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了三年大疫的中国市场而言,2023年是经济复苏的关键开端;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疫情的不确定,造成了消费欲望与消费信心的持续低下。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加速转型,这也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乘用车销量为2356.3万辆,同比增长9.5%;而根据车质网的统计数据,2022年车质网受理的有效投诉总量创纪录地突破13万宗,同比涨幅为27.5%。
可以明显看到,伴随着2022年中国车市的回暖,关于汽车的投诉量也在飞速上升,而出现这种情况,相信社会各方也早有预期。
首先,广大汽车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日趋成熟,他们更多时候,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面对如此大规模且密集的汽车消费维权需求,仅依靠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向车质网等网络平台投诉,显然也是难以戳到企业的痛处,毕竟后者最经常采取的方式便是“冷处理”,而以一人之力对抗经销商甚至整个大企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下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和自媒体日渐普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一旦有风吹草动,便能立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于是在过去几年中,我们能够看到诸如坐在奔驰引擎盖上哭,上海车展特斯拉车顶上的女车主,以及消费者到各品牌门店拉横幅维权等现象。很明显,借助互联网与自媒体的传播力量,消费者的维权形式发生了转变,这能够倒逼车企必须直面问题,并与广大用户直接对话,远比以往单一的投诉维权要行之有效。
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经过多年的追赶,中国品牌汽车已在车辆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质量方面亦是如此。可在另外一边,汽车投诉量的激增,以及车主维权的案例历历在目,这也意味着伴随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汽车消费投诉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客观来说,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有不少汽车品牌为赶工期、赶上市、赶交付,于新车型的品控、成熟度、可靠性上有所懈怠,加之过去三年供应链紧张、缺芯以及疫情的反复侵扰,车企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皆暴露出了问题。
于产品端,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消费者的投诉对象已经由传统油车向智能电动车转移;其次,随着智能车机大规模上车,以往投诉的重灾区也从汽车硬件转向软件,车机黑屏/死机、广告弹窗以及车企恶意锁电等问题层出不穷。
而在用户端,由于新造车企业普遍采用直营模式配合盲订或者是提前预定的销售模式,一旦遇到供应链的波动,又或者是缺芯、疫情封控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延期交付、加价提车亦或是临时减配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比亚迪,因为太过热销,导致用户久久提不到车,最终被消费者抬上了车质网的投诉榜榜首。
可纵使维权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眼下因为产业加速转型,仍给汽车消费维权增加了不少难度,尤其是法律法规还相对不完善的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依旧是车企施展“霸王条款”的自留地。
写在最后
今年,中消协已确定围绕“提振消费信心”的年主题,重点开展编写网络购物、汽车消费、房屋购买与租赁等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汇编。也就是说,汽车消费作为消费领域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将成为今年3·15晚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亦是提振汽车消费的关键支撑。
而从3月1日开始,1号车盟也将开启“3·15特别关注”汽车消费维权系列报道,我们将根据汽车市场过去一年投诉情况、消费者真实遭遇、各大品牌产品、服务弊病等维度,以图文、视频两种形式为大家着重报道、评析相关事件;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