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毅外长结束了对欧洲的访问后,欧洲方面源源不断地传来好消息。前几日,欧盟谋划了两年多的“供应链法案”,在德国和瑞典的“一票否决”下,以失败告终,中欧之间的一大贸易摩擦点,就此被消灭了。近日,G7集团的成员国意大利,又率先向中方发出了示好的信号。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
不久前,欧洲汽车巨头斯泰兰迪斯集团宣布,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决定将在意大利的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为了应对这一集团留下的市场空缺,意大利方面也立刻物色起了新目标,试图通过和其他国家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合作,来减轻自己的经济损失。而意方盯上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中企比亚迪。
日前,意大利方面就表示,如今意方已经和中企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谈判,并对中企在意大利投资的可行性展开了细致的研究,若中意双方都认为合作可以实现双赢,那么最终必定会达成合作。此外,意方还透露称,当下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中国公司在意大利进行本土化生产。
所谓“本土化生产”,就是在意大利建厂。然而,对于意方抛出的这一橄榄枝,比亚迪方面却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比亚迪欧洲地区管理人就表示,虽然我们希望能深入本土的供应链当中,但是是否要在继续建厂,还需根据公司在欧洲的销售情况而定,所以现在不是讨论建厂的合适时机。
(去年姆尼赫汽车展上的比亚迪展厅)
其实,意大利方面提出让中企建厂的要求,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首先,中企在意大利本地设厂,能为意大利方面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减轻了意方经济负担,进而提高本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在新工厂建好后,还将为意大利创造多的就业机会,这不仅限于工厂本身的直接雇佣,还涉及到供应链中的配套岗位,以及随之增加的消费需求带动的间接就业,有效缓解了意大利当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其次,比亚迪作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技术的领先企业,在意大利设厂必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技术转移,这样意大利当地的员工和工程师,都能有机会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生产流程,提升了当地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比亚迪的入驻,还将驱动当地供应链企业的成长和优化,这种由顶尖企业带动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但能提升本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还能吸引更多相关产业链的企业入驻,形成一种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加强意大利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所以,意大利邀请中企设厂,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身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需求的战略性选择。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了汽车生产厂)
而对于中方来说,拒绝意大利,也有自己的两点考量。
第一点,正如比亚迪管理人员所说,是否在意大利建厂,要取决于企业在意大利市场的销售情况。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新建了一个汽车生产厂了。可以说,对于比亚迪而言,一切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的优先事项是加强对欧洲市场的研究,深入掌握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并据此对产品进行定制化修改。只有当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后,比亚迪才会迈向建立第二家工厂的步伐。
其次,意大利是否能像匈牙利一般,为比亚迪提供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还有待考量。
意大利这个国家,曾是第一个加入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G7成员国。但是在对华策略的制定上,这位梅洛尼总理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去年7月底,梅洛尼到访美国时,拜登就向其提“建议”,呼吁其和中国拉开距离。随后意方便以所谓“中意贸易额没有上涨”为由,退出了和中方的合作。
今年虽然是美国的大选年,卷土重来的特朗普,也让欧洲国家惴惴不安,但究竟美国政坛是否会出现变动,谁都无法预料到。所以这个时候向中方示好的意大利,是不是只将中企的入驻,当成了应对美方政坛变动的一大法子,谁也不得而知。而若是拜登连任后,意大利是否会再次挥起镰刀“砍向”中企,也是一大未知数。
所以,在营商环境没有保障的前提下,中企万万不可冒这个险。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美总统拜登)
而对于意大利而言,中企的拒绝,也是其应该反思的一件事情,若想要名利双收,就必须先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并不是由表明的政策性邀请和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定的,而是需要意大利能清晰地识别自己的长期利益所在,并据此来制定和实施对华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中企,并同其建立起稳固和持久的信任。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