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如何更有深度地吐槽「浮夸的建筑」?

2016年12月29日 00:00:00
分享到:
来源:冯仑风马牛

公共建筑可以说是当代生活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建筑工程,更是每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审美体验。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可以选择不去博物馆看艺术作品,不去影院看电影,但那些建筑,就耸立在你每天奔波的路上,你不用了解任何和建筑学相关的知识,就能对它们作出最直观的理解。

当然,也可以把「理解」这个词部分地换成「吐槽」,因为面对面对很多近些年庞大的新建筑时,我们的感觉并不太好。

比如被称为「中国制造霍格沃茨」的石家庄某建筑群。

一方面,以「复兴传统」为目标的仿古建筑和走「宫廷欧美风」潮流的小洋楼遍地开花。

为数不少的历史名城中,随处可见「西装加辫子帽」打扮的翻新街区,一圈走下来,谁是谁完全分辨不出来。而不远处,一排排不知来自南洋还是西洋的楼盘还等着落实你「生活在别处」的梦想。

遍地开花的仿古景区,实在是考验游客观察力和记忆力。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建筑以「大秋裤」「大钉子」「钱眼儿」「蛋壳儿」「棺材」之类的「别称」进入公众话语中,成为「现代建筑」的「另类」代名词。有网友戏称,如果把这些建筑集合在一起,称为「中国当代城市建筑博物馆」完全无懈可击。

但我们仅仅在讨论这些建筑本身吗?

当然不,从最初对于这些建筑「丑不丑」的激烈争辩,到如今对于它们在城市建筑群中「违和不违和」的冷静讨论,我们不仅是在问城市建筑的本质和去向,更是越来越直接地面对着一个核心的建筑学概念——建筑文脉。

文脉( context )一词,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代表着上下文关系形成的特定语境。

这个概念在20 世纪 60 年代才由语言学传入建筑学当中,但这种思想古已有之。古希腊、罗马的统治者们就十分擅长这一点。

从两个角度看到的圣马可广场附近建筑。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Piazza san macro )一直是威尼斯的著名取景地,周围那些看上去很统一的建筑,实际上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熏陶,但不会有一栋房子会让人感觉「刺眼」。

可以说,它之所以达到了无可超越的和谐、优美,就是因为这些建筑外观上不仅达到了视觉风格的协调,而且是文化、风格和环境一脉相承下的综合产物。

如同在语言中,每个词都是在一个具体语境中存在并表明特定的意思,建筑也不是孤立的。「建筑文脉」这个看上去有点玄乎的词,无外乎是要告诉我们——建筑需要与自然环境、文化模式,甚至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相适应。因为每一栋建筑的建立都无一例外地需要建立在和历史、当下的空间、时间的复杂关系上,而非仅仅显示于概念图之上。

先来看一下苏州博物馆新馆夜景。

几乎每个去过苏州的人,都会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组建筑坐落在苏州老城的东北角,与中国四大园之一的拙政园及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相邻,又与狮子林隔河相对。

苏州博物馆新馆及周围建筑群的平面图。

在这样一片名副其实的知名历史建筑群之间,设计要面对的限制不仅仅是 24 米以下的建筑高度,更需要让新馆的建筑在西轴、中轴和东轴三条主线的基础上,和周围的文化风貌融为一体。

而主设计师贝聿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关于「文脉」的完美例证——在他的手中,新馆的抽象建筑理念和具象风格以一种非常和谐的形式融为一体。

青白相间的建筑色彩是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域文化的代表色,传统民居内外墙体均用纯净的白色为基调,空间转折处以灰色线条修饰,不仅起到划分结构的作用,更丰富了颜色层次。

苏州博物馆新馆粉墙黛瓦的主色调,与传统的城市肌理无缝结合,但其采用的花岗岩又和传统的青瓦有细微的区别,这种材料日晒而灰,遇水而黑,在统一的色彩中,跳出一番别致的现代味道。

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的传统色调。

通常让中国感觉冷峻、陌生的几何理性,和苏州传统建筑筑斜屋顶三角形的特点及建筑的方形空间结构构成了交互设计的基础。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的框架线,裸露钢管打成的菱形、方形、三角形的组合,错落有致地体现出了古希腊罗马以来现代西方建筑的结构思想。

几何元素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沿用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让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是从建筑比例、风格,还是更宏观的空间构成上第一眼看格外传统,却又越看越不失现代。

苏州博物馆屋顶的几何结构及建筑细节。

光是屋顶的设计就几乎满足了建筑文脉要考虑的所有要素:环境、关系、限制、功能、体量。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三角形取自苏州传统建筑的屋顶比例,技术上则沿用了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设计。

但是传统的构造方式很难满足现代博物馆恒温恒时等需求,所以,经过严密的论证,玻璃和钢取代了传统的木椽构架,看似简单的石材层下,还设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更柔和地落到博物馆的廊道等中心活动区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上的弱点。

这样的天窗设计,让走廊成为了自然光影展览的一部分。

苏州博物馆新馆还在空间设计上又以缩小了建筑面积,让位给大片的庭院和水面,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

其庭院景观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传统造园手段的延续,「寸山多致,片石生情」,湖面、曲桥、平台、六角窗、圆洞门和植物等全部采用传统的造园手法,通过对景、借景和框景等来达到以小见大、曲径通幽的传统苏州园林景观。多条通往山水园的门径,使观众可以通过各个角度一睹现代版的园林水景。

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又攫取了米芾山水画的灵感,「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以拙政园和博物馆的共用墙为纸,在庭院中展示出一幅以假山作为主题元素的立体山水画。虚实并济之中,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和它的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统合——成为沟通苏州古今时空的纽带。

在窗户中加入丝绢,「借景」的同时,更巧妙地把景致朦胧化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立体山水画」一角。

可以说,「建筑文脉」是建筑最基础的物质部分和最高贵的精神部分相契合的中心,即便是一个一点也不懂建筑的人,也能轻易地从自己的经验中感受到它。而对于建筑师而言,这种感觉却导向更复杂的问题,即如何在既有的建筑文脉基础上阐释出自己的观点。

但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师而言,建筑文脉的存在并不是他的主要限制,正如建筑师哈桑·法赛说:「如果一个建筑师在文化传统中认真徜徉,那么,他不会认为传统将窒息他的艺术。相反,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将表现为对传统的发扬和对文化的促进。」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水滴教堂( St.Benedict 教堂)平面呈一个椭圆水滴形,圆弧的那一侧面对由山谷吹过来的风,在尖锐的一侧面向山坡,并设置入口,永远敞开着大门来欢迎朝圣者。

教堂顶部的一圈设计成了窗户,置身教堂当中,亮光从顶部一圈倾斜而下,和银色的内壁、圆弧端的神坛一起,让人感到无限的神圣和肃穆。

水滴教堂坐落在瑞士的一个小山村中,建筑外部和内部的木材都取自当地。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在把巴特锡河岸发电厂改造为泰特现代美术馆( Tate Modern )的过程中,保留了褐色砖墙,而在主楼顶部的上部,加盖了两层高的玻璃盒子。

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为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源,而且在夜晚灯光亮起时,泰特美术馆就成为了晶莹剔透的「水晶宫」。

泰特现代美术馆(上图)和上海当代艺术馆(下图),都是由电厂改造而来。

张雷等人设计的云夕深澳里书局,以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进行改造,在突出建筑外表面历史肌理感的基础上,保留了基本格局和原有的细节雕饰,同时强调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当代性。

「透过连接入口和景松堂的玻璃连廊,在新房子里看老房子,在老房子里再看新房子,设计感和时尚性通过新和旧的关系体现出来。」

可以说,我们的过去,就藏在每栋建筑的记忆里;而我们需要的未来,正在从我们建造的新建筑上浮现出来。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刘白 主编|寿佳茵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关于空间的文章

从一条臭水沟开始,日本农村如何变成世外桃源

一间停尸房,是怎么变成活动中心的?

明知会输钱,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去赌场?

每个人都说它艳俗,但很少有人不被它吸引

她得了癌症,却说:「我们可真幸运啊。」

如果你在这里工作过,绝不会想回现在的办公室

用来救命的房子,拿奖到手软之后,塌了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niuniu-fengmaniu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