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刘珊珊 北京报道欧债危机的噩梦始于2009年10月,至今仍未结束。它还在持续地为欧洲汽车厂商带来重创。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9月18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期间,欧盟新车市场总销量为826万辆,同比减少了7.1%。与去年同期相比,希腊和葡萄牙本年度汽车销量下滑幅度甚至超过了40%。
“欧债所覆盖的国家范围广,每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国家政策不一样,因此欧元区的政策协调更为复杂。想让整个欧元区的经济进一步扭转,要比任何单一的国家都困难。”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微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债危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阴云难散
欧洲市场低迷的阴云一时难以散去,众多欧洲汽车厂商已经无法对这场危机坐视不管了。
大众汽车最近将2012年全球销量目标的970万辆下调了30万辆,变为现在的940万辆。另据外媒报道,9月25日大众汽车召开员工大会时,CEO马丁·文德恩承认业务环境日益恶劣,此举导致当天格林尼治时间11点54分,大众汽车优先股价格下跌3.2%,为149.50欧元。大众汽车在欧洲汽车厂商中向来表现出色,“现在就连大众汽车都在缩减产能目标,其他汽车企业的情况可想而知。”张志勇这样感慨。
不断深化的欧债危机让菲亚特也难以转身。时间定格在今年6月15日,彼时,菲亚特CEO马尔乔内在召开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大会上就曾表示:“我们去年为2012年制定的欧洲投资规划,其资本输出削减程度将达到5亿欧元。”也就是说,菲亚特计划将投资额度从75亿欧元下调为70亿欧元。日前,马尔乔内再次预计欧洲汽车市场还将进一步恶化,并预测今年欧洲市场的汽车销量不超过1250万辆,这将成为最近20年里第二低的销量成绩。与此同时,菲亚特为了减少营运亏损,拟在欧洲削减两成管理人员。欧洲市场的好坏对菲亚特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张志勇看来:“菲亚特虽然是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但是其欧洲市场的比重或者说意大利的比重占有非常大的份额,深受欧洲市场表现的影响。”
戴姆勒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也证明了欧债危机对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据外媒报道,戴姆勒准备对其最大的汽车工厂辛德芬根工厂进行减产,该工厂的所有生产线都将受到影响,工厂的工人代表与管理人员目前正在就轮班计划进行协商。与此同时,戴姆勒下调了奔驰业务的全年利润目标,主要原因在于该公司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不佳。
欧洲市场的疲软让欧宝同样身陷泥淖。过去的3年里,欧宝已经裁员8000人。如今又有消息称,业绩发展不佳的欧宝将通过员工自愿离职的方式裁减约1000名行政管理人员,裁员占比达30%。“我觉得欧宝会成为下一个萨博或沃尔沃。”张志勇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法国的两大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PSA)和雷诺同样没能幸免于难。今年前8个月,法国新车累计注册量为129万辆,同比下降13.4%。PSA和雷诺新车销量继续走低,并先后宣布裁员和关停工厂。
锁定中国市场
“欧债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必须一分为二地分析。”张志勇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时称。
事实上,确实有不少深处欧债危机漩涡中心的欧洲汽车厂商将未来发展的目光锁定在包括中国在内处于上升通道的新兴市场。
今年6月28日,广汽菲亚特工厂在长沙竣工,菲亚特在华第一款国产车型“菲翔”下线。日前,菲亚特高层向记者表示,菲亚特考虑在华建立第二工厂,以推动在中国市场销量的快速增长。此外,有消息称菲亚特还将壮大经销商网络。
8月30日,大众汽车签订在中国天津投资的协议,将在天津建厂生产汽车部件,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经济合作计划的重要部分。默克尔今年年内已经两度访华,除经济关系之外,消除欧债危机是她访华的最重要议题。而此举正意味着大众汽车继续押注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
9月25日,北京奔驰二期工程项目在北京市南部新区举行了奠基仪式。北京奔驰内部人士称,“奔驰对中国市场是非常重视的”。根据北汽和戴姆勒去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到2015年,奔驰在华年销量将达35万-42万辆,这其中国产车的销售比例将达到70%。
作为法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在2012到2015年间,雷诺将在中国开设120家经销店。雷诺计划明年将欧洲以外市场销量占比提升至50%,目前这一比例为48%。而中国将是雷诺重点发展的对象。
毫无疑问,欧洲汽车厂商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市场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现在正是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品牌价值的好时机。张志勇分析称:“通过收购、兼并或通过参股结盟的方式,参与到欧洲企业的发展中去,可以获得自己独立发展无法获得的技术、管理、销售经验,甚至帮助我们的产品进入到欧洲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欧债危机带给中国借势发展的难得机遇,这无疑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不利影响也确实存在,一方面,欧洲市场的萎缩会使整个欧洲汽车厂商的收入和利润下降,这会对他们在其他国家的合资公司产生影响。以菲亚特为例,“菲亚特裁掉欧洲的管理人员并转移到中国来,实际是一种危机的转嫁,会对中国的合资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在收入利润比较低的情况下,负担如此庞大高额的外籍管理人员的费用压力会很大。”张志勇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时称。
而另一方面,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加码将导致优胜劣汰的加剧,自主品牌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自主品牌车企必须抓紧时间提升竞争力,以战略的眼光应对欧债危机带来的“机遇”,如何借势发展确实是他们必须面临也必须解决的难题。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