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有个朋友突然在朋友圈里“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审美有标准吗?虽然知行君没有去了解他为何提出这个问题,但思考了好久,也没能得出答案,反倒让我联想起了另一个问题:“美”有标准吗?
怎么样的东西才算是美?这的确是个让普通人很难回答的问题,而且相信也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的审美水平不同,对美的定义更加千差万别。而如果让一个哲学家来回答这问题,估计能写上一本书了吧。
而相对于“纯天然”的美,怎么样的设计才称得上是“设计美学”呢?到底是点、线、面的灵活运用,还是说设计的本意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又或是说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在一汽丰田举办的亚洲龙媒体品鉴会上,主办方在我们刚步入会场时,便给我们留下了“思考题”。
当然了,这或许本身也没有标准答案,而主办方则请来了一位资深摄影大咖和设计大V,分别从自身专业角度与我们分享他们对美的认知及他们眼中的亚洲龙。
率先与我们分享的是中国顶级时尚摄影师、世界华人专业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张曦。这位摄影圈里鼎鼎有名的大咖显然更钟情于光于影的变化。
在拍摄亚洲龙时,他特意选择了一台艳丽的红色车辆。“亚洲龙年轻前卫,有着自身鲜明特色,是一种值得被镜头传播的腔调”。因此在他的一系列亲自操刀的特写大片中,大多聚焦在亚洲龙独特的灯光车身线条之上。
摄影师以自身敏锐的观感捕捉并诠释了几组亚洲龙的特写:在静止速度中感受到车辆的流光溢彩;从目光所及处感受大灯的明亮和凌厉。
在流线姿态的侧身线条里触摸突破平淡的力量和勇气;于黑色光影中捕捉车辆廓形中闪耀的光芒;从易于被人忽视的尾灯与车门上发现设计带来的视觉意义。
相比起摄影师的对光与影所营造的美感的敏感捕捉,另一位来自于汽车造型设计专业大V刘力墉的分享,则显得更为理性。他结合自己手绘的亚洲龙作品,从汽车设计的演变史、车辆造型设计要素等专业角度解读亚洲龙的设计价值与先进性。
回顾汽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刘力墉认为汽车设计的演变,都是在“方”和“圆”之间相互交替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伴随着生产制造工艺和车身材料的变化和进步。
在他眼中,亚洲龙纤细而呈现锐角状态的C柱,不仅带来侧窗延展和修长的视觉效果,也是塑造运动姿态的常用手法;凌厉的大脸造型与实体风槽结合,既具有让气流快速通过、降低风阻的功能,也是新时代运动姿态的营造手法。
如果一味的追求美学,而忽略了人与汽车之间的交互,那这种设计肯定不是好的设计。
丰田过去对于汽车内饰的设计,更多的是讲求简单实用,但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挑剔的眼光了。
因此丰田的讲师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深入解析了亚洲龙在设计上的人性化与实用性考量。“每一处设计都不是徒有其表,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这句话是对亚洲龙设计的一个很好概括。
亚洲龙大胆凌厉的外观之下,潜藏着诸多功能性且人性化的考量。最引人注目的大面积前脸造型,先锋凌厉,给人穿透逆风之势。而其背后的原理是,大面积左右贯穿式横格栅,利于将气流引向两侧的腮型贯通式风道,以便降低前挡风阻和风噪。
优化的下格栅,向外扩宽,是为了配合空气动力性能,冷却前制动器。因而前脸部分,大胆激进的“品”字型设计,其实是科技美感与大胆姿态的核心,是车辆穿透风阻行驶的强大支撑。
内饰部分,高级观感与触感融为一体。简约的一体化悬浮式中控台与液晶仪表相得益彰,HUD抬头显示器、9英寸多媒体大屏以及液晶仪表屏,三屏联动,充溢着十足的科技感。而肌肤可触的位置均覆盖软性材料,连接处由匠人级工艺实现精密缝合,令高级质感顿生。
与驾乘人员紧密相关的座椅,在设计上也有诸多考量,比如座椅可加热、通风、自动调节角度、并加大宽度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即使长时间驾驶也不会有疲劳感。
而更让人感觉温情的设计是针对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做了一些特别的改进。比如,后排座椅两边的外侧座椅均可选用座椅加热,可为乘客在不同季节提供舒适乘坐体验;扩大了中央扶手,以增强实用性;ISOFIX儿童安全座椅的下方固定物和上方系绳添加了加盖导向型底座,使安装儿童座椅更为方便;还可在座舱内直接够到行李箱;另外,还提高了座椅头枕外侧的大小和柔软度,用于增强舒适性。
知行有话说
作为目前丰田品牌旗下,TNGA架构中最高级别的车型,亚洲龙的人气可谓持续高涨。与新一代雷克萨斯ES共用平台的亚洲龙可谓拥有了巨大的先天优势,而在设计方面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元素,也令亚洲龙拥有了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妆容。尽管最终的定价还有悬念,但不到25万元预售价,相信已经让不少消费者的产生购买的冲动了。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