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兰蒂斯将电动化战略的加速期,放在2025年之后。这种节奏放在欧美似乎并不是很慢,但恐怕不适应中国的电动化浪潮。
作者丨齐策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今年3月,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集团发布名为“Dare Forward 2030”战略,而舆论关注的两个问题,其中都没有给出答案:一个是集团旗下多达14个品牌如何处理的问题;另一个是中国市场地位的问题。
“轻资产”的本质
新闻界都喜欢看热闹。斯特兰蒂斯的“2030战略”没有满足前者的期待。电动战略看上去稳健务实,大致是“徐图并举”的风格。CEO唐唯实不希望将“2030战略”简单解读为电动化。
但紧接着,斯特兰蒂斯集团和广汽集团关于“广汽菲克”股比的分歧,就填补了好奇心。在《汽车人》的《广汽菲克股东反目,谁之过?》一文中,已经揭示了双方的合作正在走向终结。
虽然这对斯特兰蒂斯来说是意料之外的结果,但又一次证实了唐唯实关于在华“轻资产”运营的路线。
实际上,斯特兰蒂斯提高要价(单方面宣布增持股份)的行为,也透露出,其不再珍惜“广汽菲克”合资项目,似乎想利用“合作破裂”,掩饰从中国撤退的窘境。
很多人都误读了唐唯实所称的“轻资产”,认为进口销售、不搞生产,才算“轻资产”,但结合语境,其意恐怕并非如此决绝。
法国人认为,更合适的解读是“精简资产”。即对中国的资本投入要谨慎,一慢二看三通过。不是不投入,更不是只做进口大贸。因为PSA与雪铁龙仍与东风进行合作,且并无撤出的意思。
在斯特兰蒂斯的财报会上,中国不再是单一市场,而被并入“中国、印度及亚太”区。集团预计,中国区2030年营收目标为200亿欧元,占届时集团营收的6.7%。权重不大,也是“轻资产”的另一种阐释。
不过,集团预计今年欧美市场都将下滑,美国下滑8%、欧洲下滑12%,都比年初预计的结果要差;中国、南美、中东和非洲保持稳定,印度和亚太增长5%。
神龙复苏
从去年开始,肩负PSA与东风合作重任的神龙公司,已重回复苏轨道。
今年上半年,神龙公司累计销量为56370辆。考虑到下半年大概率将销售更多产品,可以期待全年再次净增长。神龙认为盈亏平衡点是18万辆,现在看起来,今年站到这一点位有困难。好消息是触底回升后,神龙业务反弹势头不变。
神龙汽车目前在售的纯电动产品有东风标致e2008,以及东风富康的ES500和ES600,共三款纯电动车型。
其中,东风富康品牌的两款纯电动产品,聚焦的是B端市场;而面向C端市场的东风标致e2008造型设计基本与燃油版保持一致,由神龙汽车的电动化平台eCMP打造。
今年早些时候,神龙表示,在新能源产品上,一方面,寄望由东风公司导入电动平台;另一方面,也希望得到斯特兰蒂斯的新平台产品。但截至目前,斯特兰蒂斯2021年宣布的新平台(名为STLA),尚未彻底落地。
在斯特兰蒂斯发布财报的10天前,即7月18日,东风公司发布“出售Stellantis N.V. 3.16%股权”的公告。这是东风第四次减持斯特兰蒂斯股份,也是清仓行动。
2014年为了挽救陷入财务危机的PSA集团,东风斥资8亿欧元(当时折合66.91亿元人民币)购入PSA 14.1%股权,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并列为第一股东。本来是一次支持盟友的战略举动,没想到获得130亿元的净收益(不考虑资金占用成本)。
这不是一次抄底高抛的炒股行为(PSA在2019年股价达到22欧元高点),而是双方实现更紧密的战略联系。但是这个目的,只达到一部分。
PSA和后来的斯特兰蒂斯获得了重生,但其和东风公司需要寻找更长远的合作契合点。年初曾有“两室一厅”的规划,但后来因故搁置。斯特兰蒂斯到底出于什么考虑,现在仍不得而知。
神龙的运营,从资金到技术,从供应链到人才队伍,至少有一大半要靠东风公司的支持。而法国人愿意拿出来的东西,可能还需要双方认可。
譬如新能源车型或者平台,法国人如果自己信心不足,那么拿到中国来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事实上,在整个新能源战略的节奏上,斯特兰蒂斯很谨慎,不只针对中国市场。
徐图缓进
这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而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时至今日,斯特兰蒂斯的重要市场是欧美,欧洲市场占据斯特兰蒂斯业务的45.6%,美国市场占31.1%,两者相加超过3/4。而去年中国业务只有4万辆,确实无足轻重。
欧美市场在电动化的狂潮中,已经跟不上中国的节奏。对于欧美跨国车企而言,在大规模投入电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的时候,还是想尽量保住燃油车的利基市场。只有既有业务健康,有现金流,才有能力投入电动。
这样一来,在减碳的大目标之下,只有维系甚至扩张燃油车业务,才能更好地投入电动(减碳)。这相当于“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虽然有点幽默,但不无道理。
2022年上半年,斯特兰蒂斯新能源车全球销售24.6万辆,其中纯电动车13.6万辆,同比增长46%。
在美国,Jeep牧马人PHEV版在美国PHEV排行榜中排名第一(1.9万辆),而大捷龙PHEV则排名第二(0.8万辆)。2023年起,Jeep平台开始推电动车。
在欧洲,斯特兰蒂斯旗下共销售6.9万辆新能源车,其中欧宝品牌3.2万辆,同比增长52%。
2017年,通用汽车以13亿欧元和9亿欧元,将欧宝和沃克斯豪尔卖给PSA。欧宝在PSA旗下的新地位,当时是用来做新业务,其实就是负责给集团“趟雷”,没想到还真把新能源在欧洲做起来了。这恐怕得益于欧宝转型比较早的缘故。
我们发现,斯特兰蒂斯相当务实,没有强调纯血电动平台,也没有强调打通跨车型软件。这两个技术内容说出来挺体面(现在有所贬值),但确实烧钱。
大众汽车在MEB、PPE电动平台,以及VW.OS软件上花费了巨大的代价,而且一直要到2025年才会看到完全态的中间层软件版本。
这不光是花钱,而且整个研发、生产架构,以及人力资源、供应链,都要做相应调整,相当于对集团组织和产品序列动大手术,此举引起了大众汽车内部日益激烈的战略分歧。
而斯特兰蒂斯就要平稳得多,一直小修小补、小打小闹,既有利益触碰得少,内部争执也少得多。合并初期,人们估计14个品牌如何整合,要不要砍掉几个看起来区隔不明显的、运营比较吃力的牌子。现在看来似乎不必担心,大家都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
只不过马尔乔内预期的协同研发、平台式采购等成本节约效应,也相应地没看到。
基于同样的理由,斯特兰蒂斯选择在欧美建设电池厂(欧洲3家,北美2家),这与其现有业务构成是一致的。合作伙伴则是三星SDI和LG,只不过这些工厂还未敲定,斯特兰蒂斯正与韩国人讨价还价。
“搭便车”战略
有意思的是,唐唯实发表了类似丰田章男的看法,甚至还向前一步。他说:“汽车电动化是一项被政客选择的技术,并不是被产业选择的技术。”
他还解释称:“以当前欧洲能源矩阵方案来看,一辆纯电动车需要行驶7万公里,才能抵消生产电池带来的碳排放,在整体环保性方面赶上一辆轻混车,而后者的成本只是纯电动车的一半。”
这里面有个前提,即按照欧洲当前的电池生产效率和碳排放来计算。这也是为什么欧洲电池生产竞争不过亚洲供应商的原因。
这些言论,通常被简单理解为“替燃油车和轻混”辩护。但是,斯特兰蒂斯和丰田一样,似乎都想赢得转型时间,而不是不转向电动。
根据“2030电动规划”,斯特兰蒂斯将累计推出75款电动车,累计销售500万辆。届时,在欧洲只卖电动车,而美国则是EV与PHEV各占一半。唐唯实强调的软件和电气化投入,都是渐进的,而且前提是集团财务保持健康(利润率略高于10%)。
软件这一块,斯特兰蒂斯动了不少脑筋。集团打算与富士康、Waymo、宝马等合作来共同研发,其实就是“搭便车”策略,与伙伴分摊项目费用,并减轻软件开发的压力。斯特兰蒂斯看上去不想独立承担向智能和电动化转型的风险。
斯特兰蒂斯还宣称,在电子领域(即全新的E-E架构),集团需要更多的帮助,在未来几个月,将宣布新的知名合作伙伴。和软件一样,也是合作路线。
斯特兰蒂斯将电动化战略的加速期,放在2025年之后。这种节奏的把控,放在欧美似乎并不是很慢,但恐怕不适应中国的电动化浪潮。
也正因为如此,斯特兰蒂斯的未来战略重点,不在中国。这与其不断试探重返美国(而非单纯依靠克莱斯勒),有很大的温度差异。【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