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凤凰网汽车>全媒体>正文

继小米后滴滴也要“造车”?互联网科技企业原来各有所长

2021年04月12日 12:27:01
分享到:
来源:水滴汽车App

在小米确定造车之后,滴滴也在近日被传要正式开始造车。为什么有这么多互联网企业、科技巨头和出行公司纷纷加入造车行列?

其实,随着电动化趋势的发展,造车门槛相较之前有所降低,智能化成为重塑汽车行业竞争的要素之一。最终,汽车将沿着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融合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核心技术,成为超级智能移动终端。

在当前的趋势下,传统巨头、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在智能网联领域的积累上,科技巨头甚至可能走得更靠前。

水滴汽车查询了一下华为等企业在佰腾网的专利数据发现,科技企业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而且数量不少且涉及面广,包括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交通、雷达等多个方面。与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相比,科技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研发似乎投入更大。

目前来说,新能源市场有一个很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除了已经明确的政策导向之外,政府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进行培育,充电桩、服务站的完善、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及5G技术的应用和汽车零部件链规模初步积累的基础设施红利已经具备。

对于后入局的科技巨头们,都可以顺利的享受这些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从而将发展核心聚焦到自身创新这一层面。

从以上相关专利数量以及公开资料和分析显示,不同的科技企业基因不同,所选择发展路径也各有千秋。

百度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最早、积累最深的互联网巨头,是在Navigant Research发布的2020年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中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国企业。早在2015年百度就成立了自动驾驶事业部,2016年在硅谷成立自动驾驶团队,2017年发布了Apollo计划,并在后续时间先后完成6次迭代,目前已经升级到Apollo6.0版本。

另外,百度在基建及整车端也有涉及,包括汽车智能化(“智驾、智舱、智图、智云”)、智能交通(ACE 智能交通引擎)、自动驾驶(AVP、ANP)。出行端的Robotaxi业务线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进行规模化运营。

腾讯搭建有出行全场景方案“数字底座”,聚焦智慧出行。腾讯智慧出行涵盖基建端的腾讯车联(TAI 3.0)、腾讯汽车云,以及整车端的腾讯自动驾驶(三大基础平台和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套件)、智慧交通(基于“云端大脑”和“数字底座”)五大解决方案。

此外,腾讯在整车端的数字化业务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基于腾讯在AI、云计算、5G、大数据四大领域的基础建设,深度结合内容、服务、社交三大超级生态,依托腾讯安全保障和腾讯位置服务两大能力平台,用一个超级ID贯穿用户服务的全流程。

阿里基建端通过“斑马网络”赋能车企数字化,整车端通过智慧物流拓宽智能化、通过合作上汽打造“智已汽车”。有分析表示,在基建端,斑马网络通过自研已构筑起技术壁垒,为车企提供从操作系统底层到中间件再到上层应用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车端赋能车企数字化转型。

华为已经是汽车圈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从“不造车”到“不造整车”,华为不断在自己擅长的信息通信和智能领域“放光发热”。其在2020年10月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覆盖了汽车领域的方方面面。

小米是最新宣布进军汽车圈的互联网公司。第一个优势是,小米有充沛的现金流,截止2020年年底,小米的现金余额为1080亿,此外雷军还接到了不少的投资意愿。

第二个优势是,小米有生态基础。电动汽车核心在于三电技术、软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从软件层面来说,小米本身就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软件实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从自研芯片还是其他技术创新,小米始终走在前列。从人工智能来看,小米通过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进行生态链布局,给自己的生态互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电系统目前来看显然是小米最薄弱的环节。但是从4月1日雷军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小米总部会面可以发现,小米试图通过代工、合作、学习转化三部曲,在资本的推进下掌握三电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手机领域的积累,华为和小米在芯片领域的专利数要领先于其他企业,这将是他们在今后竞争中的优势之一。

滴滴说起来本就是汽车圈的一份子,无论传统车企还是科技巨头,最终都是要抢占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和智能出行市场。滴滴拥有平台技术和大数据优势,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或不足的。如果滴滴可以造车,那等于是实现了一个闭环,自己提供生产资料,或许会在未来智慧出行的竞争中更能占据主动。

另外,海外市场同样有科技公司布局。谷歌的Waymo自动驾驶业务全线自研自动驾驶技术(L4 级);苹果屡次被传造车,其汽车业务人才储备完整,相关汽车领域专利技术包括自动驾驶、车内交互、车身设计等。

特斯拉作为当前电动车市场的NO.1,在专利数量上并不领先。有数据显示,从创立之初至今,特斯拉专利数还不足600条,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汽车市场和软件研发领域的领先。

当然,企业的造车实力,肯定不能只用专利数来衡量,任何一家参与到造车中的科技巨头一定都是做了充足准备才入场的。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要清楚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哪,强化长板,补齐短板,才有更多的筹码参与到未来竞争之中。

文/殷楠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