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小鹏1024科技日:不看“广告”看“疗效”?

2021年10月26日 09:51: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头条

充电补能、自动驾驶、机器马以及飞行汽车……

相比前两届科技日,这一次的小鹏并没有太多“技术出圈”,虽然还是曾经的名头,但今年的1024,小鹏讲出的故事却都和“落地”有关。

“首家量产800V高压SiC平台的车企、下一款车型搭载算力508Tops的XPLIOT 4.0及城市NGP、2024年量产飞行汽车”,除了偏向娱乐工具的机器马外,所有硬核产品,小鹏都给出了一个精确而又接近“行业首发”的落地时间。

就像何小鹏说的那样,“我们从不做概念车或者展示车”,“我们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将其量产,从而改变我们的智能出行生活。”

如果说得通俗点,似乎就是:从今天起,我们不看广告看疗效。

握紧主营板块“两要素”

未来,汽车产业依然是小鹏的主力板块,也是现阶段发展前景最佳的赛道之一。

2021年以来,中国车市新能源车占比不断攀升,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19%,而在何小鹏的预测中,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占比甚至可能达到50%。

随着消费者认可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一开始的体验期走向普及期,即使暂时无法判定智能电动汽车的胜利,但长远来看,考核车企未来发展的技术变量已经由原来的三大件逐步转化为电动化、智能化两点。

具体来看,电动化对应的便是电池、补能体系,而智能化,则是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

此前,无论是环绕五环还是横跨北京,用户对于单车续航的关注使电动化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动力电池企业,催生出一批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行业巨头。

但时至今日,10万-20万级车型几乎全面匹配500km+续航,在成本与实际功用组成的性价比体系下,用户的焦点正由电池容量转向“补能效率”。

目前,保证车端快充的高压电平台以及配套的高功率充电设施布局仍然相对空白。已经量产的800V SiC高压电平台车型只有保时捷Taycan,但其充电功率仅达到350kW,而其他多家车企虽然有所规划,却迟迟没能诞生800V高压SiC平台和480kW超大功率充电桩的兼具产品。

因此,小鹏的突破,就在于800V高压SiC平台和480kW超大功率充电桩的同框“量产”。至于落地层面,则依赖自研的储能超充站及移动储能车,在降低电网峰值负荷的同时,使整体产品的铺设效率和可行性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在智能化上,小鹏依然专注于技术含量更高、护城河更宽的自动驾驶。

未来,小鹏汽车将陆续诞生XPilot3.5、4.0、5.0三个硬件平台。其中,XPilot 4.0具备508Tops算力,并采用800万像素前视双目摄像头和290万像素侧视摄像头增强感知能力。此外,在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得到提升后,小鹏汽车还计划将智能辅助驾驶产品逐步向服务延伸,推出类似Robotaxi的出行项目。

把想象“拽出”汽车

对于智能化的憧憬,小鹏似乎把更多笔墨放在了机器马和飞行汽车上。前者关乎智能科技的前沿技术,后者则偏于智能制造、结构设计的高度结合。

相比于XPilot这种具备完整的时间布局及基础技术实力的产品,小鹏更希望把想象空间划归和车规级产品无关的“科技玩具”,从而减弱其对主营业务的落地确定性影响。

很明显,搬至港交所后,小鹏更加需要实质性的概念来维护资本市场,这一点,不单是港股的保守传统所影响,更多也是智能化的估值逻辑所决定。

智能化的门槛在于上游核心元器件和数据积累两部分,任何单向前行都很难独立影响整体的技术差异。

正因如此,在诸如芯片、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受限、国内辅助驾驶政策趋紧的背景下,车企只能通过快节奏的数据积累提前进行准备工作,而非铺天盖地的“自动”宣传。

换句话说,现阶段打出L4、自动驾驶等字样,无异于直撞枪口。与其在汽车身上做些咬文嚼字的短期忽悠,不如让其他出行载具替代这一部分的想象空间。

不同于智能汽车,机器马不存在“辅助驾驶”阶段,直接进入 “无人驾驶”阶段,并将面对更加开放、三维、多细节的环境。

机器马采用360摄像头模组+激光雷达组成的感知系统,并利用移动声场建模技术,实现“跨房间自由声场定位”,可进行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目标识别。

在小鹏的定义中,机器人是开启智能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而飞行汽车,则是在传统机械与现代只能板块中交合的技术体现。

第六代飞行汽车可以实现陆行、飞行不同应用场景间自动切换。车身材料为碳纤维单体壳车体,大量使用航空铝材、镁合金及特殊玻璃,并采用高能量密度、高放电倍率动力电池,高功率密度电驱,及通过机械结构集成设计减重,相比小鹏P7减重幅度接近50%。

不夸张地说,飞行汽车是除智能驾驶外,在工业制造、材料研发、装配等方面,全面领先的“汽车产品”。

这是小鹏选择宣布2024年量产的原因之一——不管最终能不能上天,飞行级别的技术水平是量化企业能力的关键。

无论是落地水平还是想象空间,小鹏认为必须用一些方法,保持产品创新、保持软硬件的结构性创新。

起码在科技公司的逻辑下,这是得到业界和投资者寄予更高增长预期的最佳方案。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