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 滴滴怎么就“打车难”了

2017年01月23日 10:44:35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去年6月21日,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酒店里,那是还叫“易到用车”的易道举行了一场名为“道别”的发布会。而在此前一周的时间里,一张血淋淋并注文为“道别”的倒计时海报,已经在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的朋友圈刷屏一周了。

在这场发布会上,周航“失落”的诉说道:“我们已经厌倦了这个老的游戏了,要是继续去血拼这个老游戏,我们真的不想玩了。”事实证明,这只是周航为“随时随地私人专车”的“易到用车”变为“共享汽车生态”的“易道”所做的“大喘气”式的铺垫。但谁能想到,周航的一句“不玩了”,似乎成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互联网约车平台未来的一句预言。

这是不久前,笔者朋友圈中一位好友更新的动态。 他写道:“并不是想要跟风说滴滴,只是一个特别的场景出现了:我从公司回家,大概一公里的行程,叫了快车,滴滴客户端显示司机距我只有2.4公里。可随后司机电话里和我说他离我有6.5公里远。我不知道是司机说谎,还是滴滴的运营策略,便问司机,‘这么远跑来接我这个10块的单,你愿意不愿意,不愿意你取消。’司机说愿意。隔了五分钟,司机又打电话给我说不愿意了,然后司机取消,我重新叫车。可之后,这个司机又接了我的单。我问他为啥,他说是平台派的,他也不想接……” 二

第二个故事同样来自朋友圈,一个媒体圈的老师分享道:“3公里的路,4个叫车平台无人应答。20多辆扬招拒载。还有一众停在路旁的黑车众口一词地嘲讽我说‘肯定打不到车’。寒风里站了45分钟,最后一个今天刚刚开始做优步的司机接了单,13送到目的地……”。

骂滴滴有没有用?“滴滴说它不能凭空变出汽车” 2017年1月17日,滴滴出行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了一场有7000人参加的年会,包括了滴滴所有业务的员工: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代驾、试驾、租车、小巴、新业务、国际部、战略部等等数十个业务部。据说员工每人1000元红包,现场苹果手机、苹果笔记本电脑等奖品数百台,健身卡、旅游卡等,还有1万元、2万元、5万元、10万元现金大奖也是发得手软。

按照滴滴自己和一种媒体的说法通过这次年会,此前关于滴滴裁员的传闻“不攻自破”。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份,“滴滴即将裁员1000人,快车业务部门是重灾区”的传言就已经甚嚣尘上了,虽然很快被滴滴发声否认,不过依然有媒体以“内部员工”为消息源发文称,“10月初公司系统里还有8000多人,现在这个数字减少了近2000”。 而最为激烈的说法是:“滴滴公开的说法是,目前各个事业部加起来有6000多人。据此计算,这可能意味着滴滴有可能要裁掉3000人。” 作为网约车行业的“龙头”,滴滴的一举一动似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行业的“风向标”不管滴滴是不是真的“被裁员”,最近一段时间,滴滴出现“打车难”是包括笔者在内很多滴滴用户的切身体验。

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在知乎发起有关“打车难”的对话,他表示:“我自己也觉得这两天在北京打车与之前相比,等待接单、接驾的时间更长,也更容易被动调。这一感觉从上周五(1月13日)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罗文表示,从他了解的后台数据来看,他把原因归结为“司机回家早,运力下降,乘客出行需求却大大增加了。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他晒出“滴滴在线司机数据”和“北京订单需求”的两张手绘数据图,虽然图中隐去了具体数值,但也可以明显看出,在线司机数标注数据下降超过25%,出行订单数量同期却上涨了3成。 而在一篇分析“滴滴打车难”的网文中,更时直言不讳的发出了“新政+春节”是“根本原因”。除了引用了罗文的数据外,该文还表示“在社交网络中搜索打车难,抱怨基本都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三四线城市鲜有抱怨。这基本与专车新政的严苛程度成正比。一方面是绝对增加的要打车的人,一方面是车少了。叫不到车的怒火连天,叫到高价车的更是心存不满。所以打车贵、打车难,归根结底,是新政的后遗症。”

于是,很多观点认为“骂滴滴没用,滴滴又不能凭空变出汽车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关于“打车难”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共有的一个“城市病”,在巡游出租车一家独大的年代开始就没有治愈过。后来,所谓的“网约车”出现了。 2012年,随着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的普及,移动终端可以集成更多的生活功能。名为“快的”和“滴滴”的两款打车软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图标为“绿色小车”和“橙色小车”的APP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几乎改变了中国城市出行方式。

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嘀嗒与快的展开10亿元“烧钱大战”。依托于快的+支付宝,滴滴+微信支付的模式,两大资本集团围绕“移动出行”展开了激烈争夺。 也就是在那时,“补贴”开始频繁出现在出租出司机和乘客口中。凭借补贴,打车似乎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烧钱大战告一段落,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依托于网络的出行习惯在不知不觉的“占便宜”心态下已经萌发。 随后私家车开始入围,滴滴专车、滴滴快车相继出现,“网约车”开始成为年度热词。而资本最野蛮的地方就是“没有补贴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多补点”,以“市场调度运力”为名,“平峰少补,高峰加价”也被越来越多的司机和乘客认可。

而一位原网约车行业高管近日则发文表示:“这个规则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可以被人投机取巧的,且整体效率是更低的。” 他分析道:“司机知道用户可以多次选择加价,于是司机选择第一次不接不加价的单子,他知道你叫不到车就会提高小费,就故意等着。于是这个规则的结果,是乘客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浪费了时间,还很可能付了更贵的钱。这个规则下,双方都能够玩“自作聪明的游戏”,但结果是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给了规则制定者更多牟利的空间。” 虽然“业内人士”反驳这一观点,认为其只适用于出租车,对于平台派单的快车、专车相关业务并不适用。但笔者相信,很多朋友一定也和笔者一样看到过类似“附近用车量大,许加价***倍”的表述,不管是在什么打车软件上。而选择拒绝加价的后果就是“加价将在30分钟后结束”或者没有车接单。 对于司机而言,离开了高额补贴或者小费、加价,似乎就是“吃亏了”,而对于乘客而言,习惯了使用各种“出行券”后,如果再回到“出租车”时代的打车成本,你还会接受吗?至少,笔者这样的俗人难免心中不平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补贴是把双刃剑,一面是网约车从业者,一面是乘客,当“剑走偏锋”的时候,谁是“赢家”?

网约车的未来:没有选项的选择题 网约车补贴最高的时候是在2015年底到2016年初,记得那会笔者遇到过一位北京大姐,她说自己“一月15000轻轻松松”,对于什么时候接什么单,拉够多少单有补贴有自己的清晰的小九九。很多工薪阶层把“拉滴滴”,“拉优步”当成“超过本职工作”的养家手段,辞职干网约车有之,来到大城市逐梦的人“租车”来干,也成为他们融入城市霓虹的寄托。

而在后网约车时代,网约车平台的盈利压力导致其需要赚取更多的“剪刀差”:向乘客多收钱、给司机补贴减少;再加上政府限制本地牌照的网约车新政,或许此时2017年春节前打车难的问题或许会成为春节后的“新常态”。 作为行业优势企业,滴滴承受了舆论的很大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只是 “剪刀差”能够支持网约车行业的未来吗?留给整个行业的是一道“没有选项的选择题”。

正如滴滴打车创始人兼CEO程维说的那样:“我们的规模很大,但是今天我们的体验很难讲很好。我们还有很多司机不开心,这个是我们的平台治理能力不够,是我们的服务心态和服务能力不足,我们还有很多乘客没有被服务的很好。”所以滴滴要做好体验,真正用体验创造价值,敬畏每一分钱。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责任编辑:张小莎 PA034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