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nson
编辑 | Juice
补能问题一直是新能源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阶段,普遍会遭遇三大挑战:缺乏充电技术、缺少充电设施、没有统一充电标准。这些挑战都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广度。
在行业对800V高压快充的大背景进行广泛讨论的当下,如何快速安全地补能一直是行业内以及用户持续关注的热点。
然而,目前自上而下的高压充电站并没有普及,高压车型的补能灵活度受到一定限制。此外,在北方地区的冬季,由于严寒天气条件造成的补能效率较低的问题,使得补能问题无论是在补能的便利性上还是补能效率上,都成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此,在行业上各个厂商必须寻找解决方案,因为构建一种快速,安全,高效和便捷的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式,是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满足用户需求、提升市场接受度的关键。
对此,行业内很多玩家都在思考。日前,车东西参加了比亚迪在近日举办了充电技术沟通会。在会中,比亚迪给出了在这两方面问题上的思考,给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能的中国方案。
长城6小时两次对线,一次冬测引发的论战"/>
▲构建更符合当下国情的补能方案
可以说,一方面,这些技术突破是比亚迪在补能痛点上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其技术实力的体现。
一、充电桩市场发展不均衡,补能焦虑开始展现
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极大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展。随着市场对新能源车需求激增,充电桩数量已突破500万大关,增速甚至超越了车辆本身。私人充电桩因其低成本和便捷性,占比超60%,成为市场主力。相比之下,公共充电桩发展滞后,慢充桩占多数,车桩比高达8:1,暴露出补能设施的不足。
尽管私人充电桩能缓解部分车主的充电焦虑,但近半数车主因条件所限无法安装。这些车主面临的是充电桩短缺、充电时间长、高压充电桩成本高昂及普及率低等问题,这反映出的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并非可以忽略的事实。
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正推动充电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充电桩的利用率和充电量持续攀升。然而,基建和运维上的不平衡,以及公共充电设施的不足和不均匀分布,造成用户充电焦虑。
针对这些挑战,比亚迪等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而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样至关重要。
二、比亚迪创新升压充电技术 破解高压车型与低压桩兼容难题
公共充电桩的不足,尤其是高压充电技术的缺乏,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发挥,加剧了车主的充电焦虑。早期新能源汽车推广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提升动力性能、增加续航和加快充电速度。
为了改善电动车体验,技术革新至关重要。不少企业都在高压充电站的覆盖度上下功夫。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的努力下,高压充电站的覆盖度的确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到了其依然不能做到很广的覆盖度。
对此比亚迪在2015年就推出了全球首个乘用车800V高电压平台后,做出了自己的思考,针对电压不匹配分问题推出了升压充电技术,确保了车桩兼容性,并能够适配几乎所有直流充电桩。
长城6小时两次对线,一次冬测引发的论战"/>
▲2015年重点车型额定电压
而升压设计的核心亮点体现在充电回路设计的高效能源利用和空间优化上。
比亚迪巧妙地采用了IGBT逆变桥和电机定子绕组,创建了一个多功能电路,既能用于驱动电机,也能作为充电回路。
长城6小时两次对线,一次冬测引发的论战"/>
▲直流升压技术示意图
具体来说,当电动车接入充电桩时,这个系统便展现出它的双重功效。充电时,它能够利用IGBT模块和电机绕组形成Boost升压电路,以适应不同电压的充电需求。在500V充电桩接入时,系统通过左半桥IGBT的断续操作来升压充电,而750V充电桩接入时,则由充电桩自身控制充电电压,此时系统中的IGBT模块均处于封锁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设计在实现高功率处理的同时,还避免了额外散热回路和安装空间的需求,因为它允许三相IGBT、续流二极管和电机绕组并联使用。
这种创新的充电回路设计,不仅提高了电动车充电的灵活性和效率,同时也体现了比亚迪在电动车技术领域的深厚实力和务实精神。
三、创新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 实现极寒条件下快充
在解决了充电兼容性的问题后,新能源车在北方冬天的补能焦虑也难以忽视。
随着用户对高效补能需求的增长,从单一场景到全场景的补能体验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气候条件尤其是极端低温,已成为影响用户全场景高效补能体验的关键因素。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普及呈现出地域差异,华南地区普及率超过30%,而东北地区不足10%。这种差异主要由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造成:在寒冷条件下,电池充电时间延长,动力性能下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体验。
为应对这一挑战,行业普遍采用外部加热方法,如加热膜、加热板或冷却液等,以提高电池温度。尽管这些方法相对成熟并被广泛采用,但其加热速度慢、效率低、温度分布不均等问题仍限制了电动汽车在低温下的性能。
为解决这些问题,行业正探索更高效的内部加热法,即通过电池内部产生的焦耳热来加热电池。这种方法升温更快、更均匀,效率更高。
长城6小时两次对线,一次冬测引发的论战"/>
▲电池脉冲自加热技术的噪音优势
典型的技术如电池脉冲自加热技术,它通过在电池和电驱之间产生高频脉冲电流,利用电池内阻产生的焦耳热来加热电池。
这也是比亚迪在选择电池加热技术上的选择。
比亚迪通过在全场景智能脉冲自加热技术上的不断深入,实现能够在驻车、驱动、充电等全场景下应用,大幅提升了冬季用车的体验。它通过在动力电池内部激发高频交变电流,实现快速升温,并与高效热泵系统深度融合,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了电池的温升速率。
可见比亚迪在解决不能焦虑的场景下,实实在在拿出了他们的科研实力。
结语:解决补能焦虑更要符合国情
行业内对于补能焦虑不止有一种解决方案,也都完善了相对丰富的补能逻辑闭环。
但是相对于单纯解决问题,如何平衡成本、效率、实用性是需要进一步进行思考的问题。
比亚迪通过不断研发、构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充电技术,不仅追求充电速度的提升,更致力于构建全场景的充电体验,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