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朋友们,在买车时经常都会纠结,究竟是买A品牌呢,还是买B品牌呢? 究竟是买A系呢,还是B系呢?
毕竟,在大多数一知半懂的人眼里,对汽车的认知还停留在日系皮薄省油,德系高级安全,美系车重费油这样的刻板印象中。
但是上面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在汽车工业全球化的今天,已经行不通了。由于市场的发展,以及降低成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技术合作或者采用相似的造车理念, 曾经泾渭分明的各国车系,以及品牌之间的差异已经日渐缩小,甚至是趋同了。
各种商业方面的运作,也令不同品牌,以及集团之间的“瓜葛”越来越多,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混血儿:
比如丰田入股斯巴鲁后,就动用了两家的力量,弄出来一台86/BRZ。
在尝到了甜头以后,为了复活Supra,丰田更是跟宝马合作,共同打造了新一代的Z4/Supra。
马自达也把MX-5的车身“借”给了FCA集团打造菲亚特124这款车型。
英菲尼迪的Q50L则是用上了奔驰C级的全套动力总成,雷诺也与奔驰一起合作造出一套两个品牌共用的1.3T发动机。
而雷诺日产联盟,也搞出来一大堆“日法混血”车型, 对于这些车,如果还简单粗暴地的用德系、法系或者日系来定义的话,那就是“非蠢即坏”了。
同时,供应商的系统化也导致了不同品牌车型之间共用的零件越来越多,有机会经常开新车的人就会发现, 现在的车子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了。
无论是哪个牌子的车型,对于各类零部件,能选择的供应商来来去去就那几个, 我要造一台高端车,那我跟ZF谈谈买个8AT装上,我如果要造低端车,那就找博格华纳买个便宜的双离合就得了。
而在进入电动车时代后,这种现象也越发明显,毕竟相对于燃油车,电动车在动力系统方面更加“简洁”, 无论是动力电池还是电机,亦或是底盘,市场上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品牌之间的差异更多变成了“软件”层面以及调教。
除了零部件以外,造车理念方面的改变,也是导致品牌之间越来越相似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汽车工业已经趋于完善,对“什么才算是一台好车? ”这样的问题,各个品牌所给出的答案都已经无限接近于“标准答案”。
大家再也不用像90年代一样闭门造车,而是愿意吸收其它品牌的优点,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现在越来越省油耐用的德系车,安全性与高级感有巨大提升的日系车,愿意搞轻量化与小排量化的美系车。
你不信? 以B级车“三驾马车”为例,在十年前,你能想象德系的迈腾与日系的凯美瑞一样省油吗? 你能想象日系的凯美瑞在中保研测试中表现比德系的迈腾还好吗? 你能想象美系的君威在车身轻量化方面做得比凯美瑞更厉害吗?
因此,作为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大家在选购车子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车型本身的产品力,而不是所谓的品牌。 以本田为例,它旗下会有碰撞成绩不俗的雅阁,也会有断B柱的思域、断A柱的凌派。
然而碰撞表现优异的雅阁又分了燃油版和混动版,其中燃油版问题百出,混动版口碑却一直坚挺(甚至小编个人认为雅阁(Inspire)混动是现今市场上最全面的家用B级车), 这些都说明了车型之间的区别,永远都是产品力的差异,而不是品牌的差距。
如果大家真的想买到一台称心如意的车子,不妨放下对品牌的偏见,多试试不同的车型,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 (当然,如果是买豪车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