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本书要从栏目的定位“打造汽车界的老友记”说起,我们的初衷是想做一档有价值的访谈栏目。
我们让真才对话实学,直击问题的要害,透析事件的本质。在老友们聊天的过程中,讲述故事和情怀,探讨战略和未来。
2014年4月,第一季《赵福全研究院》应运而生。这一季,我们邀请五大自主品牌汽车研究院院长与赵院长一道剖析“自主”二字,直面自主品牌的生存现状。
2014年11月,第二季《赵福全研究院》再次来临。这一季,我们邀请四位行业“大佬”与赵院长共同探讨“汽车社会”,建言中国的汽车社会如何才能健康运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尤为感受到,这是一档真诚的栏目。有时,对话陷入沉思,那紧缩的眉头一时难以舒展;有时,对话转为争论,那坚毅的目光久久无法散开;有时,他们低头叹息,无奈的神情直至最后;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谈笑风生中慷慨激昂,各抒己见。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群有识之士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在奋斗、在追求、在忘我。他们的话语背后是百万汽车人的心声,他们是百万大军的梦想载体。
在他们所描绘的汽车长河中,时而波涛澎湃,时而涓涓细流。我置身其中,好似那河中的树叶,一直跟随,奔流不息。直至如今,那些话语依然常在耳边响起;种种画面,历历在目。
在策划专题的时候,我常常对着速记陷入沉思当中,反复感受这话语背后的人生阅历和思想价值。我也一心想要还原这些汽车人的辛酸故事和荣耀背后的不为人知,但有时,我却不能领悟其中真谛。因为,在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梦想下,他们在交流中所传递的“不言而喻”是我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知识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态度。无奈与呐喊,徘徊与坚持,这两对看似矛盾的情绪时常出现于每一季的访谈当中。体会各位嘉宾的“酸甜苦辣”,这是一种何等的收获。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废墟中找公园,还是从公园中找废墟呢?或许,全在心态把握。扪心自问,这取决于我们能承受什么样的“汽车社会”!
栏目上线后,我们得到了太多的热情反馈。很多朋友们希望我们可以将行业“大佬”们的见解进行书面整理,纂书成册。与此同时,在每次编辑和梳理嘉宾的精彩观点时,我发觉仍然有许多讨论可以继续,许多观点可以展开,许多建言可以“放大”。
我们把十位行业“大佬”的真知灼见按照国家战略、产业政策、行业组织、企业管理和技术路线五大维度进行总结与提炼。最终,形成了这一本汽车强国建言书。
记得在第二季《赵福全研究院》的栏目手记中,我说:“得救之道,在其中吗?信就在,不信就不在。希望您能从中找到一点线索。”现在,我还把这句话拿出来送给大家。身为传媒者,我们的作用就到此了。
回顾过往,那是在2013年天津论坛的答谢晚宴上,我在一旁看着赵院长与行业大佬畅谈叙旧,直到最后,桌布已撤,我走上前去表达了采访的意愿。经过几次热情相邀,2013年10月,我第一次走进了赵院长位于清华大学的办公室。
2013年10月,清华大学采访赵福全院长
关于栏目及出书等相关事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与赵院长屡次沟通。从中,我不仅学习到很多,还感受到赵院长对行业的深刻认知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而今,从一篇人物采访稿件升华到一本沉甸甸的书。在此,感谢赵福全先生的谆谆教导。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加入凤凰汽车,进入汽车行业也仅仅只有四年半的时间。对我而言,这个栏目和这本书,是一次让我受宠若惊的学习和成长。
凤凰汽车胡津南、王巍、苏瑞琦合影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几乎每次上网我都会打开凤凰网,去看看“有别于”其他网站的新闻和观点,它总能给予我启发。在此,感谢凤凰网和凤凰汽车所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感谢胡津南先生和王巍先生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
依然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走进清华大学,看着在汽研所院子里散落着的片片树叶,那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存敬畏之心,继续前行!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