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解放本能 车载人机互联的发展历程

2018年08月12日 08:24:01
分享到:
来源:汽车之友

原标题:解放本能 车载人机互联的发展历程

车载人机互联

现在我们再讨论车载人机互联对于驾驶的重要性早已变得没有意义了,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就像一个幽灵,慢慢地在所有的新车上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你接受它。

现在我们再讨论车载人机互联对于驾驶的重要性早已变得没有意义了,不论你是否愿意,它就像一个幽灵,慢慢地在所有的新车上生根发芽,直到有一天你接受它。


人类发明工具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进一步说是为了解放自己,从繁重的劳动中分离出来,让机器为人类服务。有人说懒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人们发明了汽车、飞机、洗衣机、空调等等,当人们开始把汽车作为基本交通工具的时候,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机械化操作,也不可避免地希望有一天机器能够听懂人的命令,并且帮助我们执行下去。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沟通,人机互联经历了漫长的技术等待

最早的车载系统是什么?没错,就是收音机,在1922年雪佛兰首先在自己的新车上装载了收音机,这个当时看似是为了给司机解闷的装置成为了车载系统的鼻祖。虽然在此之前西门子公司也研制成功了所谓的“车载电话”,但是在那个有线传输的年代,必须把车停在电线杆底下,用两根电线接通后才能通话。

虽然美国政府认为收音机会造成事故隐患,但是此后的几十年,越来越多的汽车装上了收音机,这种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很长时间里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主要手段。此后无论是卡带还是CD,虽然介质发生了变化,容量呈几何增加,但是都没有实现互联的主动沟通,直到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才结束了漫长的技术等待。

技术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

除了娱乐,在车里最大的需求就是如何正确到达目的地。在没有GPS的年代,人们想了很多现在看似幼稚的办法,形成了导航的最初形态,比如通过速度感应和转角感应定位,储存大量的数据地图等。这一切随着GPS卫星的升空被抛在了历史长河中。1995年,基于GPS网络,博世首先推出了带有定位功能的TravelPilot RGS05车载导航系统。从此导航在车辆上的发展被看做是人机互动的典型案例,从最开始的输入坐标,到目的地检索,再到现在的语音控制,AI智能搜索等,技术的迭代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车载电话再也不用寻找电线杆了,而是用一张小小的SIM卡就可以完成旅途中的实时连接,但是当手机真正普及以后,通过蓝牙连接手机成为了更加合理和便捷的解决方案。

分步骤的解放驾驶者,最终实现人机分离

有了娱乐系统,可以设定导航,同时还能跟别人沟通,这就是人机交互的全部么?当然不是,真正的目的是要逐步地解放驾驶者。比如80年代普及的定速巡航,就是在高速上有限地解放了驾驶者的双脚;比如十年前流行的语音控制,可以通过语音命令打开空调,音响,甚至连接第三方服务等,而如今的自动驾驶也是朝着解放驾驶者的方向努力地进化着。

语音控制解放了双手,辅助驾驶解放了双脚和眼睛,一开始以交互为目的的人机系统最后反而变成了替代驾驶者的智能终端。从交互到分离,实际上是把人的因素尽量控制在最初阶段,而不是执行指令的末端,这种进化似乎背离了之前的初衷,但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偷懒的想法,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发展过来了。

互联是根本需求,也是终极目标

无论实现什么样的自动化,最终不会让人类变成一坨没用的肉身,而是让万物连接,互联曾是汽车社会最初始的要求,也是最终的目标。这种连接在于人与车,车与车,车与环境之间的联通,只有完成了上帝视角的神经网络,才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是从A到B,而是“我饿了”、“我困了”、“我想回家”等最基本的需求。

简单回顾一下人机互联发展的历史,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明显的规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加丰富的需求,使得在车里与在家里没有太大区别,其次是为了解放驾驶者,把驾驶这种体力劳动交给机器,当然最终是为了万物互联,让车辆有足够强大的感知能力,感知驾驶者和周围环境,提供更深层的体验。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