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无线充电黑科技 打通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 宝马等车企争相抢夺

2018年07月30日 21:18:21
分享到:
来源:有车智联

宝马曾放言称今年7月份将量产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配件”。当然,7月即将过去了,此事还未得到确切的消息。

但可以确定的是有这个想法的远不止宝马一家车企。

在智能电动汽车如何发展成为焦点问题之时,“无线充电”渐渐浮上水面,只因其不仅作为可能提升续航里程的新思路,更是为未来自动泊车的附加题“自动充电”打开了一扇门。

事实上,最开始听说手机有“无线充电”这项黑科技时,实不相瞒,我脑补的是真的可以拿着手机边溜达边充电的神操作。

一搜索发现其实是这样的。

……数据线是不插手机上,改接底座上了,手机可以“放下即充电”。

留下了鸡肋的印象之后,好奇地看了看网友们对其的评价,却意外地发现有一波朋友认为这个“无线充电”底座是有其用处所在的,比如躺在床上玩手机,根本不想起身找插座的时候。

一句话,科技使人懒得心安理得。

对于手机这个小件玩物,加个底座称之“无线充电”可能颇受质疑;但对于汽车这个跑在公路上的钢铁巨兽,意义就不一般了。

现在兴起势头正盛的电动汽车,有一句形容出行感受的调侃:“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充电的路上。”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让许多技术有限的电动汽车在消费者眼中只被视作“老年代步工具”。

而伴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很多车企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对充电问题拿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天花乱坠的电动车创意最终不过只是极客的玩物而已。

宝马声称7月量产无线充电配件

宝马消息一出,令许多人为之震惊。不仅是因为技术的可行性未经过市场认可,这一项充电设施的建设成本数字也令人望而却步。

从图片上来看更像是个大型的手机充电板。甚至充电原理也与手机充电板一样,利用电磁感应完成充电。和有线充电相比,这套系统方便的地方在于,车主只需要将充电底座放在停车位,感应线圈固定在车辆底部。当车辆停到GroundPad充电板的上方,按下开关即可充电。

据悉宝马的这套系统目前充电功率为3.2kW,3个半小时就可充满一台 530e iPerformance。

充电时要求车辆与充电板之间的纵向距离小于7厘米,横向距离与底盘下的无线充电线圈偏差14cm以内。

宝马这款系统事实上多家车企都已作出类似的构想。

高通Halo充电技术算是发展较早,充电基板可以安装在车库、车道上,甚至还能够掩埋至路面表层,充电系统灵活度较高,可支持各种型号电池。

早在2015年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大众高尔夫互联概念车提供的便是与之基本相同的电磁感应充电板,充电时间大约在8至10个小时,充满后根据不同的路况可以行使150至200公里的距离。

日产的HYPER mini和LEAF也采用此方式,以240V的电压充满需要8小时。

丰田的无线充电采用了电磁共振的方式,输出功率为2kW,地面上设置的供电线圈与车辆底部的受电线圈距离约为15cm,水平错位最大允许范围是一条轮胎的宽度。

本田与Witricity公司合作开发出一款新系统,通过飞度EV测试了磁场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对于位置要求没有前面几家那么高,只要发射端与接收端有80%的面积重合即可;并且支持一对多充电,但遗憾的是能量损耗较大,而且传输功率成正比。

奥迪在供电线圈上作出了一些创意的改进,将供电线圈设计为可升降形式,实现了超过90%的电力传输效率。

还有现代起亚也在大力发展此项技术,目前与美国无线动力公司Mojo Mobility得到美国能源署的资金与支持合作研发电动汽车无线快速充电系统,据悉该系统动力输送率最高可达19.2kW。

“充电板”模式目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似乎只是刚刚与有线充电齐平,说起来只是让车主充电时操作更加便利。充电时间、续航里程上似乎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且技术还需要更大的提升。因此技术虽然早在几年前已经频繁展出,却迟迟没有投入市场。

不过这比起现有的充电桩来说,不失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英国投资4000万打造“充电公路”

前不久英国发布新闻称,计划投资4000万英镑,推广电动汽车公路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感应,电动汽车可以实现边开车边充电。

这个听起来就很牛了,他们打算在地面上铺设充电板,充电板产生磁场,再把电量传送给内置在汽车底部的接收器。

这个模式似乎相当于有轨电车,整个地面就是一块大型的充电板,因此汽车可以边走边补充电能。

智能手机芯片组制造商高通在2017年5月创造了一条300英尺(91米)长的道路,电动汽车沿着道路行驶时充电。它的工作原理是将高通的Halo无线充电垫连接到一段道路上。演示显示,这项技术适应性强,适合行驶中的车辆。

瑞典上个月建成的电气化道路”eRoadArlanda,将电动汽车和公路上的电轨通过可活动的充电臂连接,实现充电。

而我国济南去年也曾对这样的充电方案作出试验,设计了一条光伏高速公路,路面最上面一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下面还装有太阳能电池和电磁感应线圈,可以吸收光能并转化为电能,汽车在上面边跑边充电。

但这种模式想要大范围实施的话,其人力财力所要花费的成本,你简单对比一下全国铺设高铁轨道所花费的时间,或许也能感知一二。

何况这种“充电道路”的维护同样是一大问题。据悉济南这条光伏公路,试验不久之后就有了被破坏的痕迹。

为完全地“解放双手”

说了这么多各大车企在技术上的努力,也许你会觉得,无线充电这么难,不如还是拉根电缆吧……

许多特斯拉的车迷朋友已经遇到一大难题,好不容易买辆进口特斯拉,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能直接充电的地方,因为接口不同。要么在自家建一个超级充电桩,要么再买一个转换头。方法有也是有的,就是麻烦。

但当你出门在外汽车即将没电时,如果充电接口不匹配,那就是大麻烦。

无线充电的原理能将这个问题简化很多。

它还有一层更深远的意义。未来当自动驾驶真的能够发展起来之时,“充电”这项操作也必须找出代替人工的方法。

想象一下未来你的座驾能够实现自动泊车,你下车后“一键按钮”就可令其自动驶入车库,但它却无法自己充电?你还需人工前往车库给它接上充电线。

那么自动泊车的意义在哪?

还有一种场景便是诸如大众SEDRIC这样关于未来共享汽车的构想。如果SEDRIC全面得到普及,那么出租司机这项人力本该被完全节省,但SEDRIC如若自己无法完成充电,那便意味着节省下来的人力会被重新由“共享汽车充电员”这个职业所取代。

这根本不算实现了真正的变革。

基于此,所谓无线充电其实是在为完全的“解放双手”而努力。

现今各大车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已经苦思冥想了很久,花样百出。但积极来看,无论是利用电磁原理的充电板,再抑或是实现“边走边充电”,技术发展的势头都毋庸置疑。因此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毕竟饭得一口一口地吃。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