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汽车讯 2012年9月7日,2012(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全球汽车论坛的主题为“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在两天的会期中,共设置了多场全体会议、专题讨论、主题讨论、圆桌会议、头脑风暴等流程,以多种交流形式,创造多元化的产业互动和交流平台。以下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华荣的演讲实录。
朱华荣:因为谈到这个主题呢,是短期跟中长期发展展望。我想就整个大环境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情况来说,我第一个判断企业将会更加的理性。从原来的,简单的追求规模,会向追求质量,追求品牌,包括经营的品牌方向发展。会从盲目的扩张向精益管理,管理效益方面发展。
限购限行阻碍不了人民购车需求
第二,大家比较关心未来市场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增长情况,我一直是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未来的市场平均保持6%—8%的发展是没有问题。我们要看到这里有两点,一个是国家经济状况,另一个就是刚性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不管社会的发展过程里面有什么样的阻碍需求的举动,什么限购,限行啊,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样的措施阻挡了人民的需求,这些措施最后都会被干掉,所以这只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增长,当然我认为出现30%—40%的增长是没有可能性,但是我认为好的年份出现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仍然有希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年来汽车发展的一个波动的曲线,我还是比较乐观,说不定在未来的两年可能就会有这样的现象。
第三:我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会更加的细分,更加的个性,由原来传来的老百姓普遍喜好的三厢车,逐步会向我们跨界内两厢或者其他的品种发展,而且会从大家喜好的传统颜色,色彩和细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我的第三个,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我觉得未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阻挡的,它是减轻我们驾驶的疲劳,使驾驶更有乐趣,一系列智能化的应用会成为趋势。
第四:新能源节能汽车这方面领域会很快更新换代,这是由于我们国家一系列政策跟全球对中国一系列的压力,包括碳排放的问题等等,这些压力会传到中国的汽车产业,所以我认为它的节能环保的技术应用跟新技术的应用会非常快,混合动力会在中国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尽管对于混合动力的争论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可喜的看到最近行业,国家政策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就是再次从政策上提出了支持混合动力。
新能源领域,我说的新能源会是很大的趋势,但是我个人判断并不乐观,不管国家支持力度多大始终会在有限的使用范围里面和作为有限的交通工具,因为目前的有关技术表明,新能源的局限性,尤其是它高居的成本一定要有人愿意买单,而且这个买单不是靠政府能够长期大量支持下去的,因为国内外政府都在说要支持新能源,我个人认为不外乎政治家们的一些说词而已。真正你要把纳税人的钱全拿来支持汽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有很多问题,这是我对新能源的判断。
第五:未来汽车业的发展面临环境挑战更加巨大,它要平衡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在中国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和汽车业里面,它面临的矛盾会远远大于西方欧美等等这些国家。因为我们是把历史的长河压缩了,别人在10年,50年里面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5年和10年全部解决,这不仅给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汽车行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要求大家更聪明,更有办法,但事实上这种挑战会带回到企业,会传递到企业,所以压力会非常巨大,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认为稍有不慎企业可能面临生存的危机,它不是耸人听闻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面对,应对新的油耗这件事情上,企业实际上有大量的透支,全新的动力,然后研发,生产制造,当你的产能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你会发现立刻要往下行,因为新的法规又来了,实际上,我们原来一般说一个传统平台可以用到十年左右,现在在中国的情况不行,你研发一个平台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因为法规的限制你会被要求换代,其他就是环保,安全,交通等等方面都会带来更多的挑战。
第六:汽车业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会出现很多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政府要求,而是企业间的自动的,自愿的整合包括合作,我想当大家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的时候,不管国营也好,民营也好,合资也好,我想企业间的整合,大家都会低下高昂的头来共同谋求发展,这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我们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企业良好的经营下去。
第七:中国现在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业国,但是它仅仅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一小部分,仅仅占到30%左右,尽管这个市场还会发展,还会增大,但是我的判断中国的自主品牌必须要走向国际市场,否则你没有生存下去的空间。
我最近做了一个分析,我在很多次会上都说过这个观点,我们从去年数据简单看,中国自主品牌一个车型大概3.3万辆,现在在中国投产的合资品牌,一个大概是6.6万辆,大家说刚好是两倍的关系也不是很差,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别忘了合资品牌的6.6万辆,除了在中国这个市场以外,他在国外,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会乘5,乘6,甚至乘10,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3.3万辆的时候,一些国际品牌他们使用的平台是30万辆,40万辆,10倍以上的差距,我们知道这个数据远远大得多,而且这里面还有企业间共享的平台。所以我想3万辆跟几十万辆分摊的成本,所以未来中国的自主品牌想以低价或者低成本的模式发展会被颠覆,它不复存在,随着你的规模扩大,你的管理提升,再加上付出,再加上国际上的品牌本土化的采购,它的优势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研究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在那个市场里面我们要有一席之地来分摊你在整个研发,管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