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盲鳗是这么干的。
但粘液作为武器有个显而易见的大缺陷。粘液它是黏的,又是从你自己身上发射出来的,那岂不是先把自己给黏住了?这种对自己伤害比敌人更大的武器,明显有问题吧!
就算敌害真的被粘液困扰而放弃了,自己又怎么脱身呢?
可是人家盲鳗还真的有办法。在粘液糊捕食者一嘴甚至堵住捕食者的鳃的时候, 它们会把自己的身体打一个反手结,然后自己从中钻过去,然后……然后就游走啦。打着结摆脱粘液的盲鳗。原视频来自论文
等等,就这么简单?凭啥做个体操就能从粘液里逃掉啊?最近,《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就对盲鳗粘液的性质进行了解析。
研究者们认为,盲鳗虽然不懂物理,但它们无意中利用了粘液独特的流体力学性质。
盲鳗的粘液里有什么? 盲鳗从粘液孔中分泌出来的,其实只有少量乳白色的液体。而即使只是少量的分泌物,在遇到周围的水环境之后,就能迅速变成大量透明的粘液。分泌物中的两种关键成分是含有 粘液蛋白的囊泡,以及一种超长的 蛋白纤维结构。遇到水之后, 这些原本处于蜷缩缠结状态的超长蛋白丝舒展开来,并与黏液蛋白、水分共同组成了胶冻状的粘稠物质。在盲鳗粘液中,蛋白质组成的纤维束直径只有1~3 微米,但在完全展开时,长度却能达到约15厘米。这些长度惊人的蛋白纤维也是盲鳗粘液独特性质的来源。
盲鳗的粘液是一种非牛顿流体,也就是说,它的粘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流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盲鳗的粘液是一种具有“粘弹性”的流体,在粘性之外,它还可以像橡皮筋那样被拉伸,并产生回缩的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粘液非常容易“拉丝”,这就体现了流体弹性的一面。
当然,如果盲鳗一直待在粘液里,搞不好自己也会被弄得窒息。
这时候,粘液的另一种性质就派上用场了。流体的“剪切”,指的是各个液体层之间以不同步的速率流动,在流体内部形成“摩擦”的作用。研究者们发现,盲鳗粘液在受到剪切力作用的时候,其中的蛋白质会纠缠、聚集在一起,胶冻状结构破坏,粘度会明显下降。而盲鳗打结正是一个“剪切”粘液的过程,因此,这样就可以让局部粘度降低,使盲鳗更容易从中脱身。
虽然看起来有些恶心,不过这就是盲鳗神奇的生存之道。除了了解动物习性,盲鳗粘液也为科学家们带来了研发新材料的灵感。
赞我,赞我,快赞我呦呦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