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的欧系多功能商用车市场上涌现了多个自主品牌,然而4年过去了,江淮星锐现状如何不用笔者在此赘述。但我们在销量、产量、收益等数据之外,更加关注的是江淮星锐的得失与未来。
人员流失 发展遇窘
自2011年开始,原江淮多功能商用车公司总经理林啸虎最先离职加入吉利汽车;而在今年北京车展前夕,笔者收到原营销公司总经理葛贤文的短信,被告知他已转战大连黄海,而早前离职的原大区经理孟皓也随葛贤文一同北上;最近凤凰汽车独家获悉,原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秦续俊也已离开江淮加入南京金龙。至此,除时任市场部部长的庄严还在江淮供职外,当年入住江淮的“南汽系”各位中高层管理者,花开各地。
有“从一而终”,也有“良禽择木而栖”。悠久的儒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对同一事物,不同处理方式的理论依据。但是作为企业,江淮为何没能成为“栖之木”呢?我们可以说是人各有志,也可以说是理念不同,而事实是江淮星锐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遭遇了人员流失的窘境。
根基不稳 急功近利
早在星锐问世之前,江淮在同类车型上只有瑞风,而且该车型并不是多功能商用车,是地地道道的MPV车型。面对彼时该市场双寡头的局面,江淮确实发现了一个相对竞争烈度低,产品利润高的细分市场,而作为专业性强的商用车市场,其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着复杂性与特殊性,多功能商用车市场也不例外。
公司成立,产品问世,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星锐有着其先天不足的地方——非正向研发。星锐最先上市的产品是长轴的6系产品,大家都知道这款车和某进口品牌的产品有“雷同”的地方,其实雷同没什么,学习之后才能进步,但就是这个学习——非正向研发,导致产品布局过慢。2010年笔者赴江淮工厂参观时,就已经发现了星锐短轴产品的试验车,而星锐5系、4系产品各相隔1年才推出。造成了初期产品线不完善的局面,导致用户选择余地小,销量低。同时,6系作为长轴产品,虽然利润较高,但恰恰是该细分市场中市场份额较小的产品类型,俗话说就是不上量,结果可想而知。
产销疲软 或成鸡肋
产品仓促上马,布局未完全打开,而且就连营销架构也曾经具有不确定性。今天的现状也许在那时就买下了伏笔。笔者清楚地记得,在2010年赴合肥参观工厂时,多功能商用车的厂房内,零部件推车上的标识也显示着江淮曾考虑星锐延续乘用车的品牌谱系。而事实发展是,现在江淮星锐的市场营销工作确实并入了乘用车体系。一个专业的商用车产品,与乘用车在同一体系做市场营销和推广作用,推广思路和资源受到了限制,而这次调整之后,人员流失也随之加速。
而目前的现状就是,根据最新公布的江淮汽车九月产销数据显示,江淮多功能商用车9月销售585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71.55%。如此高的增长率,获得的销量仅为500余台,去年同期的低谷更让人唏嘘。而在星锐并入乘用车营销体系之后,产品和品牌推广资源减少,而对于一个专业市场,又需要专业的大力度的推广,星锐在江淮或成鸡肋之势。不知何时才能迎来否极泰来的时候。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