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淮大众思皓E20X:重蹈失败合资模式的覆辙?
大众太需要新能源积分,江淮又太渴望品牌力提升。于是我们在江淮大众首款车——思皓E20X上看到,这样一台“换壳”车,再次证明了“市场换技术”的失败合资模式。
5月底,江淮大众思皓E20X正式下线,新车定位小型电动SUV,搭载锂离子动力电池包,综合续航里程只有300km(这是一个500+的市场)。另外,当仔细端详这款车的时候,不难发现,思皓E20X从内到外,简直就是江淮自家iEV7S的“翻版”。
下线仪式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说道,思皓E20X集成了江淮汽车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西雅特欧洲团队的设计精髓。是江淮的新能源技术没错,可这个欧洲团队的设计,明显就是稍微改改外观,重新放一个LOGO。
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首款车型的出现是急于求成,所以本质就是江淮iEV7S的换标改良版。但从思皓E20X出发,我很难再相信接下来的车型会有多大的惊喜。
江淮大众的合作举国瞩目,甚至是两国总理亲自牵线。对当事者来说,这样的合作无疑是双方资源最大化的互补。但很明显,江淮大众的这种形式,正在重蹈20多年前合资企业“市场换技术”失败的覆辙。
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发展史证明了这点。总是没有经历合资的后来者首先实现了国内和国外市场的突破,例如吉利、奇瑞、比亚迪和长城,而不是像一汽、北汽这样传统的国有企业集团。
当然,我国初期汽车技术十分落后,当时采用合资来获得技术是最快的途径。但这只是“捷径”,因为技术不一定要靠市场来还,还有资本。
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发展,比如丰田是通过派人到美国汽车工业学习管理技术,技术上通过购买,最后加入本土化的创新和研发,哪怕初期同样存在抄袭的成分,但也只是一个基于他们长久发展的一个过渡。同样韩国也是,在技术方面主要通过货币支付和股权转让而不是通过合资形式。
参照国内的其实也有,比如吉利和沃尔沃就可以算是资本换来的技术。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从来没有标上“吉利沃尔沃”的标签,但是在研发和技术方面,双方却是共同参与的。所以,吉利能成为现在汽车市场炙手可热的“新星”绝非偶然。
另外还有我国其他两个成功的行业,航天以及高铁。航天领域能成为目前国人骄傲的产业,它的发展过程也能证明这一点。原来航天领域也是通过外资合作的方式,在20年前“运十”项目下马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技术和创新只能靠自己。
这里说一个很小的故事。
我们在初期研发火箭的时候用的是尖头的圆锥结构整流罩,从空气动力学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在高速的飞行下,过快的速度与空气的摩擦很容易引起燃烧。后来才发现,只要把尖头改的稍微圆一点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就是后来被大众熟知的冯·卡门曲线整流罩。
我们现在说起这个点的时候很简单,但是作为关键的信息点,如果不是自己必须知道,而技术掌握方不告诉你,就很难琢磨出来。
回到汽车产业也一样,长期使用合资方带有“技术壁垒”的支持,就切断了自主探索研发的积极性。要是没有自己动手研发,甚至不知道这个“尖头变圆头”也是一个大突破点。
我国自主汽车发展的创新精神就是这样不断的错过“突破点”而丧失的。
再回来看江淮大众的逻辑,与几十年前的合资模式并无差别。江淮引入大众的技术,由江淮主导制造和生产,并且从江淮的话术中可以看出,大众只介入简单的设计指导和品控管理。
相比大众来说,江淮处于弱势,且并不具备整合外部资源的核心实力,能否充分利用的了大众的资源都是个问题。
而这样造出来的思皓E20X很显然证明了这一点,大众是不会造出这样一台车的。
甚至阴谋论一点,可以说这是大众的“试水”。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设计部总监邵景峰便指出,合资巨头在新能源领域的策略是“养肥了再吃肉”,“让自主品牌先尽情地折腾,将中国的消费群体搞得热一些”,之后“大批进入,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收割,一招毙命。”
大众通过江淮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培养一批初期的消费者,在市场成熟后,为大众“一举进攻”铺好“康庄大道”。
不过,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中国人养肥,但如果只是靠这款续航就300多公里的“换壳车”,思皓E20X或许连汤都喝不到。
当然,以上都是基于现阶段思皓E20X这个产品所做的感慨,未来如何大家自行评判。
━━━━━
你觉得江淮大众能成功吗?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