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评论 在上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论坛上,特斯拉成为了国家领导阐述中国纯电动汽车发展愿景的示范教材。
作为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上市的第一家汽车公司,特斯拉在过去52周的交易区间为26.86-173.70美元,目前市值已达到200.39亿美元。
相比CODA、Better Place、Fisker等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纷纷倒下,特斯拉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特斯拉旗下的Model S在2013年第一季度共有4750名买家,销量超过了奔驰S级和宝马7系等豪华轿车。
这股“特斯拉旋风”也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尽管目前还没有一款车型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但特斯拉的名气已然大有追赶苹果之势。
一位“美国式”创新天才逐渐从汽车圈内慢慢扩散到大众视野,包括国家有关领导也对他的描述颇有意味“创新奇才、啥都干的这么一个人;非常阳光、也很随意的一个人。”
不知别人,我看到上述这段描述的时候就自然的联想到《社交网络》里的办公环境。在facebook备受追捧的同时,人人网的成功是个复制。尽管复制是创新的开端,但万钢部长的一句“值得我们深思”传达出我们对待特斯拉的“大热”所应该保持的前瞻性。
在汽车媒体的众多报道声中,一种“在我们正积极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时,大洋的彼岸再一次以营销上的成功冲击了我们。”的声音弥漫在中国汽车界。
特斯拉是成功的吗?
第一、从营销模式上看是成功的,特斯拉在销售模式上,是首个依托互联网销售的品牌,建体验店并与电子商务配合,这与苹果式的体验店销售模式如出一辙。
汽车的销售与经销商无关是其销售模式的亮点,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包括淘宝等与经销商的无关的销售模式似乎都会被大家快速认同,电子商务大范围涉及汽车销售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从车型技术的突破上,特斯拉的钴酸电池专利源于日本松下,一辆车的电池总重接近六百公斤。张国宝也认为“这谈不上比其他电池有突破性的优势。”尽管特斯拉在电力控制系统上有自己的独特技术,融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但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认为特斯拉技术本身跟国内电动车技术以及全球电动车技术相比,并无明显的过人之处。
第三、在产品导入方面,目前特斯拉车型的累计销量可以用小众来形容。尽管特斯拉在未来的三步走正在稳步推进,但实际情况是特斯拉的车型目前并没有普及到大众,让大众一边跟着瞎嚷嚷的同时将美好愿景停留在幻想阶段着实无聊。
中国能不能出来一个特斯拉?
“由于我国汽车工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比较弱,基础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尚显不足,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存在规模化销售的成熟车型少,生产成本高,充电不便等突出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仍然难以得到普通消费者的亲睐,步入寻常百姓家仍然任重而道远。”这是张国宝在阐述特斯拉前的一段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的表述。
相比王传福的“分分钟造特斯拉”狂言,特斯拉现象警惕给我们的并不是单纯技术上的落后。
在政府扶持层面,尽管美国给CODA、Better Place、Fisker等美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投的钱大都石沉大海,但是美国政府扶持出了一个特斯拉。
相比中国汽车业目前还处在兼并重组的关键期,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也仅仅局限在“大局”而并非是重点企业扶植。
在市场定位层面,相比特斯拉先让富人“环保起来”的营销理念,而国内车企走的则是“公共交通领域是推广电动车应用的第一步”。当然这一点,也是跟第一点的影响紧密相关的。
在资源整合层面,相比特斯拉“整合资源”的路数,国内典型的纯电动车企却深知“技术”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特斯拉热门车型Model S上,其很大一部分零部件均来自中国。当美国货将再次“中国产业游”之后卖给中国市场的同时,很多车企纷纷还在玩命自主研发。
中国有必要产生一个特斯拉吗?
特斯拉的出现,颠覆了一些传统观念,对于整个汽车行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目前最为关键的并不是“复制”特斯拉的高端模式,而是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
在地方保护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补贴政策即将出台,我们期待政策有更多突破的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应当从“特斯拉镜子”里看到自己。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