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Roomy
凭借着比肩合资品牌的技术实力,在时代的裂变里探索到新的理想主义安放之地。
“强者并非生而强大,而是在岁月打磨中,长成了强者的样子。”进窄门,走远路,终见微光。市场的冬夜,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安。
技术为泉,产品为火,长安,未远。
技术是泉,产品是火
再一次回忆起那段略带苦涩的调整期之后,每一个长安人似乎都有同样的感悟,“别无他法,只有努力向前奔跑”。
从一路高歌2015年实现第一家突破百万辆的自主品牌,与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翘楚并肩,强悍狙击咄咄逼人的合资公司,到两年后的2017年陷入暂时性的滞涨期,长安汽车的这场破冰行动,持续了近3年。
这3年里,长安常常被问到,品牌向上之路的瓶颈如何打破,已经拥有全线产品矩阵的长安,面对新趋势,该如何进行产品的重新布局?从品牌战略,到市场把握,再到产品布局……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每一步都并非易事。
面对暂时的低谷,长安人在想什么?知难而退,夯实基础?
“从现在做起”,这几乎是唯一的声音,充满紧迫感,如同钟表上满了发条,时刻保持在厚积薄发的“临界点”。如何在继续调整产品矩阵的同时,切中当下消费者的需求,这对于长安汽车来说非常重要。
2017年对于长安汽车而言,那是酝酿切换赛道的关键年。这一年,吉利、传祺、荣威等新晋势力快速崛起,WEY和领克相继取得了初步成功,竞争对手和合资公司推出新品的速度骤然加快,相比之下,长安汽车在品牌、产品、营销等各领域都出现了明显的瓶颈。
再加上车市的急转直下,节节攀升的日子开始变成追忆。这样的局面,对很多企业可能是灾难,但是对于像长安这样“一直在等待”的企业是机会。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面对类似的问题,回答的方式一如既往,“竞争是让这个产业更加良性最好的办法,没有其他办法。”
忘战必危,的确,百万辆不该成“执念”,长安也不该成为那个被困在原地的大象。对手的茁壮成长,让长安渐渐退却了百万辆的荣光,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解读市场。
转型一直都在,但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没有摸索过,挣扎过,换代新生的产品,也有满怀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的。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推出的逸动和睿骋CC两款产品的换代车型,远远没有达到此前的预期。彼时,做好大干一场准备的长安,需要一款新车一扫阴霾。“长安汽车将继续对市场做出冷静而准确研判,让产品随需求进化。” 朱华荣表示。
市场的冬夜,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安。
迎着中国车市的凛冽寒风,长安接连迅速推出了全新CS35PLUS、CS85、CS75PLUS……等等更加符合年轻消费者“智能化、精品化以及年轻化”全新产品。这一系列的产品,把长安的品牌形象和势能全部归纳,而这些车型的成功,将意味着长安的技术和综合实力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里鼎立。
尤其是全新CS75 PLUS,它不仅是长安汽车在新的周期的又一个制高点,也是长安汽车结束调整期,重新驶上赛道的最核心推动力。裹挟着全新的造型设计,带着技术过剩的硬核实力和全新的“蓝鲸动力”2.0T核心动力,以长安CS75PLUS开始,长安汽车和合资品牌终于在正面战场打了一场以“品质”为名的遭遇战,“这是自主品牌由弱到强的一个必由之路”。
随着全新CS35 PLUS、新款CS55、CS55蓝动版、CS75 PLUS、CS75 PHEV、全新逸动EV等多款车型的陆续上市,长安汽车战意凛然的进攻态势已然确立。2019年,一直紧绷着神经的长安,在全新3.0时代新车型的推出之后,渐渐摆脱了那一道枷锁,调整初显成效。在车市一片哀叹中,长安汽车在前十个月实现了百万辆的销量,主力车型销量节节攀升,CS系列车型迎来“铁三角”时代。
这些承载着长安汽车最先机技术的车型,正在抒写着以长安为代表的的中国汽车翘楚,成功打破了“自主与合资”这道泾渭分明的篱笆墙,全新的动力品牌——蓝鲸动力的推出,也为长安汽车烙下了崭新技术标签,有了和世界汽车巨头们卯着劲争高低的底气和实力。
面对着这一份销量成绩,长安人并没有惊喜,反而很淡定。“我们知道会有这样的成绩”,一位长安英国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并不能言善道,但说起这句话时的笃定记忆犹新。长安汽车能够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跳出调整期,重回赛道,对于所有长安人来说,“意料之中,不过是等待一个时机”。
就像是那句说了千万遍的话语,“考验之下,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长安汽车一直准备着,无论逆境还是顺境,只要盔甲不倒,终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事实上,在主力产品的迭代过程中,稳定的销量是逐渐找回节奏的一步,如何从过去的“销量竞争”变为“品牌竞争”,这是长安一直在思考的课题。长安的思考路径,铿锵有力,颇为硬核——以技术厚积,换取产品薄发。
“技术是泉,产品是火”,岩浆可锻造钢铁,清泉可泽润山川。
长安,“偏执”
一直以来,长安是一家工程师氛围浓厚的企业。自1985年进入民用汽车领域以来,长安汽车就不断引领着中国汽车动力技术的发展,从未在技术上有所妥协。2003年开始,这家车企就开始了一场全球市场布局的星辰大海,“以媲美合资的品质深耕全球市场,体现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和水平”,这是长安人孜孜不倦的梦想。
在吉利、奇瑞等老对手还在苦苦寻求转型之际,长安汽车“做强”的意识已经崭露头角,所走的每一步都在磨砺中进步。从至今被长安人心心念念的2013年上海车展惊艳亮相的CS95概念车,以及“中国最美两厢车”——2013年8月正式上市的长安致尚XT(逸动XT),一路走来,研发的坚守缔造出的出色产品力,帮助长安汽车达到了当时自主品牌所能企及的最高峰。
随着中国汽车品牌一路向上,开始和外资品牌价格短兵相接,节节攀升的销量背后,被速度掩盖的短板,一一显现。当消费环境的红利消失时,自主品牌最先受到冲击,不意外的是,长安也遭遇了一些波折。
在那几年深入骨髓的调整期里,长安汽车所接收到来自市场的压力,对手的紧逼,层层叠叠的质疑声扑面袭来。艰难吗?那是一条从未轻松过的路途,趟过喧嚣之后的寂静,长安人愈发懂得,“受制于人的发展态势,好比身带着枷锁前行”。
长安汽车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不能再单纯地追求销量规模,而是必须凭借全体系能力来面对今后的竞争。面前的道路,也只剩一条,“技术为粮”。对技术的渴望,成了写在长安基因里的代码。
伴随着中国汽车转型升级逐渐走向新的竞争阶段,在中国制造参与世界分工的时代,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先锋兵,不管是从内部实力来看,还是从外部的竞争环境来讲,长安汽车都攥着难得的机遇。
走过激情与喧嚣,这家有着35年造车经验的车企,走向了冷静与理智,开始思考中国汽车如何在国际市场,寻找到一条独特的进击之路。“必须自主研发,不能抄袭。没有自己的专利,不可能顺利走出国门。”英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晓宇说得斩钉截铁。
从“香格里拉计划”到“北斗天枢计划”,再到蓝鲸动力品牌和NE平台,更新3大战略,签署6大协议,到发布10款新车,长安步步为营地进行着对未来的筹划,开始在产品端及用户层面发力,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领域布局。面对市场变化,经过调整的长安汽车风险抵御力变得更加强大。
提速是为了追回失去的过去,赶上触得到的未来。然而,改变从来绝非易事,既要完成中国汽车在传统内燃机领域的基础“补课”,又要探索前沿技术,再加上与新能源相结合,长安汽车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最担心的事情是,是自己阻挡了我们的前进步伐!”将技术基因融入DNA的长安,不愿,也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赋予的时机。
长安汽车中国、英国及全球研发团队历时4年,终于打造出了“10年都不过时的动力技术平台”,全系兼容48V、HEV、PHEV、REEV动力配备、兼容1.0-1.8L排量等通用化率98%的特点。长安之所以要死磕“永不妥协”的解决方案,也源于长安汽车早有“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伟大愿景。
一流的产品背后必是一流的企业,愿景的背后,是长安汽车十年间累计496亿元的研发投入,是“五国九地”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是一支来自18个国家,研发人员7000余人,高级专家近600人的全球化研发团队。
作为长安汽车“香格里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蓝鲸动力品牌不仅高调开启了中国汽车动力技术平台元年,还直接宣告长安汽车正式迈入了“动力3.0”时代,并使之迎来了“第三次创新创业”的又一个落地成果。
11月13日,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动力测试基地的揭幕,此次探访英国研发中心,再次深刻地感受到那个“在技术上偏执,在质量上偏执,在品牌上偏执”的长安汽车。
目前英国研发中心总人数约为150人,海外人才比例占比约90%。而在国内的动力研发团队在1000人左右。双方互有分工,各有侧重,英国研发中心负责从无到有,而国内研发团队负责从有到精。先后牵头打造了蓝鲸D20TGDI发动机、蓝鲸7速变速器、蓝鲸NE1.4T高压直喷发动机等蓝鲸动力品牌的全部核心产品,为长安汽车实现产品和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伴随着1.4T高压直喷发动机上市并收获了良好的用户口碑,并且承载着全新蓝鲸动力平台而来的CS75PULS等3.0时代车型,渐渐成为观察中国汽车崛起的一个切片之后,升级而来的蓝鲸NE1.5T高压直喷发动机正式亮相,代表着中国汽车前进的新动力。
凭借着比肩合资品牌的技术实力,蓝鲸NE1.5T高压直喷发动机让长安在发动机技术的探索上有了最新的承载者,继续为长安汽车,为中国汽车,在时代的裂变里探索到新的理想主义安放之地。
所有的努力,终将不会被辜负,技术为泉,“长安”,未远。
一个爱喝咖啡,脸比眼睛圆的女汉子。
Roomy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