这就是一个怪圈,厂商如果不宣传他们在极限状态下的测试成绩,就无法标榜这台车的运动性。一些喜爱运动驾驶的消费者被这些宣传吸引,但是却无法体会(或者极为有限的体会到)这些相对高性能所带来的驾驶乐趣。反而,较硬的悬挂和激进的换挡策略却使得他们在日常代步行驶中苦不堪言,甚至到最后不得不正视自己的需求,更换一辆自己以前看不上眼的“买菜车”。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实际上,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实不匹配的问题,车辙君在这里将其表述为“需求落差”。如前文所述,现在,一部分购车者已经从汽车低端需求(实用性,易用性)逐渐向中端需求(动力性,操控性,品牌价值)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车主在选车时总是考虑自己的喜好和追求,这是来源于他们上一代驾驶过的车型得来的经验。对于年轻的80、90后车主而言,动力性,操控性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诉求。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缺乏足够驾驶经验的他们又很难判断出自己真正的驾驶环境是怎样的。城市跟车行驶的环境让年轻的驾驶者很难感受的自己当时多花钱买来的那稍多一些的马力和更薄的轮胎带来的预想中的驾驶体验提升。尤其是当这辆车被家人、亲戚朋友使用的时候,这种需求的落差更为明显。购车者和驾驶员已经走向了中端需求的消费理念,而用车环境还停留在低端需求的阶段,这就造成了矛盾。

因此,诚然,市场中的一些消费者,似乎已经对汽车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懂得看那些参数,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车而不是一味盲目求大,懂得不再跟风购买销量前几的车型。但是,这种对于自己知识储备的自信,会导致对实际驾驶需求的漠视。这种“参数主导”型的购车,很容易使消费者购买纸面数据更好看的运动车型,但是实际上,开起来,当兴奋劲过去了,种种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综上所述,车辙君在这里建议各位年轻的第二代购车者们,仔细的考虑一下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用车需求,切实的根据自己的需求购车,才不会在买车几年后感到后悔而又无可奈何。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责任编辑:郭啸 PA009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