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主题介绍

2015 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在中国上海举行。本届展会的三个主题是:"互联互通"、"创新"和"物联网"。这项展会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CEA)主办,旨在促进尖端电子技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此次参展的汽车厂商包括奥迪、大众、奔驰、林肯、福特以及凯迪拉克,展出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以及相关电子技术的最新产品。

嘉宾介绍
  • 梁朝晖:时尚传媒集团汽车总监、罗博报告HighEndCars主编
  • 于欣烈:车车智能副总裁

亚洲消费电子展举行 自动驾驶技术引关注

梁洪:每个星期三都是由北京交通广播、《汽车天下》凤凰汽车联合出品《星期三会客室》。我们今天要和大家在会客室聊的一个话题相信大家会非常感兴趣,以前也很多次我们节目当中谈到过,我记得在我的节目里为大家介绍奔驰一款F 015这款车的时候,给大家同步通过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发了这台车的图片。当时有一位听众发来微信说得太有意思了,他说“好,哥四个凑齐了可以在车里搓麻将了。”当然这是我们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那就是我们今天会再和大家聚焦无人驾驶技术。
为什么要再次和大家聊这个话题呢?是因为2015年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也就是CES的亚洲展刚刚在上海结束,我们曾经和大家同步关注过美国著名的CES消费电子展,今年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之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新鲜感受,这次在中国的展出有很多的汽车厂家都参加了,参加的这些企业很多都拿出了他们的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真的来了吗?我们真的可以梦想有那样的一天吗?哥几个在车里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车就自动把你带到了目的地。那一天真的来了吗?正在听我们节目的听众,知道大家对无人驾驶技术都非常的感兴趣,您有什么聊的话题,有什么愿景可以畅想,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和我们互动。您可以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当中搜索梁鸿的汽车天下,或者是汽车天下1039,也可以发送短信到10628821039。来介绍一下我们直播间的两位老朋友,首先是来自时尚传媒集团汽车总监、罗博报告HighEndCars主编 梁朝晖。
梁朝晖:大家好。
梁洪:大梁很长时间没来《汽车天下》了。我们今天也看了很多路面上非常拥堵的路段,你假想一下如果你今天开的这个车上面有无人驾驶技术,你敢让它无人驾驶吗?
梁朝晖: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如果作为一个非常拥堵的正常秩序的交通状况,你跟这前后车这个功能完全可以启动,而且可靠性基本上是的,现在叫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一会儿我们会谈到这两个概念,大家一听自动驾驶很容易把无人驾驶关联在一起,其实这两个概念还差得很远,无人驾驶要真正达到无人驾驶的境界还需要若干年,同时还要有非常详细的数据分析系统才能实施。
梁洪:所以大梁给大家提到第一个概念自动驾驶不等于无人驾驶,刚才我们说的目前二环内的交通指数用度到的8.4,恰好这个时候倒是采取自动驾驶的好时机。直播间的另外一位嘉宾是来自车车智能的于欣烈。我们曾经在上海车展的时候聊过,在“互联网+”的时代,所有新的科技带给我们新车新的改变,我刚才已经提到了CES是第一次来到亚洲来到上海,您也去看了,先给我们来说一下总体的感觉。
于欣烈:这届CES Asia声势非常浩大,相信很多朋友都感受到了它的铺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跟美国的展一样,汽车厂商成为了一大主角,之前年初的时候大家纷纷惊呼CES变成了汽车展,这次在上海也有一些类似。主要大面积的展台都被汽车厂商占据了,他们的宣传力度,拿出来的技术和产品确实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也是最近全球市场的一个趋势,汽车和IT科技的融合,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也表现得非常充分。
梁洪:所以我们今天和大家来聊这个话题,大梁以前我们很多次跟听众做过这样一个互动,如果你的车无人驾驶了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大家都是在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觉得太好太舒服太幸福了,而通过今年年初我们通过报道跟美国加州的CES和到我们家门口的上海的CES,好像给我们一种错觉,好像无人驾驶真的来了,是吗?
梁朝晖:这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结果就是这样。每一个轰动的背后都是一个行业属性的问题,大家只看到表面的那种爆发式的消费类的东西,但是其实美国CES,因为我今年1月份过去了,很多东西是B2B的,只对品牌之间互相的一些交流和购买。比如说英伟达芯片出了好几代了,英伟达我认为是改变很多,特别是改变汽车功能和性能很多必要的升级。
可能这个芯片提供给汽车厂商如果采购到他最优秀快速反应的运算芯片的话,首先行车电脑会非常强大,同时显示屏也会非常强大,计算系统,包括对车辆的精准控制都是反应在这方面的,但是我们买到车之后也不会问采用什么样的芯片。所以CES除了个人消费电子,比如说索尼、三星占非常大面积的展馆之外,汽车大家很容易起到热点的关注,首先它是一个很容易我们自动驾驶了,可能在,特别在加州做一些道路的实验,这样会比较成为热点。
梁洪:其实这个美好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为什么汽车那么容易受到关注,将像刚才大梁讲的,很多这些新的技术我觉得汽车是一个极大成者,因为在汽车这个身上所含有的不管是电子零配件,多少元素来打造这样一部机械的产品,很多新的科技应用到其中都会给你这部车带来一些新的变化,直接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和驾驶。具体到大家最关心的无人驾驶,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于欣烈来给我们讲讲。因为你刚在上海体验过了,那是一部奥迪的A7。
于欣烈:关于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科技公司和汽车公司的区别,科技公司像谷歌这样的公司更愿意把这样的技术叫做无人驾驶,因为它最终的期望目标是真的完全不需要司机,甚至不需要方向盘,是一个自动移动的装置。汽车公司秉着百年的传统都比较谨慎,即便是像特斯拉这样比较激进的汽车公司,他们也仍然把这种技术叫自动驾驶,取自之前像飞机的这种驾驶模式,他们的关键区别在于汽车公司坚信一定需要人坐在方向盘前面,目前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关键,他们不认为需要把司机从方向盘之前挪开。当然奔驰的概念车畅想是2030年以后的一个方向趋势,目前实施的具体技术上,大家还是认为司机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在一段特定的时间段内可以让车这套系统来接管。
梁洪:在上海这次无人驾驶来给我描述一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方向盘后面到底有没有人,而你们行使的路段大概有多少公里,路面上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我们每天行使的这样的复杂路面,真的能无人驾驶吗?
于欣烈:刚开始我收到的通知是在上海市区来测试自动驾驶技术,很兴奋,因为之前各种网友都对自动驾驶在中国的落地都有各种吐槽,包括碰瓷,包括横行直撞的自行车等等,觉得在中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甚至这种复杂路况让的电脑直接就死机了。所以当时挺兴奋,坐在车上之后车上有一位奥迪工程师坐在驾驶位,后面有一个工程师做数据的监测。然后我们是坐在副驾驶和后排。
这辆车出发时在CES展馆对面一家酒店,经过南浦大桥,走一个高架桥的道路,到外滩地区原路返回,回到酒店。整个过程刚开始工程师跟我讲的时候我还有一点失望,因为他们跟我说他们出于谨慎考虑,给媒体展示的体验区是一个封闭的路,就意味着我们很难看到横穿马路的行人,这种更为复杂的路况,他们说技术上是在测试,在体验当中为了保险起见把这段区域避开了。
他们实施有几个条件,一个是一定是再一个拥堵的路段,他们在中国展示的自动驾驶技术叫交通拥堵自动驾驶技术,和今年年初在美国CES展示的技术是有所区别的,那个自动驾驶技术是针对高速公路的,当时在高速公路上可以达到140公里每小时的时速,在中国主要限定在60公里每小时之内的,针对中国市场拥堵路况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启动的时候是由奥迪工程师人工来操控汽车,人在开,开到一段路段,符合自动驾驶启动标准,仪表盘上就出现了一条信息,这个时候司机按一下方向盘的按键,这个时候这个车就接管操控了,这个时候包括仪表盘都发生了变化,这款概念车仪表盘是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屏幕,当切换到自动驾驶状态的时候,时速表都消失了,有两个光环,一个是数字显示D1、D2,代表档位,这边是数字化的时速,中间比较有意思,屏幕中间是一个虚拟化的街道,你能看到上面车来车往,真正展现的就是你这个车辆所在道路周围的路况。
梁洪:实际上有很多的摄像头。
于欣烈:对,这个时候车速基本上在60以内,这种起停很稳,之前我也体验过很多ACC的功能,现在很多高档车的配置里面都有,但是那种ACC一个是对车据距的把控不是很好,这个空挡把握不是很精准,另一个反应很慢,有时候拉开很长一段距离,突然一个加速再跟上去,对于旁边车并线的反应比较迟缓,传统的ACC实际上是靠一个雷达向前发射,跟踪前车的关系,所以对旁边车的进入反应不够直接,只有前车切入到你前方雷达射线范围之内才有所反应。
梁洪:在这段试驾的过程当中没有别的车突然并线吗?
于欣烈:比较少,只有一些正常的并线,没有我期待的那种加塞、违规的并线。他们说这个车能比较好地判断出来并线的判断因为它的传感器更多,在前面除了传统的雷达之外,有一个激光扫描器,能够通过地面雷达的反射来判断,前面不同车道以及隔前面好几辆车行使的速度和状态,这样不仅仅是判断前面一辆车或者旁边一辆车的状况,所以它能够比较提前预判一下路况的状况,比如前面第三辆车减速了,相应的后面的车都要减速,能够提前做好这些准备。
梁洪:所以你们在封闭的路段上就是做了这么一个比较短暂的,不会有突然间闯红灯的。
于欣烈:对,是一个处于高速公路和我们想象中农贸市场路况中间地带,在南浦大桥高架桥,当时是下午,车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因为是封闭路段,大家都是比较正常速度行使,只不过有时候会拥堵,慢慢停下来,但是路况本身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
梁洪:所以总体在这一次的试过之后,我听你刚才描述那个场景我也是有一点失望,我们最期待的就是想看看这部车真正到了中国的马路上,面对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情况,它到底还能不能那么聪明。
于欣烈:我也问了工程师,他们说一是分阶段,他们在北京也在进行类似的测试,极端复杂路况的,但是毕竟一个活动的展示,为了保险起见力求完美方式比较保守。
梁朝晖:这已经是在中国大地上做的最勇敢的行为了。
梁洪:已经很不错了,刚才于欣烈讲到这一点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大梁可以跟我们说一说,刚才提到ACC自动跟车系统,很多高配的豪华品牌车早就有了,这个技术已经不新鲜了,刚才做的那些测试我听着跟ACC区别并不是非常大,因为我们理解的无人驾驶技术,我认为它必须要聪明,聪明得像人一样,聪明的含义就是它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所以我想问问大梁,你今年年初在美国的时候,从旧金山一直到拉斯维加斯CES消费电子展,有高速也会穿越城市,这一段行程当中是不是可以让我们体会这个技术到底聪明不聪明?
梁朝晖:是这样的,其实在上海测试是分项目的,刚才讲的堵车模式只是针对于这一个非常短暂的项目,包括旁边如果并线会非常快速的处理,只是若干自动驾驶项目里面的5%或者10%的概念。有各种模式,比如说雨天模式,工程师是分团队的,分了无数个组去测功能和性能。我在拉斯维加斯那边测的是一个高速,理论上这个车如果从酒店出发可以自动上高速,可以自动巡航,如果前面的车开得相对比较慢,它会自动打转向超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个功能得益于有非常精确的激光,在前面有两个探头,一个是激光探头一个是双的雷达探头,这个是互补的,因为激光更灵敏,还有对旁边的角度,对旁边车辆的形状信息会及时捕捉到,捕捉到之后通过很好的分析之外给了中枢电脑一个分析,怎么样处理这么一个情况。同时后面同样坐着一个工作人员,通过GPS来观察这个路况通畅不通畅,因为美国的GSP信息是非常发达的,意识形实时功能非常强大,这个时候一个工程师会根据GPS的信号告诉这条路上通车的情况,比如说上坡下坡还有一些弯道拥堵不拥堵信息全有。前面风挡里面还有两个3D的摄像头,会扫描判断所有的路况系统,说简单一点整个车的外围能够装满可分辨任何事物的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
当然我去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现象,当时我看到的信息处理系统在后备厢,满满的一后备厢,这就好比我们计算机发明出来以后,可能只会计算加减法的数字有一个房子那么大,结果我在上海看到的这个,奥迪著名的自动驾驶快速的计算系统,这么一个系统已经替换了一个后备厢的器材,这个系统差不多三四个iPad那么大。我觉得当时这个小盒子,在CES发布的,虽然没有用到我们测试这辆车上,但是它实际已经成熟了,经过短暂三四个月测试之后上海就用到了这个小盒子,后备厢就是正常的A7。我顺便说一下上海这台A7自动驾驶的车辆,是普通的A7,我们国内的工程师,奥迪在中国的工程师改装的,加了这个设备做的。所以除了这些功能都具备,只是我们这次接收到的信息是提供给媒体一个短暂的拥堵路线的功能。
梁洪:通过二位给我们讲无人驾驶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第一时间去体会了之后,我们两位媒体同行他们是怎么样评价的,我们来看看第一时间大家的一些观点,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我欲随风”说“自动驾驶技术我关注了太久,无人驾驶技术是我太盼望的事,唯一我觉得有一个法律层面的问题,看了很多的报道也不知所以,如果无人驾驶的车出现了问题到底算谁的。算车还是算我?”
梁朝晖:所以现在无人驾驶一个最大的问题,为什么硅谷那边比较开放,很多新事物诞生这个环境是非常宽容的,谷歌都可以研发无人驾驶在那边做测试,包括这次在拉斯维加斯做的A7自动驾驶,法律是可以允许的。
但是美国其他州都不行的。中国现在还没有法律,只要出现一例法马上修正了,德国是明确不可以的,主动还是人。其实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最终极致的发展。哪怕形式主义,有一个人坐在方向盘后不操作,比如说四个人围成一桌大牌,可能有一个人紧要的时候接管一下也基本上算是无人驾驶,但是现在基本上不是的,现在像飞机一样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出现一个信号和声响,这个时候你要操作方向盘几秒钟,或者操作完提醒之后,自动提醒你说可以松手了,这是目前我们的类似飞行模式的自动驾驶。
梁洪:对,3920说“这个技术听你们在节目里叨叨了无数次,在我看来真的是水中月镜中花。在中国目前交通环境说来看,无人驾驶技术是根本不能实现的,我预测150年以后在中国可以。”还有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蓝天小鸟”说“无人驾驶技术什么时候能够来,现在在一些高配的车型上已经推出了类似能够并线,还有包括提醒你该休息了,我的奔驰车上会突然出来一个咖啡,刚开始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问了4S店我才知道。我觉得这样的提醒对于司机来个讲根本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处。而确实在实际的驾驶过程当中如果真的能在拥堵的路段不用我去踩我觉得这个是有用的。”
刚才讲的这种拥堵路面的跟车他认为是有点意思,还有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上,“星光无限”说“无人驾驶技术这次特别关注了一下,也看到了一些相关媒体的报道,我觉得那些车实在长得太酷了,这么酷的车我觉得距离现实距离非常遥远,对于现在每天在北京拥堵路面上以及这么复杂路面上开车的我们来讲,真正的人还应接不暇呢,别说交给一个机器了。我是绝对的不相信。”
大家对于无人驾驶技术到底有什么样想了解的问题,以及大家有什么样的畅想,都可以继续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短信来和我们互动。第一时间看到大家的反馈大家都认为这项技术听上去挺美,但是对于今天来讲真的不实用。
稍候就会和我们的两位专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到底是什么?而对于今天我们现在有一些车上的一些配置实际上已经非常智能和科技化了,已经能够让我们的驾驶变得更加轻松,而这写高新科技的配置到底好不好用,管不管用,实不实惠,而对于今年来到中国的CES消费电子展上还有哪些非常夺目的,引人瞩目的新的科技,将来会改变到我们的汽车,改变到我们的驾驶。稍候会继续和大家来分享。
这里是正在直播的《星期三会客室》,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关注的是刚刚在上海闭幕的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CES当中很多汽车企业精彩的表现,我们聚焦的仍然是无人驾驶。来看一下很多网友的观点(34:37)说无人驾驶,这我要从侧加个塞它能让吗?算了吧,不靠谱,尤其是在我大北京”。“茶香醉人”说“我目前不支持无人驾驶,北京路况复杂,目前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应对现状,)技术再提高以后再论证”。2028的观念是说“无人驾驶技术纯粹就是一个字,扯。”
我们今天在直播间的两位嘉宾是时尚传媒集团汽车总监、罗博报告HighEndCars主编梁朝晖和车车智能于欣烈。这一时段咱们就来和听众进行互动,回答一下大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刚才这位朋友总结的一个字“扯”二位认为是扯吗?
于欣烈:我认为交通的行为逻辑习惯是太扯了,可见大家对驾驶路况驾驶的环境多么悲观,这是一个问题。在国外也做过大量的调查,主要是行人和处理问题,在我们的网友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在路上长期养成的各加塞和争抢的驾驶习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觉得如果真正的驾驶习惯改变不了的话,再高速运转的芯片也分析不了你的好无任何逻辑的并线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
梁洪:如果我们整体驾驶习惯,整体社会驾驶风气不改变,大梁你认为刚才总结那一个字是不是也挺到位的。
梁朝晖:对,两个都很扯,一个是交通驾驶习惯,第二个是这个车放进来也是很扯的。
梁洪:如果说不改变这样一个大的交通环境,确实我们今天和大家聊的,不管是自动驾驶技术还是无人驾驶技术,好像都没有用武之地了,但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谁也不能阻挡它的脚步,以前在节目当中也谈到过很多次这样的观点,就怕你想不到,没有你实现不了的。
所以我们今天要接着和大家来聊一聊在CES消费电子展上,二位所看到的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科技,将来应用到汽车上之后,除了无人驾驶技术,有没有什么现在能够实实在在帮到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应用,并且受惠于我们司机朋友在目前这样一个如此困难、复杂、混乱超乎你想象的交通环境当中。
于欣烈:这个问题可以跟刚才梁洪说的无人驾驶是不是扯这个结合起来来看,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确实是对一套技术的包装比较概括性、先便性向别人介绍说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实际上我觉得厂商一方面是树立自己的品牌,我有黑科技,提升消费者对他的一个技术的认知。另一方面厂商也很聪明,是逐步把自动驾驶技术拆解,转变成一个一个功能应用到车型里面去,大家在说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很扯的同时,很多朋友已经享受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消除,就像刚才梁老师提到的ACC,包括一些变道提醒,这些技术是从不断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某一项模块变得成熟了,厂商就把它逐步应用到现有车型里面去,同时规避了完全自动驾驶面临的社会伦理恩情,法律问题,所以这个大家已经享受到自动驾驶的技术。
梁洪: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无人驾驶技术可能是很多一堆聪明的这些技术打包成的概念,但是实际上你把它拆分之后发现有很多东西实际上已经在帮我们了。
梁朝晖:对,以后就是无限制拆分,慢慢把所有的细节拆分下来给车的每一个功能用,厂家很多意思都是这样子的,并不是一下子等到2030年一下推出无人驾驶的汽车,而是现在做的实验完全可以用到下一代的车。我在半个多月前我从瑞士回来,我试了全新的Q7系统,很高兴工程师把早期的ACC这个功能解释为以后可能在说明书上说堵车功能,如果选装堵车功能可能加一项费用,但是这个堵车功能就是原来的ACC,只是可能在ACC基础上,比现有的ACC起码进步了四倍的感觉。
梁洪:而且这个提法,德国人也变聪明了,如果在中国卖ACC不会有人买。
梁朝晖:我问一般购车的现状,主动要是选配ACC功能的太少了,除非这个车顶配自带。比如说A7、A6顶配都有这个功能。
梁洪:但是我卖的是堵车系统。
梁朝晖:对,如果真的告诉你有一个堵车功能,而且堵车功能非常智能话你就会非常乐意使用它。我用了这个在瑞士的路况。
梁洪:瑞士有路况吗?
梁朝晖:我们在城市里也有一些能利用前后跟车的功能,非常平稳,比上一代进步很大的空间,一直很平稳跟前面的车。第二刹车之后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可以继续跟着它,以前是需要激活的,现在优先权可以短暂交给机器控制,特别是车道保持系统,在固定的车道之内完全是非常平稳保持一条直线走,根本不用担心自己拐出这个车道。
所以这个功能很多堵车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不用扶方向盘,在中国你可以跟前车设置跟车距离,跟车距离很近的话,这个系统非常稳定的,稳定率百分之百,根本不会撞,这个就是众多的,随时可以设定跟车的距离,两米或者三米,会一直而且非常平稳的跟,反应比人平顺而快,这个就是背后的科技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芯片的作用,还有配套厂家,转向电机,各个方面的配套产品同时更新产品的信息和性能,产生了这么一个效果。
同时我觉得在瑞士还有一个情况,在高速车道保持系统这也是非常好,这也是ACC进步的体现,有一些风速在吹这个车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车身的晃荡,这个时候会自动根据传感器来指挥电机调整你的车,你的车自动保持更稳定的微调节,这样你开起来,自动驾驶用这个ACC的功能会非常的平顺。所以给我很大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梁洪:未来这个Q7应该是在今年年底会在中国上市,刚才您所讲到的所有的技术,堵车功能都是有的。
梁朝晖:原来也有,比如说ACC包括了并线辅助和车道保持,现在这个功能还是具备的,只是他做了可能比这一代强了四倍。电子界都是这个摩尔定律,突然隔了一代产品,性能、反应速度、灵敏度都强了很多倍,不可思议的稳定,这就是我们无人驾驶拆分的其中小小一部分,如果把无人驾驶后面防追尾系统加进去之后,会有很多功能用到量产车上,所以真正的自动驾驶的测试,是在逐步的,每一年百分之十几的还原到量产车上,直到最后某一天可能达到70%、80%以后越来越慢了,是这么一个进程。
梁洪:既然讲到这个Q7,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做一期节目的时候,帮消费者买车,听众就纠结到底是买一个老Q7还是等新Q7,老Q7降价非常多,很多直播间的嘉宾就劝他买新产品,新产品怎么好。但是最终消费者还是买老Q7。
梁朝晖:相当于问我们这个圈里面一个超级发烧友是买新产品还是老产品,其实不用问。其实自由选择,很多人选择老的,实惠也经得住考验,同时人家也不觉得这个车外观功能怎么样,功能各方面都有,ACC功能也有。只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新的不买旧的,那么跨越性、颠覆性的变化为什么不买新的呢,只是两种出发点和两种使用需求。
梁洪:像大梁刚才只是讲了新Q7里面一项的功能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全新的产品在整体水平上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点。“土拨鼠”说“我想问个事,自动驾驶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让你判定突发情况,比如说行人和树必须撞一个,它会怎么选择呢?在这种情况下电脑会选择优先保护谁?”
梁朝晖:首先不会有这个选择,如果安全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另外对于横穿行人状态来讲,如果在它的雷达和激光扫描范围之内,它过早比人眼睛看到这个行人轮廓时间长,如果这个突然行人跑进来的时候,这个车是不会反应的,如果真的发疯一样跑出来是不会的,是不会的,可能会紧急制动了,不会说避让行人,还没有这个功能。对于这个选择力讲,这个工程师需要人性化的东西,包括伦理方面的一些制约,包括法率制约,这个对任何一个厂家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于欣烈:这个已经不是简单一家厂商可以承担的责任了,这确实是一个社会体系、法律、社会伦理,是一个综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不少朋友会比较悲观,觉得很难在近期内真正普及。而且另外除了这些软性方面之外,真的想实现一个好自动驾驶环境,确实需要一个交通体系的提升,不单单是一个车辆个体,所以一旦真的形成一个智能交通体系,这位朋友说的这种情况可能会避免,不会先救妈和媳妇的问题。
梁洪:李光的观点是说“我觉得无人驾驶要推广特简单,政府必须划出无人驾驶专用道,这样就会把意外降到最低,而无人驾驶技术我相信从技术层面来讲没有什么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应用到现实不行呢,就是因为大家都得无人驾驶,道理很简单,飞机怎么开的,飞机驾驶员都无人驾驶才在天上不会出事,所以一样的道理推广到地面上大家都无人驾驶了,就是好日子来了”
于欣烈: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大家可以看到新生事物发生之后都要有一个实验的区域和专用的领域,从电动车就可以看到,其实纯电动车推广这么多年还是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在某些特定领域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的,比如说公交领域,就是在A点和B点之间往返运行,里程是规定的,线路是规定的,这样电池电量等等里程焦虑的问题可能就得到了减少,这样能够很好地应用起来,现在我们在国内很多城市里面,公交系统已经采用了纯电动的车辆。所以我觉得自动驾驶未来很有可能再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率先的应用,大家观察在这个体系里面它运行的,遇到那些问题,是不是可以复制到更多情况里面去然后再慢慢普及去应用。
梁洪:所以这一段我们的结论从那个扯字开始,在这一段的结束我们认为其实它还真的不是“扯”。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一个新的技术和新的科技还是有待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条件能够允许的情况下,它是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的。
如果您现在开的这辆车有无人驾驶的技术,我倒很想知道路面湿滑的情况你的车到底应付来还是应付不来。我们今天在《星期三会客室》和大家一起是从2015首届亚洲消费电子展开始聊起,和大家一起来关注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直播间的嘉宾是来自时尚传媒集团汽车总监、罗博报告HighEndCars主编梁朝晖,车车智能于欣烈。
我们在节目的尾声请两位专家来给我们谈谈今年年初的美国的CES到上海的这次消费电子展上,众多的汽车企业都拿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二位来给我们分析分析,各家的技术的解决途径是都是一样的吗,像奔驰、奥迪大家玩的全都是一个技术路线吗?有没有什么区别?
梁朝晖:奔驰和奥迪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奔驰字的F 015是无人驾驶。奥迪是类似航空模式的接管自动驾驶。所以奥迪更偏重实用一些,它从硅谷开到了拉斯维加斯,奔驰是在拉斯维加斯做了一个展示。两个方向不一样,我觉得奔驰更像生活方式美好未来的一个规划,它并没有把主要的到底状态有多少去公布于众,但是对于奥迪来说他们是把现有的一个能够运用到路上的一个技术给全世界一个展示。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在下一代的A8上用到大量类似这种高速的,可以尽可能人少接管的这么一个状态的自动驾驶。我觉得是一个小小的信息的探测和未来的一个试水。
梁洪:最后一点时间老于来给我们说一说在上海之消费电子展上,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除了这些豪华品牌还有很多的品牌也都做了自己的展示,通过你的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吸引你目光的某些技术,特别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自主品牌,很多的企业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保证,您有没有听到看到一些让你觉得很值得跟大家说的?
于欣烈:本届CES Asia,唱主角的汽车厂商还是跨国公司,因为前沿的车联网技术,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确实研发成本非常高,以及它确实不是车辆本身传统的机械技术,它需要更多的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所以更多的民族品牌我看到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态度,抛开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次人我比较惊讶的是还看到很多跨国品牌是跟百度的CarLife进行合作,CarLife有点类似于中国版的安卓版(不清楚)所以大家需要包括像奥迪,包括像一些其他品牌都开始跟CarLife进行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大家安卓手机用户在中国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CarPlay一直没有更快的进展,大家没有享受到它的功能,如果能够进一步普及CarLife系统,让更多汽车用户在现实中享受到车联网技术,培养他们对功能的兴趣,我想以后当大家面临一个新Q7还是老Q7问题的时候,可能会选择最新技术功能的产品,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梁洪:我们在节目结束就用“丑哭了”这位网友的观点来划上一个句号,他说“我真一点也不扯,科技发展的脚步谁也能阻挡不了,很多年前谁能想象得到人能上太空上月球上火星,现在很多高科技对于一百年前的我们来说都不可思议,不用说一百年前了,十几年前你想想过现在的智能手机吗?难以想象,所以我坚信自动驾驶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我这辈子肯定能赶得上”好,你有信心我也有信心,我这辈子也一定能赶得上。好,再次感谢大梁,感谢于欣烈。如果大家想再次看到听到我们的节目,可以随时登录合作伙伴凤凰汽车,我们共同期待着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科技改变我们的出行。

网友评论
分享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