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徐留平:“少壮派”企业家深谋未来

2018年01月03日 17:42:46
分享到:
来源:自主汽车

原标题:徐留平:“少壮派”企业家深谋未来

本期对话嘉宾: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徐留平

我始终认为,在能源危机席卷国际汽车业之时,中国汽车企业的契机,就在于造最经济、最环保的小型车,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所建树。在这方面,长安引起了我的关注。近年来,长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成果频出,在大集团中颇为显眼。

与长安集团董事长、总裁徐留平的对话相约已久。此次适逢他来京参加科技部主办的向奥运交付新能源汽车的活动。忙中偷闲,我们终于就汽车业的未来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流。

尹家绪调任后,徐留平接掌了长安集团。兵装集团把他这样一位年轻的干部从北京派到重庆,可见对其寄予厚望。但汽车行业有一个特点,对外来人,常常有一个怀疑、观察、评价的过程。不论是徐和谊、祁玉民,还是张房有,差不多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还记得张房有 1997 年到广汽任职时,有人说,广州市派了一个不懂汽车的人来搞汽车。我说,张房有懂人、懂政策、懂战略,这是做企业成功的三要素。事实早已证明,张房有成功了。在我眼里,徐留平也擅长“三懂”,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所以,我相信,在“少壮派”徐留平的带领下,长安一定能够抓住机会,赢取未来。

——题记

四大原因把美国汽车业推向衰落

李庆文:徐总,你好。面对当前形势,我们都在思考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在和未来。最近,我们做了很多美国汽车产业衰落的报道。有人说,底特律汽车城已经衰败。我想,美国汽车产业由世界最强走到今天,绝不仅是美国“三大”自身因素决定的。我们没有美国那么强,但强的衰败了,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

徐留平:美国汽车业的衰落,是由几个原因决定的:第一,消费方向转移。美国消费者原来喜欢用大车,现在向经济型车转变。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转变,但这种消费方向的转变影响非常大。美国三大公司原来投入大量固定资产,都是为大排量车设计的。因此,它的调整需要起码三年至五年时间。第二,北美劳动力成本高。美国产业工人协会的力量非常强大。第三,对汽车这种对经验积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来说,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如日本和欧洲。美国技术导向型公司发展非常快,公司短期战略偏多。第四,汽车有时尚的元素,但毕竟是累积性非常强的制造业,文化多元性不利于精耕细作。这也是北美、欧洲汽车比不过精耕细作的日本、德国汽车的一个原因。

李庆文:你的分析很好。北美在走下坡路,处于痛苦调整中。恰在这个时候,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崛起了。你分析的美国公司的四个缺点,我认为日本公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改进了,或是比较早地针对这些缺陷,形成了自己的优点。比如,日本汽车产业从不把造大车当成主要目标,它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就是以造节能、小型车为主。当然,日本公司不是对一切事情都能神机妙算。看到北美 SUV 赚钱,日本企业也头脑发热,在北美开发 SUV 和皮卡。没料到油价会涨这么快,能源危机来得这么猛。现在美国人在关闭工厂,日本在北美也要减少项目和产能。

徐留平:是谁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美国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符合可持续的、节约的、能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原则,因此必须改变。日本很早意识到这一点。另外,日本企业治理结构比较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它的长远目标比美国健全。

市场规模决定中国能产生世界级车企

李庆文:目前,日本将实现对美国全球汽车产业领头羊地位的替换,全球汽车业认为日本公司值得重视。

我的问题是,难道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经营模式、战略方向,就是人类汽车产业的未来吗?日本汽车产业的特点,第一是以节约能源的小型车为主;第二是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第三是精益生产;第四是劳工政策、劳工组织制度相对有利于企业,劳工保护掌握了很好的尺度。这四要素都是成功的。

现在,国内汽车行业里有相当一部分人,言必称丰田。我担心:第一,一个产业发展锁定一个模式是不健康的。第二,一个后来者只盯住一个对手,或只崇拜一个榜样,很难实现超越。第三,一个准备超越的人,必须要找到超越表象后边的本质。日本汽车难道就是中国汽车的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这样走就能抓住未来吗?

徐留平:首先,我认为,消费力量是最终力量,这是基本点。造什么样的汽车能更好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这是很重要的。各民族对汽车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欧洲无论是奔驰还是宝马,这些企业都会存在。同样,北美如果调整得好,我坚定地认为主流汽车市场还是在美国。

中国这样一个汽车大市场,注定要产生优秀的汽车企业。谁能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认为日本人不可能比中国人更清楚。初期国人认为洋品牌好,随着国力增强,国人自信心增强,这种情况会大大改观。所以,中国消费者的力量决定中国肯定能够产生优秀的汽车企业。

第二个方面是成本因素。我们跟跨国公司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关联成本有很大问题。企业是有边界的,我认为像丰田管理这么庞大的全球公司,不可能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中国汽车企业要发现挖掘中国消费者最典型的东西,并把它清晰地表现出来。

李庆文:我认为中国汽车企业会是未来全球最强的企业。日本汽车较好地解决了美国汽车走下坡路的四个问题,同时还打造出两个明显优势。一是日本汽车国际化程度高,比美国汽车强得多。国际化程度高决定它能够获取更大的比较利益,包括制造、产品。二是日本狭小的国土、匮乏的资源使其充满危机意识,骨子里就有一种节约思想。

徐留平:中国也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我们深刻认识到缺水、缺油、缺粮等问题的严重性,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得到增强。随着深层矛盾不断呈现和尖锐,这种危机意识还会继续加大,而且会转变成强大的力量,推动我们也将“节约”二字放在第一位。

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把握未来,我们要超过日本等国家,最关键的是造最节能、最经济的车。

新能源汽车是契机

李庆文:我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新技术实现飞跃的时期,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契机。如果石油价格继续上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必然会逐步替代传统汽车。

徐留平:这点我也有体会。新能源汽车对国内汽车企业,包括长安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革命性技术。

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长安有非常详细的路线图,我们不会走弯路。通用实际上还是走了一些弯路。通用曾经认定燃料电池车是唯一出路,现在看,这条路线存在一定问题。中国未来 30 年、50 年,什么样的资源是最丰富的,最容易转换成车轮的驱动力?我们认为是煤炭,而煤炭转换成汽车驱动力,其技术路线很多。长安现在基本上把相关技术路线摸得比较清楚,我们的着力点是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同时跟踪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等技术。开发小型内燃机、大功率电池是未来我们的发展重点。与此同时,传统内燃机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如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技术等。

李庆文: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和行业专家讨论“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社长对话》栏目就是基于这一点设立的。我认为,中国汽车目前的战略发展观是“造最节能的、最精致的小型汽车”。从现状来说,中国汽车应该重点思考这一点。而未来,中国汽车一定要“触电”,未来汽车的动力系统将不再以内燃机为主,而是以电动系统为主。电从何而来?也许是太阳能、风能,或者是其他途径。汽车未来肯定要“触电”,触电就有未来,不“触电”就没有未来。

人类的需求决定汽车的未来。中国这轮油价调整,对消费有所触动,但影响不太大。随着油价继续上涨,到了一个临界点,人们的需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未来消费者很可能放弃大排量车,这就决定我们的出路在于造节能、精致的小型车。在这样的发展趋势面前,我觉得最有发展前景的就是中国自己的汽车企业,而且我看好长安。因为长安就是干小型车、节能车出身的。有这样的 DNA,只要长安坚定地走下去,就是最有希望、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徐留平:随着油价上涨,汽车业将出现新一轮洗牌和调整。如果油价继续上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购车意愿都会发生变化。以最经济的办法造最节能、功能最好的车,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长安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微车价格低廉、功能齐全,因而受到欢迎。

健康发展最重要

徐留平:如果按照传统概念,汽车的竞争力,一方面是品牌要素,它决定了各个不同企业占据什么位置;另一方面就是成本。对汽车工业来说,制造过程以及人力成本都差不多,研发是决定性要素。很多跨国公司在研发中投入的力量非常大,占据整车成本很大一部分。

李庆文:对于研发成本,我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成本可以分两部分来看。

一部分是传统汽车制造业的研发成本,中国汽车企业与外国汽车企业比起来,研发成本要高得多;另一部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我们的制造成本又要低于国外。成本还可以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如果研发没有掌握在中国汽车企业手里,在自主研发过程中缺乏核心技术,成本必然要大,风险也大,缺乏安全性。此外,最直接的就是要付费。如果占据弱势,谈判能力就差,相应地成本就高。在研发过程中,培养人才队伍的成本也高,其中还得付出失败的成本。另外,在合资企业方面,也出现合资方在引入车型时不断要求涨价的情况,成本自然也在上升。

徐留平:据有关方面介绍,国外汽车公司开发一个车型,大概需要 7 亿~ 8 亿美元。对于国内汽车业来说,大都是 7 亿~ 8 亿元人民币。从目前汽车工业的基本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有形研发成本要比北美、欧洲和日本低得多,这是我们的优势。

李庆文:人类很多时候都是在面对挑战,然后再找出应对的办法。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同样的道路,我们不用担心汽车业的未来。目前的问题是发展速度是慢还是快。随着自然灾害的出现,原油价格的迅猛提高,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行业内现在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我国今年会实现 1000 万辆产量目标,另一种观点是今年实现不了这一目标。

徐留平:我个人判断,可能有点悬。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汽车业的影响非常大。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在广州、浙江等地,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关闭。这会对汽车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我觉得,今年汽车业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速度肯定要放缓,放缓的程度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李庆文:我同意你的观点。汽车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在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对于能否实现 1000 万辆,我们不能太乐观。

不过,我也认为,就算实现不了 1000 万辆也没什么关系。这些年汽车业持续高增长,需要适时进行调整,这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产业发展也必须持续、健康,又快又好。那么,汽车产业怎么样发展才算是健康的?是不是只有高增长就是健康的?我看不一定。

徐留平:这些年,我们的产业发展很快,销售形势一直很好,但其中也是有隐患的,质量、品牌及研发能力的提升都不容忽视。所以,借机进行调整,进行战略转型,未尝不是好事。当然,大家期望在改革开放 30 年的特殊时刻能够实现 1000 万辆,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