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采购自主品牌进行时

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我们要靠,也只能靠自主品牌。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建设非一 日之功,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进程。要想实现这一中国梦想,需要产业结构的 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而这正戳中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 ,背后便是人才匮乏的问题。面临汽车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向缺乏,本期轩辕坛,凤凰 汽车邀请行业专家、汽车专业学校校长共同探讨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的未来。

嘉宾观点现场交锋

国内公车发展历史

如何解决自主人才匮乏问题

全部文字实录

主持人:聚焦行业大势,把脉车市走势,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轩辕坛》。

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我们要靠,也只能靠自主品牌,要想实现这一中国梦想,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而这正戳中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即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欠缺,背后便是人才匮乏的问题。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来共同探讨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第一位,北京吉利大学校长王兴贵先生。

王兴贵:大家好。

主持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先生。

付于武: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我想问一下付理事长,咱们这个自主品牌技术人才短缺目前这个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付于武:有一个数据,2000年的时候我们中国汽车的产量200万。我们今年会突破2100万,也就是说十几年时间,我们汽车的产量是增加了十几倍。当然了我们快速发展产业的背后,我们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我们这几年人才、研发队伍、科技人员不断增加,我们统计我们整车厂十个自主品牌比较大的厂,研发的人员平均每个企业有1700人,很了不得。整个的研发人员跟十几年前相比我们增加了4.5倍。就是我们的产销量,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的市场增长了10几倍。我们的人员增长了4.5倍,也就是说我们人才的培养,我们是滞后于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

所以我们汽车产业对人才处于一个比较饥渴的状态,也就是说供不应求。

主持人:情况是这样的,我想问问王校长,因为咱们目前像吉利大学这样的学校,关于汽车专业的特别多,每年会有很多汽车专业的学生毕业,有这么多学生毕业,为什么咱们还会出现这么多的一个缺口的情况?从咱们学校这块说说。

王兴贵:前面付会长讲了,需求太旺盛。另外的话就是培养应该说是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那么,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院校是比以前多了很多了,但是总体数量来讲还是不足,另外来讲更主要的是培养完了以后能不能对接的上,那么培养对接不上的话一样人才的数量也上不来。

主持人:那就谈到了这个对接的问题。关于咱们自主品牌来说,如何能够培养高端的技术人才?付理事长这边您觉得这个话题怎么说?

付于武:我说有不同的通道和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措施。我觉得有几个是必须要注意的,因为我们缺少高端的科技人才。特别缺少领军人物,我们领军人物照说也不少,我们从海外进入千人计划,国家我们就有七十多位,但是跟我们快速发展的我们企业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只有一个,我们通过引进高端的科技人才,第二个就是加速我们人才的培养。

第二个渠道我就觉得,产学研相结合,快速的,有效的培养。现在我们产学研实际上,某种意义上是严重脱节的,所以我们高等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博士生,企业觉得不解渴,为什么?就是他们没有在求学期间把理论跟实践更好的结合。我觉得如果做好产学研结合这篇文章,使他们在读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更好的跟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我们人才成长就更快一点。

第三个通道,我觉得企业要有所为,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是缺少这样的人才,光靠从教育体系吸过来毕业生不行,不够,不解渴怎么办?企业要有一个比较有前瞻性的培训计划。今天我访问大众也访问丰田,我发现,我关注像丰田这样的百年老店,大众这样的企业他们都是把培训计划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使我们感触良多,我觉得三个通道,产学研一块上。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一定要校企结合,那吉利大学恰恰是这么一个很棒的典范。吉利大学这块,您作为吉利大学的校长是如何理解刚刚付于武老师提到的观点,也就是说校企结合,就是向社会输送更切实的人才,我们吉利大学是如何去做的?

王兴贵:吉利大学的诞生一直就是跟吉利汽车的成长发展是关联在一起的。早年就是为了解决吉利自己建厂的时候人才的不足,因为那个时候讲普通人才没有,高级技术人才挖几个,那怎么办呢?就自己培养。所以我们诞生的时候就是这么来的。从我们学校来讲,我们谈不上培养领军人物,我是认为目前汽车人才缺两头,一个是领军人物,就是企业需要的高级研发的领军人物,另外就是一线生产所需要的这样一些非常实用的一些人才。

我们学校来讲,我们的做法就是,一个我们就是坚持这样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另外的话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叫做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就业导向教育模式就是企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力,我们按照这样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才。那么这里头我们就强调要求产学研结合,订单培养。

我们和吉利的产学研结合,我们叫做产教协同,因为都是属于大吉利集团,所以我们董事长亲自挂帅,产业和企业相结合,吉利汽车把它的对各个岗位,关键岗位进行总结梳理,提出关键岗位能力的任职条件,这些条件我们拿来逐一的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那么就使他学完以后他就能达到这样一些能力,同时就是说产学研结合里头,付会长讲的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我们现在的培养为什么不解渴,就是高校是高校,理论培养,这个没问题,但是不解决实际问题。企业不解渴就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如何参与呢,它肯定是要研究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这方面呢,除了吉利以外,我们跟社会上的企业,我们叫做产学联合培养,就是按照我们制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都是请企业一起来研究的,相关企业一起来研究。同时把师资培养,学生的这种实训到企业实训实习,轮训都是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按照这样一种应用型的企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的方式这些年的做法。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个订单培养,目前吉利大学每年所谓固定的订单大概有多少,就是最主要的输送在吉利大学的。

王兴贵:我们学校加起来的话,占整个的大概30%到40%。那么,各个行业都有,不仅仅是汽车了,我们还有其他行业的,但是汽车这边,我们除了比如说高职这方面的人才以外,还给吉利我们有自己内部的,我们叫做JM1000,就是吉利认可的1000名研究生,都是大学毕业的。然后呢,主要是由吉利和我们一起来出培养方案,当然也吸收了一些国内公办的知名高校,一起来制定这样一些研究生成绩的培养,这样一种培养方式也是属于订单的。

主持人:但是目前咱们这个培养还是处在一个人才中层或者中低层的一个专业从业资格人员。那么关于中高层咱们自主品牌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我觉得而且咱们也面临一个相互挖角的问题。其实一个集团内部的人员也是在相互挖,这样的现状目前是让很多自主品牌苦不堪言,付会长您觉得这样一种现状的背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王兴贵:我不是上回说了一个对联吗?“你挖我,我挖你”,成了一种习惯。没办法,背后就是人才的供求不足,供需矛盾。

王兴贵:咱们应该上国外去挖去。

付于武:国外。

王兴贵:韩国什么的。

付于武:其实从大的方向来看,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是有点不正常的,兄弟之间互相就开始挖,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啊,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加速培养产学研一起上。其实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

王兴贵:市场配置资源。

付于武:我觉得这个解决汽车人才的问题也需要。因为我昨天刚从上海交大回来,我发现那里聚合了一批有志向,有抱负,有专业水平的科技人才,一批博士、博士后。这里还是有体制性的障碍的,就是说没有多少篇论文,你有多少著作,能够获取大学这种教授的职称。实际上我觉得产学研相结合我们应该创新这个模式,打开这个篱笆墙。

其实高端的人才,我们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不在乎你有多少篇论文,我觉得就这么一堵墙可能把很多高端的人才拒之门外,这就属于我们资源浪费。

还有一个就是说,刚才校长谈了一个对接问题,我们很多的人需要这样的专业方向。但是呢,他可能在研究院,可能在大学他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向,所以不是说这个人,我们这个专业没有这样的人,而是这个通道没有打开。所以我为什么一再提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企业一定要往上走,找到我们的创新的源头,高校、中介性的科技机构,包括研究院。那么研究院和大学要往下走,下沉,所以我觉得有效的资源就能够整合。所以到底特律,密西根大学我就发现很多教授就是三大高级的工程师。翻过来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配置这盘棋,这篇文章是很难做的,它也是我们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我觉得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要说培养的慢,我们已经不少了。

刚才我一开始讲,我们整车企业有1700个研发人员了,十年之前我们是很少,很可怜的一个数。那你说再往上走怎么办?像长城研究院5000人,建第二研究院还是5000人,一万人的队伍。那一万人的队伍,真正能有水平满足的我觉得不会很多,所以我觉得盘活这盘棋,打好产学研的通道,王校长讲的对接很重要,资源的重新的优化配置。

主持人:您谈到资源优化配置,我觉得国家应该在里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您觉得具体来讲国家应该如何盘活这盘棋?

付于武:我对世界的汽车产业也有所了解,中国呢,自主品牌我也有所了解,去年我几乎走了一圈,深入做了一个调查。我觉得还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政府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谁来负责汽车方面的管理。我觉得我们现在叫九龙戏水,多个部门来管。

所以呢,汽车人才的规划怎么去做,就很难做。因为我本人来兼中国汽车研究会的会长,它是属于人社部的组织,人社部的一个副部长就跟我说,老付你能不能做一个十二五的规划?我说做这个十二五的规划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底数不清。上回我不是讲,我们做了这么一个大问卷,两年的时间,这个东西按说,有的应该是政府,通过政府来组织协调更好。所以我觉得政府在这方面需要推动,需要联动,就是九个部门,十个部门来管,我觉得政府要做好一个规划。

因为你教育部也好,你培养人才实际上也有计划,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你跟底下脱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政府的责任。产业的责任,企业的责任我觉得要立足于我们现在市场需求,除了自身加速培养以外,要建立这么一个科技的、动态的、联动的合作的机制。我们做过调查,调查的结果就是说,企业缺什么,你企业可能缺战略,缺资金,但是调查的结果实际上是除了人才之外,他们认为是缺少产学研的。

那如果我们不做好产学研,你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要做好产学研的结合,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还有一个行业形态,就是我们不太正常,跟国外相比,就是一个再大的企业它需要高校的支持,研究机构的支持,这个研究机构不光是规模很大的,它应该有中小企业科研性的企业来支撑这个科技的体系。所以我们呢,现在是科技的公共服务平台太少,几乎没有。所以什么事都要企业自己干,你包,包给谁,不是上面人来包,这就是我们的行业形态,是不太正常的。所以企业要做出努力,政府要有规划,同时我觉得有行业的浮躁问题,当然社会浮躁我们汽车也浮躁,我觉得这个也要从价值观上要很好加以引导。

我曾经说过,二十岁干,三十岁看,四十岁要上二线,能不能耐住寂寞,能够踏踏实实在一线做科研?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也不能说流动的结果,它流动的结果不光是一个钱的问题,还有一个位置的问题。所以呢,设计这个科研体制也是很重要的,要尊重科学技术,使他在这个岗位上,他能够踏踏实实的搞科研。

那么从我们各级领导也不一定把最优秀的分子都给到管理的位置上,其实我就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很多的优秀的科技人员,我今天去,非常热情,有激情的搞科研。下回再去当部长了,下回再去当总监了,所以这样一个现象,我们设计一个什么机构,使他得到社会的,企业的尊重,也很重要。

王兴贵:我觉得靠政府来统筹人才培养,是很难做的。咱们做得也不好,不仅仅是汽车人才培养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好,所以企业来讲也只能靠自己,从吉利汽车来讲就是我前面说的,我们学校工程师的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吉利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吉利有一个汽车工程学院,这个工程学院就是专门培养吉利内部的高管,从硕士到博士,包括吉利现在的总裁安中会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付于武:我插一句,我是这个名誉院长。

王兴贵:这个学院来讲就整合了很多的资源,除了吉利汽车内部,很多是汽车届的教授,博士后,海外回来的人才作为一部分,还有就是我们外面的这些个,像付会长这样的,还有院士,知名的国际国内导师也好,然后很多高校都参与了,有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都参与了。

像现在在读的高管就有300多人,已经毕业了有一两百人,他们有一半以上的人还都获得了除了学习以外,研究以外,还获得了著名高校的文凭,有的是硕士,有的是博士。所以这方面呢,就是说吉利在从高中低各方面层次培养上面,靠自己来做,只能是这样了。所以也确实培养出一些人才来。

主持人:我觉得就是,其实咱们自主品牌培养,我觉得应该多向其他的企业,甚至美国,包括欧美这样的一些国家,日本去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我还是想问一下付于武先生,咱们关于自主品牌如何在,尤其是日企,包括欧美,咱们如何去学习他们的一些好处?

付于武:其实我们自主品牌成长时间不过是十二三年,但是我们自主品牌无论是在产品技术、制造技术、实验验证技术各个方面做的并不差,我们占据了将近1/3的市场份额,所以我一直强调对自主品牌有信心,我们十三年,我们走的路,我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创造的产品不比韩国差。我曾经说过,1988年,中韩没有建交我们到韩国去,看到韩国当时干汽车,他们干了将近20年了。跟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13年的时间,所以要对自主品牌有相信。

第二,我们确实承认我们在技术上有差距,加速培养,加速人员成长,我觉得对企业来讲是很大的挑战。我讲了丰田,大众他们内部的培训计划,当然我最近看,包括吉利,包括广汽,最近我看广汽2014年的工作计划,也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规划,一定要把人才的培养要设计进去,这是必须的。包括领军的,骨干的,核心的,高级的,也包括一般的,也包括蓝领工人的培训,我们不是缺一个层面,我们都缺。

第二我觉得还有一个氛围,一个环境,对于加速人才培养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氛围和环境,创新,技术要创造,他肯定会有失误,所以我说我们调查,科研重视上,第一他重视薪酬,现在不是过去,我们讲什么什么精神,雷锋精神都可以,我们科技人员得到尊重,体现他的价值。第一他需要薪酬激励,第二学习,再学习。第二个愿景就是学习,一定要给他学习的机会,技术、学术是经过交流、学习来提高的。所以你不给他创造这样的环境,光让他干活,这是不行的,人才的培养很好。2013年今天是30号,我们世界汽车工程师2014年年会,中国工程师学者的投稿量全球第一,到目前为止,当然还是动态的。

而且你像比如华晨,一个企业有23篇被录取,而且11人要当面宣读,所以华晨的领导就跟我谈,我说一定要去啊,国际会。不能在中国工程师里开天窗,录取了你的论文当面要去宣读,我们已经三两万的差旅费你不让他去,他说不会的。所以呢,如果我们给他这样一种成长环境非常好,能够激励他不断的为你企业,为这个行业,为这个汽车去奋斗。还有一点,我再讲一个例子,今年我坐红旗来的。红旗表面看的是物质层面形象,H7高端的品牌,它的一汽的副总经理吴少明跟我讲,他说付总你知道背后,就是说一个红旗的背后留住了多少高科技的人才?如果没有这个红旗品牌,没有这个平台,没有这个红旗情结我们有一批高水平的人就走了。因为红旗他留下来了,所以给他施展的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我觉得也很重要。

主持人:所以说就是红旗对于咱们汽车工业是一个特例,每一个人都对于这个品牌寄予厚望。对于广泛的自主品牌来说还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适应市场。尤其自主品牌很多高管目前还是海归,但是我觉得咱们对于海归的使用上,有一点点,可能这个海归在海外只负责一个专项领域,但是回来之后,由于可能就缺那么一个职位,就把他按到那,他原来可能只负责动力总成,现在让他整个统筹技术,薪金上要求比较高,就是对海归的使用上咱们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您是如何理解这块,咱们未来如何正确的使用海归。

付于武:首先对海归我们得敞开胸怀,他们怀着一个报国之心回到中国,我觉得应该欢迎他,呵护他,这是非常重要的。真的,有一些人他职位很高,回到我们国家,这是从总体上要显示出我们非常要爱护他。另外确实是,人要各尽其才,适得其所,发挥他们的特殊的专业长处。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过了那个期了,因为我们人才、产业爆发式成长,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这么的需要,所以大批的海归,我们现在开始趋于理智,很好的处理了,或者说大多数企业比较好的处理了海归和我们土鳖之间的这种关系。

实际上我觉得现在已经分配的比较好了,有的人专业知识很好,你不一定让他当什么行政领导。你比如说长安汽车的庞建是搞振动与噪声的,NVH的。在福特干的就非常优秀的,到长安以后当噪声与振动研究院的总工程师。很专业,所以长安的NVH技术这个团队应该讲是国内现在最好的。可能包括一汽,东风,还不如他们。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呢,我觉得还要宽容他,我知道一个柴油机厂,也用了一个海归总工程师,这个人也很有本事,应该讲相当的棒,从美国SEV搞发动机回来,但是呢我们有时候看不上他那套言行举止,后来他离开了。现在呢,是康明斯亚太地区的副总裁,总工程师,你不能说他技术没水平,应该说是有水平,能当康明斯的亚太地区的副总裁,总工程师,在统筹技术业务应该讲是很有水平。就是宽容他某些缺点。

主持人:在文化上要包容。

付于武:对,说得很好,文化要包容。所以这是我们创新的重要的一支力量。

主持人:所以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人才这条路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训过程。北京吉利大学这块,咱们从高端人才上来讲,咱们目前中端、低端这些人员发展是很有一个规矩在里面,对于高端人才的未来咱们一个拓展,未来有没有考虑跟企业合作?包括一些类似于订单式的培养,咱们有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划?

王兴贵:因为从我们学校来讲,目前还是一个高职院校,很快我们今年,就是2014年就升本科院校,所以还谈不上特别高级的人才培养。特别高级的人才培养我们目前只是说配合吉利,帮助吉利来培养一些人才,对于社会上来讲,我们能够培养到本科城市人才已经是不错了。我们校内除了还有一些自设的试研制的这样一些专业,包括研究生培养,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主要是整个吉利,推动了他自己的这种人才培养,因为现在人才前面一开始讲,总体是非常缺的。所以海外来的这一部分也是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前面能不能用好,还是一个管理理念,和人才使用的理念问题。咱们这些企业很难做到,估计国内这些企业管理理念(不成熟)。

主持人:因为我感觉吉利大学的话,有没有考虑跟一些企业,因为咱们很多企业的一些员工他们也需要一个再培训的过程,咱们吉利有没有考虑开设一些培训课程,包括让一些吉利大学的员工,甚至其他学校的员工,不一定是高层员工,中低层员工也是有一个配合资源的优化,因为咱们吉利大学有师资,有那些资源。

王兴贵:有实训设施?

主持人:对。

王兴贵:我们这方面做了很多,那么,当然吉利、沃尔沃,不要说一年都是几千人的培养,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经销商、供应商,主要是经销商,这方面人才像汽车服务技术,营销啊,这些方面很多很多,维修方面、检测方面这是很多的。其他的领域我们就是和各个行业也做了很多,像旅游酒店,物流都很多。因为我们也被打上了吉利的烙印,所以其他汽车企业深度人才培养与合作,这还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其实我们说我们就是高校,我们谈不上吉利。

付于武:他们董事长还是很有想法的,李书福同志跟我们探讨过,说你们湘潭搞了一个汽车学院。

王兴贵:汽车工程师学院。

付于武:他因为什么呢?我们汽车发展很快,但不是所有产业都这样,有的呢可能是学别的专业,其实触类旁通,你比如说学机械,或者是学仪器仪表,但是说如果你进行汽车的一些培训的话,他很快就转行。所以这个呢,真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一个想法,所以当时李书福董事长跟我谈能不能一块加速,这就是要尽社会责任,尽行业责任,李书福董事长还是有这样的想法的。

王兴贵: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大部分进到社会其他企业去了。

主持人:据我了解,怎么说呢,咱们目前所谓汽车技术人才专业评价的体系目前还没有很完善的感觉。很多咱们本土的人才去学习,需要这么一个证,需要这么一个职称来去评判他到底上没上那个平台,可能目前咱们是有一定的欠缺,无法很好的划分这样一个区域,目前这块您给简单介绍一下。

付于武:这块正好是我们这次机构体制改革,政府要下放权利,这块肯定要下放了,人社部。已经开始了。

王兴贵:早就不该管的事了,管那么严。

付于武:你比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中国科协,当时是人社部打过招呼的,十个有这样能力进行工程师资格评价的一个学会,从科协去谈嘛。所以我们设计的评价体系,是跟国际上是按照华盛顿工程师会互认设计的这么一个体系,跟人社部、政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是有很多可以量化的指标。

王兴贵:评价内容不同。

付于武:评价内容完全不同,标准不同。但是就因为他们是官,我们是民。所以那天李源潮同志,派中央办公厅的到我们汽车学会来调研,后来发了一个简报,我说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员的评价,我们会比政府做得更好,我说你相信,我就讲了我们做的案例,因为什么呢?我们更珍惜我们的荣誉,怎么可能不够这样的资质我们就评上,追求数量?最近在中国科协就组织第三方,国际的第三方对我们的评价进行检验,评估的结果非常好,他说我们按照非常细的领域,按照跟国际接轨的这些评价的体系互认,评价的比他们好,所以政府放权吧。这一定是对企业有帮助的,因为工程师还是一种价值的认可,谁好,谁好我们最清楚。

王兴贵:这块就是职称评定,政府早就不该管这个事,只能说咱们这个体制变得太慢了,因为现在这些体制,比如说职称评定都是谁有资格评,给自己评,那么大量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现在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了,外资民营的都没法评。没法评怎么办呢?因为政府评,但是说得难听话,就是年头加论文嘛,耗年头就是这个概念,说实在话他没有太多的评价内容在里头,其实是应当授予这些行业组织,或者说是有资格的机构,比如说你是搞汽车研究院的,或者怎么样,政府制定一些标准他们来操作,那就是什么人才都可以上这来。比如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我们学校的也好,企业的也好,我要想评汽车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者说什么教授级工程师,我就现在写申请,把我的这些成就这些东西,统统的,他有一套的评价体系,他说合格就合格了,这点事情还要卡那么严,这肯定太不适应市场了。

付于武:上次我不是讲赵芳宽书记和一汽总工程师吴少明的例子,他们就没办法,在那个体制下,只能牺牲我。你说赵芳宽书记说,老付你了解我,你也是一汽的,你看我从干卡车,干红旗轿车,领导这么多年,就是一个高级职称,因为不好意思给自己,国有企业的书记只能牺牲我一个人,这个东西你跟国外谈判的时候,某某教师,某某博士,这个也不行。后来我们给评了,这是一个价值认可,这个要坚定不移。

主持人:而且还是需要把咱们学会的体系和这个标准要公布出去,让受众了解到咱们这个标准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说感觉现在这种评价体系特别多的话,让别人感觉我们到底是看哪个,有这种感觉,可能还是需要有一个慢慢整合的过程。当然这个东西也是需要国家放权之后咱们就去实施,从而让一些所谓中层的人员慢慢向中高层,高层向更高的地方一个证的认可。

王兴贵:其实就是行业认可,所有汽车企业都在工程学会下面,那么它是最权威的行业组织,它也带有一定的学术性,他们所评的这些怎么能够不可以呢,应该说完全达标、符合这个。而且呢,企业之间会认的,说你是哪的,说是工程学会编的,高工,那我这边直接就来了。

主持人:自主品牌也解决了所谓中高科技人才的一个需求问题,要不到时候去哪找,到海外挖的话,感觉证也不太对,你说挖过来吧,也使不上,这种感觉,当然咱们这个过程是在逐步变好的一个过程,反正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人才培养制度可能还是很漫长的。两位您觉得从自主品牌培养这条路,这句话,咱们应该怎么去憧憬一下?

王兴贵:我想我们现在这些自主品牌的汽车,总体来讲都发展得非常好,这个比几年前整体来讲,各个企业水平提高很快,那么毫无疑问我是认为各个企业,反正只能靠自己来配置资源,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自己调动自己的资源,因为大家都可能充分认识到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相信,未来自主品牌的人才培养,应该能做得很好,而且与我们自己汽车技术的发展会相适应,而且相信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会越来越好。因为跟我们其他的行业,什么家电、通讯行业的发展我认为是一样的,只要给一些时间,再过十年、八年,我相信未来汽车行业出来的都是市场上翘拇指的,现在就是有一些瑕疵,已经不错了,跟几年前相比,十年前相比根本就是天和地的差别。我觉得充满期待,应该是没问题的。

付于武:王院长说是充满期待,我还是乐观,人才、科学、技术、知识都需要积累,我们这几年积累,我觉得是宝贵的财富,我也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强国梦,我们成为世界汽车的产业强国,我也相信这一二十年伴随着我们强国梦的实现,我们人才的成长,人才的培养会跟我们产业同行,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主持人:咱们的产销量和咱们人才数量的增长要达到一个同等,相对同等的水平。

王兴贵:相对同等。否则就发展不了,产业就发展不了。

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参加我们的节目。

王兴贵:谢谢。

付于武:谢谢。

现场图片

上一张
下一张

凤凰汽车邀请行业专家、汽车专业学校校长共同探讨自主品牌人才培养的未来

5
01

往期节目

节目信息

本期专题制作:苏瑞琦

栏目组联系方式

《轩辕坛》栏目组    负责人:苏瑞琦   监制:王巍
邮件:surq@ifeng.com
电话:010-60676135 传真:010-60676002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启阳路4号中轻大厦15层

网友评论
分享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