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业内曾流传一种说法:新造车企业所做的都是一些微创新,市场成熟之时很容易被传统车企复制。
2020年行将结束,我们看到的是蔚来、小鹏、理想市值超越福特等百年车企,当然,也有赛麟、博郡、拜腾等不少企业的花样出局,但总体来说,新造车企业近期得到的认可要远远超出批判。反观传统车企,“马太效应”同样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可成功复制新造车企业创新能力的企业寥寥。
▲长安汽车总裁 王俊
转型赛道上,长安汽车是为数不多赶上新造车企业创新步伐的中国车企。结合长安央企“身份”来看,这一结果有多难得不言而喻。但在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看来,现阶段仅仅是完成一次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变革仍是进行时,长安迈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传统车企到智能出行科技公司,长安所要走的这段长路在王俊心中已十分清晰。
跳出转型陷阱
“人类社会进步需要解决‘信息沟通、能源、交通’三大基础问题,电动化是必然趋势,大数据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日益残酷的存量竞争环境下,王俊更多的是在思考社会发展与汽车产业的必然联系。
今年以来,原本迈入存量竞争的汽车产业,在疫情冲击之下更是催生危机无数,让车企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四化”依然是企业不可逃避的课题。在销量业绩与转型挑战的双重压力之下,一些企业轰然倒毙,大多数则是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长安目前的状态却极其稳健,传统产品与UNI序列并行发展,战略转型举措不断细化落实,在“百年未遇之大变革”面前从容前行。
从市场业绩来看,长安出人意料。前十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达77.5万辆,同比增长22.6%。其中, CS75系列十月销售突破3万辆、逸动系列突破2万辆,UNI-T更是在上市次月实现销量破万,目前已连续4个月销量破万,势如破竹。
从企业转型举措来看,长安的第三次创新创业已从UNI开始全面展开。运营效率、软件能力、研发投入、用户营销、组织架构等等,均在“科技长安 智慧伙伴”的全新品牌定位下不断调整,形成不断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靠拢的软硬实力。
可以看到,被不少企业奉为转型唯一方向的电动化,仅仅是长安转型大计中的一部分。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王俊认为,电动化是必然趋势,但能源趋势变化的背后,还有整个产业的颠覆,长安要做的就是把握变化要素、识别变革方向,这也是“科技长安 智慧伙伴”品牌定位在此时喊出来的原因。
过去多年,无论是电动化还是高端化,长安都有尝试。一如王俊所言,迄今为止,长安是国内实践道路最多的汽车公司,“理论上来讲我们是想走通模式、开辟道路,而不只是说做这件事”。
此时长安,有足够产品技术积累应对产业周期变化,更有充分思考与准备来应对未来转型。
长安必须向上
王俊断定,接下来的中国汽车市场无论涨跌,其存量竞争状态都会继续,此外,企业层面与产品层面的结构性调整也都将从2021年开始加速。从政策转变与技术积累的角度来看,王俊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将在2022年和2025年连续迎来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包括产品与企业层面。
过去多年发展,在王俊看来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纯增量模式,包括2016年之前的长安,甚至是近几年的CS75、逸动皆是如此,“我们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汽车其实都是一个增量思维”。进入存量市场,变革在所难免。
在企业层面,长安目前已完成理念转变,眼下正酝酿架构调整。王俊透露,到2021年,长安的架构调整就会让外界感受到明显的变化,他认为,这将是长安与顶级民营企业持续竞争的核心能力所在。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 谭本宏
接下来,“小总部+事业群+共享平台+孵化创新”将成为长安汽车架构的最显著特征。“长安内部做了大幅度的变化,这也是很长时间才达成的共识,”王俊透露,在小总部模式下,长安汽车领导班子将直接运营到乘用车;共享平台则将人力资源、制造资源、研发资源等全部统合起来并充分共享。总体来说,调整就是摆脱增量思维,提升效率、做好体系、构建能力。
产品层面,长安开始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尝试搭建面向未来的全新产品定义逻辑。对于当前行业正热的电气化架构,王俊认为依然是功能型结构,并没有跳出现有的产品思维。
目前,长安严格规定无论企业处于什么状态,研发费用不得低于年销售收入的5%,最高时候达到7%,十一五至今投入近1000亿元。实际上,过去数年,长安已经淘汰20余款低竞争力产品,“长安现有经典序列也会跟着智能化电气化方向不断进化,方舟架构恰恰是为此打造”。
▲长安汽车副总裁 叶沛
未来,新趋势下的基础问题如何解决?用户需求如何满足?如果以“清晰交流、交通、能源”为核心关键词,那在王俊的构想中,将是通过“安全预测、场景预测”的预测应用方式来构建移动空间,基于物联网而不是移动互联网来打造未来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今后或许一个控制器叫安全预测,凡是与安全有关的全集成到一起。第二个控制器叫场景预测,应对移动会议室、移动咖啡厅、交通工具等不同使用场景的转化。”
从企业到产品,从当下到未来,摆脱增量思维的长安正一步步夯实向上基础,一步步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变。
拿准变革节奏
在外界看来,长安汽车之所以能够摆脱传统桎梏站上变革潮头,一是各时期的探索积累、过去数年欧尚品牌的创新尝试与总结推广、以及对“蓝鲸”技术品牌的潜心打磨等等,让长安汽车具备了第三次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二是有能够准确拿捏变革节奏、持续推动企业转型深入的人。
无论是何种原因,长安现已基于全新市场环境,从底层逻辑开始重新定义产品、服务与企业架构,积极探索并尝试引领已然到来的数字化趋势。中短期来看,长安要做的无非是深入践行“新四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此前尚未完成的高端化历史使命。
UNI的现状让外界认为,长安能够应对并完成“新四化”与高端化的挑战。
在UNI-T连续过万的销量业绩之外,长安基于UNI已经完成诸多创新尝试。一是UNI团队率先践行了“小总部+事业群+共享平台+孵化创新”的组织改革,二是UNI序列率先尝试了以构建并清晰多场景的"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品牌化运营方式,三是与用户建立共享共创、互信互利的“合伙人”关系。
可以说,从产品、服务到用户运营,UNI全方位地展示出长安变革核心所在。即便在整个行业,UNI序列也是公认的成功尝试。但王俊认为,UNI仍然只是长安转型的开始,围绕“新四化”与高端化,长安还将落地更多举措。
比如高端,王俊基于长安过去多年的尝试经验表示,所谓高端品牌,必须有持续的利润来源,必须有持续用户的差别和差异化,如果这个用户只是一次性消费完了,下一步就不再跟你打交道,这不叫高端品牌。或因如此,王俊定下了一个短期小目标——三个月以后,UNI客户到线下必须感知到和买CS75 PLUS买逸动PLUS不一样的服务。针对高端化,王俊还透露,外界很快就会看到一个立足智能电动领域的全新品牌,谭总(谭本宏)亲自操刀。
显然,长安高管团队正以归零心态来持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采访中,王俊说到这样一句话:“用现在的结果顺推未来的成果是很危险的。”在他看来,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UNI序列,用现在的结果顺推未来的成果,都会将品牌置于危险的境地,长安必须要结合场景变化、竞争关系的变化,迎头赶上。
就像被业内奉为电动化标杆的特斯拉,是否真的值得长安也去借鉴?在王俊看来也不尽然,开辟80个大门的上海特斯拉工厂,能与长安工业管理化体系相结合的,或许只有生产工艺。履新之前,王俊曾“沉寂”近两年之久,从主导欧尚商转乘,到承担长安传略转型,善于思辨的王俊早已意识到,身负1900万用户基盘的长安汽车,必须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全盘考虑,拿准变革节奏,与不断变化的用户共同成长。
从UNI-T到UNI-K,将是大象转身的开始,此后外界所看到感受到的,将是长安上攻、踏石留印。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