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和起亚两大品牌是韩系车的代表,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衰颓代表了韩系车整体竞争力的丧失。或许,未来韩系车市场规模在到达谷底之后会小幅上升,但作为一个夹心层,韩系车的整体份额仍将不断被蚕食。
曾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的韩系车如今风光不再。从一年前开始,现代起亚集团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都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困境。2017 年上半年,在中国,现代起亚汽车总销量为 43 万辆,同比锐减 46.7%。其中,北京现代累计销量下降幅度达 42.4%,东风悦达起亚累计销量同比下滑 55%。
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是韩系车的代表,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衰颓代表了韩系车整体竞争力的丧失。从发展历史来看,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崛起,得益于两个时机,其一是 2010 年开始的,中国国内对日系车的消费抵触结束了日系车在中国超过 10 年的好时光,出现大片空白市场。其二是 2012 年开始的,韩系车设计风格改变,流体雕塑式外形设计成为韩系车的代表符号。
在这两个时机的作用下,韩系车多了 " 时尚 " 的标签,俘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再加上不错的性价比,在市场争夺战中,韩系车以价换量也占尽上风。但韩系车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也面临着品牌天花板,比如北京现代索纳塔 9 上市后的大降价,其高端车型捷恩斯销量寥寥,进口车几乎陷入停滞,而起亚品牌力比现代又弱一个层次。
在多年的发展中,韩系车重销量轻品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比如北京现代曾创造了 " 四代同堂 " 销售的盛况,但想大小通吃的想法终将导致整体品牌伤害。须知道,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抓牢所有细分市场。这使得韩系车向上突破不行,向下拓展又面临不断崛起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拦截,左右为难。在品牌和销量抉择中,韩系车错失转型良机。
它们是不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呢?在近期诸多的分析报道中,有不少观点认为自主品牌崛起抢走韩系车市场份额,以性价比为手段的韩系车在中国已经没有生存土壤,甚至会退出中国市场。甚至于,现代起亚总部也在加强对亚洲区其他市场的布局,以规避在中国跌落的风险,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这种判断。但自主品牌已经强大到这个地步了吗?韩系车在中国没有生存土壤了吗?答案可能还没有那么乐观。
现代起亚在短时间内,打入美国市场,打入欧洲市场,继而在中国市场崛起,首先检验的是其产品质量。在中国,能超越现代起亚的品牌又能有几个呢?有些分析非常乐观地判定吉利在 3-5 年内会超越大众的品质,实在是自信得可怕。
市场份额的补缺,自主品牌确实没有占到太多好处。韩系车空出来的市场哪里去了?其实大部分升级到日系车、欧美车系去了。东风本田在此前总结其发展迅速的原因中,就曾提到韩系车的衰颓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好机会——就如同几年前日系车的溃败给韩系车造就了机会。在自主品牌中,尽管大家都声称获得了来自韩系车的消费者,但上半年糟糕的市场数据无疑让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并且," 退而求其次 " 并不是消费主流。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金字塔中,现代是略高于自主品牌的,而其头上就是大众、福特、通用等强势的国际品牌,而大众消费会倾向于升级到更高一层次的品牌。就如同中级车一样,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会直接升级到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尽管市场份额获得并不大,但自主品牌崛起仍是韩系车衰败的原因——新一代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
现代起亚如今在中国的困境,早已埋下了伏笔——市场颓势的显露从 2016 年年中就开始出现。这个时间,恰好是新一轮自主品牌产品集中投放的时间,也是日系车强势回归的第二年。就一个产品而言,在可以直观比较的地方,包括设计、配置、做工,自主品牌与之差异已经很小。而在韩系车品牌力之上的的欧美系汽车品牌,在产品上也进行了新一轮更新,此时的现代起亚竞争力已经处于一个低谷之中。
可以预判的是,韩系车的生存空间仍是存在的,如果它们能够突破品牌天花板,则会获得更多发展。如果在产品上,能再次拉开与自主品牌的距离,也会获得再次增长的机会。韩系车也确实在做这种努力,包括首次放开零部件采购,采用更多本土零部件,提升性价比。同时,在中国市场推出更多的产品。当然,决定其未来的,将是下一代产品的成功与否。这不是简单可以靠营销解决的问题。
或许,未来韩系车在中国将会回归一个理性的市场地位,其市场规模在到达谷底之后甚至会小幅上升,最终稳定在一个区间。但作为一个夹心层,韩系车的整体份额仍将不断被蚕食。这也是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终极考题。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