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受资,在中文互联网里,一夜之间刷屏。
身为TikTok(抖音海外版)的CEO,在美国有着1.5亿的月活跃用户,他在3月23日晚的刷屏是可预见的。因为,早在美国此前公布考虑将“ban TikTok,威胁封禁”时,这场听证会就被预计到发生,且拥有极高的关注度,毕竟几乎每2个美国人里就有1个是它的深度用户。
手机里的使用非常高频的软件,因为很多原因不能再使用,放到哪个国家,都会是个社会事件。
而这场听证会,也将直接关系到,TikTok在美国将面临被强制出售或者禁止。随着听证会的结束,中国和美国的网友,发声几乎一致。“很多原本可确定的变化,正在充满不确定的发展,而这场听证会的实际意义,可能很有限。”
毕竟,美国议员的那句回答“我不相信你(所说的)”,其实已经透露出很多信息。
数据,一场关于全球秩序的新PK
当然,不论TikTok的结局最终如何,借由这一事件,其实我们都能找寻到变化之中的新规律。一切的命脉,已经深度转向数据。
掌握全球传统秩序的,自然想掌握新秩序。
传统的,已被掌控的,不必担心。而创新的,则开始被一一梳理,并判断级别。TikTok所在的App应用领域如此,而更高维度的汽车领域,其实此前就已被包含其中,即便是特斯拉,也无法在美国本土拥有豁免。
最新的官方新闻是,2023年1月,NTH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正在加速推进对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的调查。
这种说法,算得上是监管机构第一次对特斯拉的关注,从传统规则,真正转向“数据”的规则。
此前多年,特斯拉的车辆发生同原因事故时,NTHSA对其的监管逻辑一直在按照传统模式来走,审查设计问题、审查驾驶问题,但唯独不涉及或无法涉及的,就是关于数据的问题。之后,也直接引发了“OTA升级是否能够算车辆召回”的全球性话题讨论。
不过,这种情况在2022年开始发生变化,先是2022年5月,洛杉矶法院起诉一起涉及特斯拉的死亡事故,车辆在Autopilot开启时导致2人死亡,法院按“驾车杀人”罪名起诉车主。这,开始引发对于自动驾驶技术与人类驾驶责任的讨论,关键的重中之重自然是数据。另,在2023年1月开始,NTHSA开始加速推进对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的调查,落点在于数据。也有议员在2023年发表了对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的看法,同时在超级碗中,科技企业家丹·奥多创立的“黎明计划”,花费了近60万美元,发布了关于特斯拉自动驾驶危险的广告。
特斯拉的数据无法被监管,特斯拉在中国销售的车型数据都会留在中国,TikTok的数据被多次质疑与挑战,典型案例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周边相关案例。一系列逻辑链条都在告诉公众,全球都开始真正意义上进入“数据为重心”的时代。
数据,当然也是智能汽车的一道坎儿
电气化+智能化,替代机械+不智能,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全球发达市场里早已没有争议。不过,所谓的智能水平高低却难分搞下,因为不同的市场里有不同的政策法规限制,即便是欧美车企的高管、外国媒体来中国试驾了主打智能的车型之后给到好评,也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在智能化上全球领先”。
这,只能意味着,“在XX市场里,XX国别技术的智能化车型应用,优于其他。”
为了方便理解,举一个最近采访时遇到的案例。
自动驾驶,当下众多车企都在大规模资金、人员投入的前瞻技术。在和亿咖通科技CEO沈子瑜聊起智能化的未来时,他的看法是“自动驾驶将是一个特别长线的产业,短期内其实难分高下,也不容易盈利。”
这种观点的背后有2个重要支撑,1是全球有很多顶级企业在十余年间投入了巨量资金,如Mobileye、Waymo、百度、Cruise等等,但截至目前其实还没有明确的成果出现;2是,各地不同的法规与标准以及法律,导致没有一家企业能靠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在全球普世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很多地方允许高精地图,但也有很多不允许,甚至对摄像头的方案思路也是不同。那么,不能全球化的此类技术,也就都成为企业的负担,毕竟较长时期无法盈利却要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体量稍微小那么一点点的公司来说,是无法承担的。
而不同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则让监管部门对其的数据“敏感度”有所差异。地图绘制关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摄像头方案也同样涉及很多敏感信息,不同的技术方案之下,数据管理的逻辑自然不同。而这,已经开始成为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受阻的次要阻碍。至于主要阻碍,则关乎智能座舱中的种种数据问题。
从2020年左右开始,中国汽车企业凭借着智能化应用方面的一定优势,开始掀起出海潮,吉利、长安等均深谙其中之道,之后2021年开始,中国智能电动车企业,开始掀起了第一批出海潮。截至目前,蔚来、小鹏、岚图、红旗、比亚迪等都在海外市场中有所投入。
不过,从成绩上看,蔚来2021年在欧洲的交付数据为200辆,2022年开始,蔚来引入更符合欧洲人使用习惯的“订阅模式”,2023年全年,有望看到其新进展;
小鹏2021年在挪威交付438辆,2022年月均百余辆左右;
比亚迪2021年在欧洲销量为1247辆,2022年提升至4082辆;
尽管,海外市场需要培育消费者对新汽车品牌的认知,但实际上,经过实际验证之后,欧洲消费者如今并不能像中国人那样,体会到“智能应用”的便利性。当然,欧洲本身对于智能生态的搭建也不如中国丰富。
总之,随着中国车企进军欧洲2年左右的时间,互联网上鲜有 “中国车智能化在欧洲特别厉害” 的欧洲车主反馈与评论。语音能够唤醒车机,不过功能更多只在于基础的导航、听歌娱乐等。至于在中国市场的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各种App的应用这些优势,尚不能体现。
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依赖于对车主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但所谓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GDPR的规定是,无论企业的业务机构是否设立在欧盟境内,或者数据处理或控制行为是否发生在欧盟境内,只要其数据处理行为涉及到欧洲公民,都需要遵守 GDPR 的规定。当然,在4年的实行过程中,GDPR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的数据工作量过大,并没有100%被贯彻执行,但罚款数额截止2022年5月,也已达到16亿欧元。
所以,欧洲人的玩法是,通过钱和法律法规来控制数据,美国人的玩法是,钱、法律、政治原因来控制数据,而我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玩法。而这些对数据的玩法,显然会限制到主打智能、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比如眼前在欧洲的中国车企,还有那些布局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
至于眼前受限比较小的,其实只有蔚来一家。而它的代价则是,需要承担不确定时期只能亏损时长,按当地的法律法规重新来一遍,并进行市场孕育,就如李斌在宣布欧洲业务时所说的,“这是长期主义”。蔚来正在用测试车辆在欧洲的土地上进行验证、跑地图等等,这背后的一切,都是为了数据合规。
智能和数据领域,中国究竟处在哪一位置?
至于智能汽车/智能应用等等,中国未来的竞争力究竟如何,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当前和可预期的表现究竟在全球人工智能链条里,处于哪一位置?
学习、计算、判断,这是人工智能整体的训练流程和根本。如果从整体流程角度看,中国当前在AI领域的优势在于,在社会生活层面,可更好的广泛应用。案例不用多说,在你我的生活中,移动支付、订餐、购物、在线娱乐等,都有广泛的展现。不过,从AI的训练角度看,计算能力、训练这2个角度,中国相关企业所遭遇的挑战极大。
计算,半导体领域话题,当前的话语权无疑掌握在美国手中。欧洲、中国、日韩等均意识到了接下来半导体可能遭遇的限制,于是中国的芯片计划发布,欧洲芯片法案直接对标美国芯片法案,任何的大型经济体、联盟,都不想在下一阶段中受制于人。
目前,随着美国芯片法案的推出和细则升级,传统全球化开始进一步被分裂。3月21日公布的限制细则中,进一步要求获得联邦资金在美国建厂的芯片制造商在中国开展新业务。具体的细化条件是,锁死28nm制程。细则为,相应公司(主要是日韩)在扩张28nm以上的逻辑芯片产能时花费超过10万美元,禁止在“关注国家”生产28nm以上逻辑芯片的任何一家工厂的现有产能增加超过5%。
简单说,美国在芯片角度进一步钳制中国。不过,好在中国对28nm方面有一定储备,而包含台积电、日韩半导体企业们,它们无法在中国进一步扩产,将极大的减少利润表现,除非美国能给予丰厚回报。
至于训练角度,话语权也掌握在硅谷的一系列巨头手中。眼下ChatGPT十分火爆,对AI的输入与训练有极大促进,不过在火爆之后,海外巨头也开始不再共享之中的核心算法数据等。
换言之,摆在中国企业眼前的局面是,一切需要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另外一个局面,也需要进一步得到关注。根据麦肯锡对2022年全球AI的调查报告,尽管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无数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但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明确优势,只在于潜力巨大。
有这样几组关键数据,如下:
AI使用率暂时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近5年来,全球范围内企业的AI使用率从2017年的20%增长到2022年的50%,且逐渐趋于稳定。美国,AI使用率达到60%左右,中国目前的AI使用率为41%。
AI在中国企业中,尚不能带来巨大的利润贡献。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不到10%的中国企业可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表现较好的海外市场中,有19%的公司能实现该增长。利润角度, AI对EBIT(息税前利润)的贡献超过20%的受访中国企业为7%,领先国家为14%。
简单说,中国当前在AI领域中有接近主流的表现,不过需要时间来完成潜力释放。至于这种潜力,建立在中国的互联网人口更大基数上,基础更大、数据量更大、有效数据更多。
将话题再次拉回汽车领域,比较利好的一点是,整体表现要相对整体大环境更好。核心原因是,中国市场涌现出一些新黑马,正在对很多限制发起冲击。比如激光雷达领域的大疆、速腾、华为、禾赛等,比如自动驾驶领域的轻舟、地平线等,比如计算领域的亿咖通等。
简言之,随着参与者进一步增多,市场环境有望培育出一些巨头。但,所有人必须面对的挑战短期内预计不会有明显好转,毕竟数据,面临壁垒、控制与封锁。
写在最后:
接下来的局面会是如何?短期内不容乐观,因为美国对全球化的思路不再按照传统规律,所以不好判断。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感觉到了明显的挑战和威胁。
从此次TikTok的遭遇来看,接下来中国相关企业进军美国,在美国取得成功并能发展,将十分艰难。相对而言,汽车领域进军美国的机会会相对其他行业稍微多一些,但也只是多一切,且充满不确定性。
近10年中,有多家中国车企想要登陆美国市场,且大多是以传统模式进行竞争,而非智能竞争。但,结果也很明确,尚没有一家取得初步成功。智能领域里,蔚来此前公布过想要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这取决于,它首先能否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
那,留给我们的结论其实也很简单,车企需要造出真正更好的产品,让消费者愿意使用,而非过度营销争抢市场,产生厌恶感。如果中国消费者对智能汽车不给予支持,那车企的潜力难以释放,也就无法提及出海→成功这些话题。
对新技术的抵触,显然,会伤害产业成功的基盘。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