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团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就是现在很多的轿车总是在强调我的车尺寸够大
给消费者输出这么一个印象:
尺寸大了,空间肯定也大,就会更舒服
那么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
把车做大,无非从三个方面
也就是车最基本的长宽高
也有人会再加上轴距,其实也算车长的一个内容
到底哪一个方面的提升,才最能提升你的舒适感觉?
兵哥看法:加高加宽的车会更加难得
要说汽车,我们总是想给它分很多级别,按照价格与定位,从尺寸上分为:紧凑车、中型车、大型车等等。一般来说,“加长”是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做法,因为可以获得空间一个明显的提升,消费者最为认可。而且加长这种做法,在“长宽高”这三者里面对空气动力学的影响最小,稍加调整就能适应下来。
之所以兵哥觉得加高加宽一点含金量更高,就是因为这两个数据的升级会让风阻更大,带来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油耗变高(你总不想告诉消费者,我刚刚推出的新款车油耗提升了吧?)轿车横向空间提升,对于舒适性的提高就很直接了:宽度一大,前排就能装入两个包裹范围更宽更全的座椅,后排即使坐上三个人,也不用紧紧地互相贴着肩头,可以松缓不少。宽度提升,基本可以让车里所有人都受益。
这种宽度提升带来的舒适性,其实不比你加长轴距来的差。因为前排乘客对腿部空间基本是没什么要求的,而即使把增加的轴距全部留给后排乘客,那么加长10cm,也就是获得一个稍微舒展腿部的距离,更何况绝大部分加长轴距的车不会完全把这个距离给后排,不然车身比例又不好看了。
(加长的设计难度较小,礼宾车虽然大气,但是真谈不上有什么美感)
还以轿车为例,国产轿车这一点做得就要比合资车好,国产几款热门紧凑轿车普遍做到1.8m以上的宽度,比如吉利帝豪GL、奇瑞艾瑞泽5、荣威i6等,而合资轿车比如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大众速腾等却全部在1.76m左右,类似东本思域刚刚1800mm的宽度已经算是合资车里很宽的车型了。
加高也是一样的道理。受到条件限制,大部分车企都不会在这个方面去做太多调整,因为一旦加高,整个造型估计就要重新调整优化,不然比例不好看。而且即使车的高度不够了(比如有些轿跑车型为了造型好看,后排乘客会顶到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直接让你的坐姿变低就可以,比如让座椅离地板高度很低,或者后排用一个偏向于倾躺着的坐姿,这是一个最简单“聪明”的做法。
(低矮的特斯拉model S就是用这种方式弥补头部空间不足)
做高做宽如果能做好,那么效果是很不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通了,特别喜欢做大车,大通不在长度上下文章,而是把宽度高度加大。
看上图,G10的尺寸只有5168×1980×1928mm,而别克GL8老陆尊为5266×1878×1800mm,奥德赛是4845×1805×1695mm。虽然G10的高度与GL8的长度互为优势,但是大家明显第一感觉就是觉得大通G10要更大。也由于车够高够宽,所以G10即使长度不如GL8,也一样让人觉得空间大了很多。
为什么车企都想把尺寸做大,而不想做小?
首先第一个就是国人的需求问题,中国消费者都喜欢“以大为美”。中国这些年的私家车发展可谓是爆发式增长,车辆激增与道路容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城市里。比如通勤时间里,很多人都是独自开着一辆体积不小的中型车、SUV上班,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也有很多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应不应该多发展更加小型的两座、四座代步车,来缓解这种代步矛盾?
其实如果你去分析,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好方法。一来中国消费者家庭用车需求加大,经济条件往往只能买一辆车,所以得一款大车到位。就算消费者愿意开,厂家其实不一定愿意去做,因为成本问题:
以两座车Smart for two为例,这款车长2.7米,在德国的官方起价是10495欧元,只能乘坐2人。而只要多花660欧元,就能买到长3.5米的Smart for four。后者体积增大了27%,但价格只增加6%。而只要多花1500欧元,就能够买到小型车斯柯达晶锐,官方起价11960欧元,车长4米,就能够比较舒适的乘坐4人。
与此同时因为轴距增长,高速行驶的舒适性也会提高。Smart牺牲了31%的体积,减少了60%的座位,但却只便宜了12%,你觉得消费者会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车?所以基本上所有的车企都是更愿意做加法而不是减法,把车做小成本其实并没有降低多少,反而做大不会贵到哪里去,还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皆大欢喜。
把尺寸做大,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但是要看加在哪里。加长加轴距的难度最低,缺点是操控会跟着降,停车难度也会提升,高度与宽度对驾驶的影响小一些,但是涉及的问题改进就会更多,但是对舒适性的提升效果,兵哥觉得要更好一些。各位团友,你觉得车要怎么个大法,才会比较舒服呢?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