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赵航:让自主创新成为新产业政策核心
本期对话嘉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
目前,汽车行业内对于新版产业政策的讨论成为热点。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现行的产业政策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后,不能适应现今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亟须改变。同时,对于需不需要搞产业政策,搞什么样的产业政策,研究探讨得还不够深入,思路还不够清晰。
赵航先生参与和经历了前两版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历史、现状以及问题都有深入的了解,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地。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任何保留,在产业政策和自主品牌创新发展问题上碰撞出了一些火花。
——题 记
第一版产业政策目标是解决短缺问题,基调是开放,自主创新强调得不够
李庆文:目前,我们国家施行过两版汽车产业政策,一版是 1994 年发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另一版是现行的、2004 年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按照业界权威专家的说法,1994 年的产业政策解决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问题。这一版的产业政策的制定你参与过,也比较了解,那么,对于这一版产业政策,你是怎么理解的?
赵航:第一个产业政策,不仅仅解决了汽车国产化的问题。在当时经济环境下,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重少轻,没有零部件”。“缺重”就缺少重卡;“少轻”,一是当时国内缺少轻卡,所有的运输都用中卡来承担,非常不经济;二是几乎没有轿车,不能说完全没有,当时国内只有“红旗”和“上海”这两个品牌,没有竞争力。另外,当时我国汽车产业缺少零部件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制定出第一版产业政策。
第一版产业政策的基石是改革开放,基本思想是“改革开放,市场换技术”,虽然这个思想没写在产业政策里面,但是整体思路是这样的,把市场打开,技术拿进来。实事求是地讲,“市场换技术”是不成功的,这并不是说一点儿技术都没换来,相比我国以前汽车工业水平,我们拥有了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甚至有了销售网络等,这些都是通过引进技术而学到的。
但是,我们真正要学的不止这些,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设计、开发、造车以及卖车,转化成真正的自主汽车。但是这个技术别人不可能教给你,靠开放市场不可能换来这些技术。
李庆文:市场换技术,这个议题一直争论得非常激烈,有人认为市场换技术不成功,但是也有人认为市场换技术很必要。在讨论市场换技术的时候,业内有些权威人士说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市场换技术,但是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如此。
赵航:现在说市场换技术,就要把这个技术定义准确。我们用市场换来了组装技术以及销售服务技术。但是,那些如发动机、变速器等真正的核心技术,我们却没有换到。
我们对合资企业的审批,要学习日本和韩国,要保证一定的竞争强度和一定的开放度,而不是大门全开。改革开放的方式方法不应一成不变,既然已经知道市场换不来技术,更不能随便把市场丢掉,要利用市场培育我国汽车产业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竞争力,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留出一部分市场空间。
自主品牌的发展要靠自身的水平,更要靠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有市场,自主品牌才能卖得出去,运转起来才能有发展。如果自主品牌占据市场份额越来越小,那么自主品牌运转的空间就越来越小,最后无法生存。
现行产业政策技术性改良特点明显,对自主创新未能起到引领作用
李庆文:有业内权威人士表示,现行产业政策重视自主品牌,重视自主创新,形成几个大企业。但是,也有观点认为,现行产业政策只是完成了中国成为汽车大国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国汽车强国的问题,更没有解决自主创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树立自主品牌的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赵航:第二版产业政策,就是国家意识到市场换技术不太成功,为了逼外资企业把技术拿来,第一,提出了合资品牌必须打上合资双方的标志,体现合资双方的存在,强调中方的品牌;第二,强调了五十对五十的股比不变;第三,还强调了一家外资品牌只能跟两家国内企业合资不变,限制它们的规模。
李庆文:现行的产业政策是想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希望以一些技术性的措施迫使外资公司把核心技术转让出来。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些措施都是技巧性的,在汽车产业的对外开放重要方式方法上,没有做重大的历史性调整。
赵航: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讨论过这个问题,结果认为改革开放没变,我们汽车产业不能大变。我认为,这是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不到位、不全面、不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行业,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措施,要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政策,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李庆文: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对两个规律缺少恰当有力的表述,一是产业的规律,就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按照产业规律来研究产业政策;另一个是技术规律,对于核心技术从哪里来,用什么方式得到没有表述清楚。
赵航:我们国家的市场竞争,体现在汽车上就是技术的竞争,外资品牌的技术进步总是快我们一步,这是外资品牌的优势。我们的出发点是要拿市场换技术,但如果外资品牌将技术换给我们,相当于市场也给了我们,外资不可能这么做。所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不可能成功。
新产业政策过渡性是突出特点,能否有力促进自主创新是挑战
李庆文:目前正在探讨的新产业政策,相对于前两版产业政策,新的产业政策又会做出哪些重要调整?
赵航: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汽车产业的法制化管理,提到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但是,由于我国立法比较艰难,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因此,根据现在的形势,修订产业政策是必要的,用来作为立法之前一个过渡政策。
李庆文:那么,政府管理汽车产业的依据就是这个过渡性的产业政策,是否会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存在矛盾?
赵航:新一版产业政策,要着眼于规划市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并不矛盾。政府法制经济是有序的,除了有法制,还有人监督实施和执行。将来如果有车辆法,也需要政府、汽车工业主管部门来负责该法的实行。
所以要看到,市场起决定作用,但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起调控市场的作用。比如,政府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等手段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向自主品牌倾斜的。这是政府能做的事,政府也必须做这个事。
李庆文:如果说第三版产业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市场资源的调控、优化、合理配置上,那么市场资源管理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赵航:政府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第三版产业政策是有意义的,并且也能指导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并解决现在存在的一些乱象和问题。由市场资源本身优化配置,决定自主品牌应该能拿到的份额,自主品牌就会发展得很好。
自主创新呈现“要他干”与“我要干”不同态势
李庆文:当初,我们产业界将自主品牌的未来寄望于大型骨干国有企业,但是这 30 年走过来,大型骨干国有企业做得不尽如人意,反而一些民营企业、一些后进入的企业,比它们做得好,对于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
赵航:按照现状来看,这些民营企业及后进入企业在没有合资支撑,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能够在这条路上走这么远,确实比大型骨干国有企业让人敬佩。但是,大型骨干国有企业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它们为汽车产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没有这些人才,就没有自主品牌今天的成就。
另外,我们要承认国企的历史问题,它们还背着很大的包袱,它们继承下来的优势并不多,但承接下来的问题却不少。
李庆文:这些国有骨干企业,靠合资公司挣来钱投入到自主品牌中,最终它们能够变成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吗?
赵航:这里面临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国企是政府“要他干”,而不是“我要干”。
现在民营企业和后进入企业都是自己主动要干,国有企业是政府要他干,但实际配合的机制却没有。首先,任期不合理。国家的考核机制是三年一任期,然而开发一个车型就需要三年。另外,中央企业的考核机制以利润为核心,而不是看成长性。所以说,现在的机制不利于自主创新。
李庆文:大型国企是“政府让我干我就干”,而不是发自内心要干。你对比一下“要他干”和“我要干”的企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最明显?
赵航:“要他干”的企业是不得不干,包括试验、验证、开发、可靠性考验,这些做得都不如“我要干”的企业。“我要干”的企业是真正要把产品做成精品,要赚钱;
“要他干”的企业,只要产品能投放市场,能完成任务,按期交卷就行。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订阅联系人:孙先生 15010368835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