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朱伟华:车路物互联图景正在显现

2017年12月20日 18:00:00
分享到:

原标题:朱伟华:车路物互联图景正在显现

最近有时间我就在画车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领域已经到了必须交汇的时刻,遗憾的是能够同时驾驭这三个领域知识的人少之又少,有时候我会感叹自己年龄太大,40岁才有机会同时深度涉猎这三个领域,如果再年轻10岁,我该多么幸运!

毫无疑问,跨界融合正是技术变革的关键。2018年车联网将大规模普及,芯片和通讯技术的突破将使得物联网出现大风口,作为连接二者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将有实质性改变。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半导体行业将因为人工智能,重新回到科技产业的中心,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AI芯片不仅将嵌入到每一件商品中,也将嵌入到每公里道路上、每栋建筑物上、每一颗植物,甚至于每一只动物……IPV6已经为这个做好了准备。仅就道路而言,20多年前我们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为了实现自动驾驶,道路本身的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车路协同将是未来10年的大风口,这牵涉到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带动全球经济进入有质量的增长。


车联网的普及将因为新能源车加速普及,斑马日前与钛马等主要的TSP建立了战略合作,这从软件技术生态方面已经为这个做好了准备。对车企而言,虽然自己的研究院在搞智能网联汽车,在搞车联网,但现在已经可以下结论,无论哪家车企,都不具备能力独立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部软硬件研发,如果再涉及车路协同,涉及物联网,不搞联合研发已经没有可能适应未来的智能网联生态。从目前行业实践看,全球几大车企正通过生态联盟加速推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本土也将形成几个智能网联汽车生态联盟。对本土车企而言,北斗、5G、车路协同这类自主信息技术本应是天然的优势,但目前看能同时理解这些技术的汽车人还没有出现,能搞明白车联网软硬件生态的车企已经不容易。



物联网本来是车联网上层概念,物联网涵盖车联网,但目前看,车联网似乎声量更大。但物联网其实规模也已经很大了,尤其是以小米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企业,已经在大规模使用传统的Zigbee等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物联网连接。但这些物联网产品仍然受限于芯片技术,受限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无法真正创造用户价值。


预计2018年能够集成北斗、通讯、蓝牙模块的小型模组将大规模上市,三大运营商在NB-IOT领域的应用补贴也将进入高峰期,这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不仅意味着物流托盘、包装盒都将联网可定位,同时也意味着车辆本身会有更多物联网协同应用,每一个车内硬件都具备联网能力,对车企而言,封闭控制平台的车辆将被归类为功能汽车,真正的智能汽车将是那些开放平台,允许更多智能设备接入车辆控制系统的车型。这样,每一个冷链物流冰柜可以接入云端,每一个快递包装箱也能接入云端,甚至每一个轮胎都应该能够接入云端。这种情况下,只有形成大量边缘计算才能提高车联网与物联网的协同能力,真正改变汽车消费生态。


智能交通目前最重要的是道路感知,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交通部门将在道路基础设施中大规模安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不仅要感知车辆状态,也将实时播报道路、天气和交通信息。这意味着道路传感网必须和车联网连接,实现机器和机器的通讯,这种通讯是实现安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道路智能化管理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车联网系统与道路信息系统的连接必然是循序渐进的,目前看二者是完全失联的,这种情况下,不仅无人驾驶不可能实现,智能交通也是空中楼阁。



显然,汽车行业,物联网行业,智能交通行业都意识到彼此要互联互通,但问题是如何互联互通,这个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对全球科技行业而言,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对而言,中国的车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已经没有什么能教给中国的了。在物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作为基建狂魔,只能是中国去探索未来。考虑到这是三大系统之间的对话,按照全球对中国人的定义,我们最不擅长的是彼此合作。大家都热衷秦始皇模式——统一度量衡,但这三大领域的标准体系不可能统一,协商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是必由之路,但问题是真懂数据交换标准的恐怕不多。或许技术融合就是那么一层窗户纸,谁去捅破这层纸?静待时间给出答案吧!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