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小鹏大战王传福,谁能让我开上“更”靠谱的电动汽车?
前两天有个震惊电动圈的“大佬年度聚会”,叫“电动汽车百人会年度论坛”。都没听过吗?太正常了!这可比不了国家召开十几大的级别。
那小编先给大家科普下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这是一个政府牵头、参考众多商业大佬和业内多方意见的非盈利机构,定位于电动汽车领域的政府智库,他们的很多研究分析汇总成果,会被用于政策制订的参考,基本上能决定我们未来的消费市场走向。
百人会的与会总人数在100人之众,除去企业大咖们,还有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的部长、副部长等近20个部委领导及数十位院士、学者。
本次会议领导名单如下:
而这个百人会跟我们未来能开上啥样的电动车,以及其他所有生态、配套等都息息相关!但这和题目中的何小鹏、王传福有什么联系吗?
王传福:比亚迪掌门人,自主品牌造车势力代表,后称“王”。
何小鹏:小鹏汽车掌门人,新锐派造车势力代表,后称“何”。
然后,小编今天说的“大战”又是个啥意思呢?他们是在百人大会上打起了吗?并不是!在关于政府对电动汽车市场的管控思路上,他们二人的观点针锋相对!
王的观点主要是:
应该提高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补贴,优惠政策,给予不限行支持,还希望免除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消费税。
翻译过来就是:多给点补贴,我才能稳扎稳打造更好的车。
小编第一反应:这不摆明了是跟政府要撒币吗?谁不知道他老王家一窝插电混动的孩子,而且2017年光插电混动就销售了6.6万辆(在其新能源乘用系列里都过半了)。
咳咳,当然,我们不应该这么腹黑,王传福也是有自身站得住脚的理论的。
王认为,包括插电混动动力在内的混动车型,是纯电动时代到来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过渡方案。王不相信一蹴而就,毕竟人家王家还有好多纯电动产品呐,未来更是有越来越多高续航车型问世,而且执掌的企业比亚迪更是中国电池界的一杆大旗和骄傲,2017年更是有着17万辆新能源车的傲人销售业绩。所以,我们更愿意把王视为稳扎稳打和两条腿走路的务实派。
何的观点主要是:
1.开放资质;
2.取消补贴。
翻译过来就是:只要你让我造车,有没有补贴无所谓啦。
开玩笑,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开放资质就是呼吁政府减少管控,靠自由竞争、市场选择来完成劣汰存优。
取消补贴就是减少对厂商们的资金支持,逼迫他们更多依靠科技研发和产品力来迅速提升竞争力。
小编的腹黑病,忍不住又要犯了……谁不知道你家何家大儿子,前阵子在美国CES出尽风头,但离产品上市还早,可是人家那些名门正派,早早就开始收割市场了,且貌似跟你儿子市场定位还比较重合……现在不想办法遏制一下,将来进入的话,必是处境凶险、强敌环伺啊——你这个提法,以为吃瓜小编就看不穿了吗?!
PS:尽管现在竞争还未开始,但是这两家,包括他们所代表的新旧造车势力,某种意义上,未来有可能是会在市场上激烈拼杀的直接对手。
接下来, 小编还是要认真夸一夸小何同学!毕竟他的首款车型在今年就能上市,在2020年补贴告别前,也是能见到优惠政策的尾巴。并且是“新势力”中少有的、用相对亲民价格和足够续航车型切入市场的案例(虽然一直没拿到造车资质)。作为刚入局的新锐势力,何说:“如果以当前补贴、当前政策来获取利润,我非常不认为在未来(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完成从大变强的转换。”
好啦,政策和前景小编就不分析了。下面,小编打算抛掉上面那些成见,非常客(che)观(dan)滴分析一下王何二人的理念和处(ba)境(gua),然后看看我们该选哪家的车,最重要是,劝个架!
王的理念(提议):稳扎稳打,既着眼当下又着眼未来,市场的革新既需要过渡方案,也需要过渡产品,补贴、税收、开放限制等手段都是平稳过渡的必要手段。
说白了,就是既兼顾现在,也“放眼”未来。
经典言论:
从欧美市场看,2017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占比都接近5成;
中国插电式混动车只占18%,但A级及A级以上私家车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占比47%;
在私家车新能源化方面,插电式混合动力仍然是主流。
处境:
很早就在电池领域发力,旗下车型涵盖纯电和插电混动两大类(虽然现在政策越发不鼓励插电混动) ;
既要表现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明显发力,又要有明确的成绩单。市占率和上升曲线肯定要棒棒哒!
比亚迪发展电动的决心也很强,王就多次表示,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但对动力电池的理解和认知是未来的胜负手。
这里小编想扯一下,“被代表”的传统造车企业
优势:相比新势力们,占有先发优势和现成的制造资源,现有平台众多,人才结构完备,用已有燃油车平台换装3电系统就能卖钱(夸张点)。
劣势:被资本保护,某种意义也被资本绑架;体系成熟,又被体系的利益链束缚,即使想要大跨步创新,恐怕也得照顾财务报表、股东、内部利益和供应商利益等等。
造车方向:
抢占先机和务实可用为先,目前多数依靠的是:已有平台+找地儿放电池……
互联网化的思维很少,迫于既定设计硬点(确定后不可轻易调整的设计或布局关键点),恐怕实现难度也较高;
沙发+轮子模式为主;当然,也有部分企业的部分车型是正向开发或认真改进的,此处为避嫌就不举例了。
心态,应该是傲娇与危机感并存吧,不知道哪个多一点~
何的理念(提议):大胆创新、大步前行,加快速度,公平竞争。
说白了:步子要大!能扯着DAN那种,否则小心一起玩完
经典言论:
传统汽车企业是以产品销售为导向,面对未来的汽车生产商应当以用户为导向;
未来造车将不止限于硬件制造,还需要考验软件和运营能力;
目前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购买电动汽车的人都是不想买电动汽车的人。
处境:没有资质,只能通过海马代工,没有品牌积累,未来必将面对市场质疑的压力,生存和时间是最大压力,第一款车的实际成绩至关重要。
“被代表”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呢?
优势:
没有品牌力积累,也没有“成熟平台的拖累”,只能而且必然会选择全新平台正向开发,来获取跨越式和无束缚的设计优势。
通常都具备自主改良的能力、更高效更符合用户体验的电池和车身硬点布局,无限智能化接入的可能,可以尽情发挥对“未来”的理解,然后比拼融资、规划和执行能力。
劣势:
没有品牌和消费者美誉度积累,缺乏“造车”的经验,目前主要是通过从传统车企挖人(和团队)来解决。
产品未来市场认可度未知,资金链没有保证,下一轮激烈竞争中生存能力面临考验。
造车方向:
用户体验优先,产品经理造车而非工程师造车;
互联网基因:智能化是必须的,更“互联网化”的理念也是必须的;
方向可比喻为轮子+PAD和轮子+机器人(指智能化),认为日后汽车的差异化不再是驾控,而是自动驾驶和互联网化功能;
自动驾驶+互联网化=未来的新出行体验(而不是A到B的交通工具)。
综上,其实小编也明白,何小鹏们和王传福们并不是真的针对对方,而是因各自条件和状况不同,因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立场。虽然看似在理念和行进方向上,各自有着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原因,但无论比亚迪还是小鹏,传统or新势力,他们都是好样的,小编也相信他们在利益诉求上,还是有共同点的。
2020年离我们越来越近,假如政府足够坚决,在所有补贴和税收优惠归零后,市场会骤然变得无比凶险。如今的消费者的确不是未来时刻“真正”潜客人群的主流。如何让“电动汽车本身”的产品竞争力和配套环境快速提升,让社会的整体认知提升一个档次,看到电动车靠谱度乃至领先性,是大家共同的期许和目标。
只有一个基础良好的大环境(认知),才有助于新产品新事物的存活发展。否则,像如今这样价高、续航短、不确定因素众多的电动汽车,未来,在精明的消费者面前”裸奔”时,面对百年燃油车的正面挑战和围追堵截,也难保不会遭遇断崖般的巨大滑铁卢。
今年比亚迪又有多款车型上市,续航比目前在售车型明显提升。王传福在传统造车企业领军人中已算是“狂人”了。而“新生代”何小鹏的大儿子G3也将在今年春季上市,在同等级续航的情况下,会有相对更多的互联网基因。到时,你觉得到2020年,哪家的车更靠谱?你会站哪一队?你会为你支持的“派别”打call并购买TA的产品吗?
好了,小编今天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就到这儿,小编要赶紧去赶下一篇稿了啦,下次再见!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