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政协的雾霾治理协商会上,北京环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门表示,已经初步制定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阶段。
不过咱今天的文章并不讨论北京,而是拥堵费的源头。话说刚刚脱欧的大英帝国又缺钱了,这次他们准备把手伸向混合动力汽车。方法么,也没啥创新,在伦敦收拥堵费。
至于理由,他们当然不会跟你讲大英帝国手头紧,给个机会让你们这些还开得起混动的人赶紧来贡献贡献。此前,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只要有收费的动力,就一定能找到收费的理由。
比如说,你这混合动力无论多么高效,总是绕不开烧油的环节吧。烧油么,一定会产生污染。随着这类车型持续增多,大量的混合动力会同时降低道路使用率。道路使用率降低,又会产生更多的污染,进一步的降低道路使用率。
想想看,这是一个曾发生过史上最严重雾霾的帝国“首堵”,如果任由混合动力野蛮生长,长此以往,伦何以敦?
不懂经济的政客不是一个好演员
为了更加高尚的道德目标,大英帝国确实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抬出经济杠杆理论来荡涤人心。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看看这个被国产专家们打上“国际惯例”标签的经典现实吧:
这是西方第一次采用定价计划来管理交通的案例,同时也是一个很经典案例(经典到其他地方就没这么搞过)。
这套拥堵费的理论基础是这样的:价格上升,供给会增多,需求会减少;反之,价格下降,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多。
具体而言,就是说你在市区内开车的成本增加了,你就会考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来节省支出,这样子马路就会变得宽敞,堵车的现象就会随之减少了。
杠杆作用缘何折戟沉沙?
在政策实施的头两年,拥堵费也确实发挥了杠杆作用。
据伦敦交通局的统计数据,在征收拥堵费一年内,征收拥堵费的区域的交通运输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在政策实施的头两年,区域内平均速度增加了21%。
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已经习惯缴费并且不那么在意这部分支出的时候,拥堵费对区域交通的贡献就不断的缩水了。2006年,收费区域的行车速度仅比收费前快8%,自2007年开始,拥堵区内的通行速度基本已与收费前持平。
这说明,砖家们热情推崇的拥堵费并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一粒万艾可,治标不治本。
镀金而来的拥堵费如何变身哈根达斯?
从英国的经验来看,拥堵费是一件蛮折腾又没啥效果的事情。但是咱的砖家肯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毕竟么,这个拥堵费不仅仅为了解决拥堵的问题,同时收取的费用也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
其实,英国佬也是这么做的。
从2003年到2013,伦敦用十年的时间搜刮了超过26亿英镑财富。这些钱该怎么花呢?首先么,办事情总是会有成本的,对吧。扣除57%的运营成本,再扣除一些其他费用,伦敦市民发现用户改善交通的费用仅占总收入的3%。
可想而知,反对者数量为啥数倍于支持者了。
相比伦敦,某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伦敦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城市,它的历史远超过汽车的历史。某国呢,虽然也有很长的历史,可等到这个国家拥有造车能力的时候,那些古老的建筑早被拆了个精光。如果宽敞的马路不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收点拥堵费就能解决
另外,我们有很多值得英国佬效法的地方,比如单双号、比如车牌拍卖和摇号制度,当所有的环节都集中到经济杠杆理论上了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办法并没什么卵用。
最现实的情况是,有些人并不满足现状,他们明明闻到屎味儿了,还跟你讲这是哈根达斯!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