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拒绝汽车行业暴利 先对“加价车”说不

2013年08月23日 08:4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邵玉梅 0人参与 0条评论

汽车行业是否存在暴利一直备受争议。近日一则关于进口车国内外差价近100万元的消息曝出后,“汽车暴利”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作为全球生产、销售的第一大国,中国的消费者却一直遭遇着不公平待遇——“价格堪称全球最贵”。虽然进口车一直被诟病价格偏高,但在剔除各种税费后,国内外的价格差异仍如此之大,着实令人惊讶不已。造成进口车价格“高高在上”的原因有多方面,不够充分的市场竞争,过度的区域保护以及各自为政的定价体系等等。目前不仅进口车价格与海外市场存在较大价格差,合资企业生产的车型也往往高于海外市场同品牌车型。

自2008年中国实施《新反垄断法》以来,对汽车行业是否存在垄断就一直争论不休,设定销售限价、划分销售区域以及封闭零配件流通渠道等,都曾招来讨伐之声。时隔五年后,再次聚焦汽车行业的垄断问题,相比以往,这一次的社会影响力、公众关注都是前所未有的。按照官方说法,反垄断调查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例行工作之一,旨在维护和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可能的受益是,能够实现明明白白的消费,知道车价到底高在哪里;打破汽车区域壁垒,在竞争更充分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获得更合理的市场价格。

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以及依照排量征收的消费税,使得进口车到岸后完税价格翻倍成为普遍现象。但目前大多数进口车售价是国外车型的2~3倍,由此可见,企业获得的利润空间仍然很大。进口车销售价格高,除了定价策略本身包含着巨大利润空间外,紧缺的资源状况也易滋生“加价售车”的现象。相比不少国产车型,进口车的利润空间的确称得上暴利。例如,本市某汽车集团在本市拥有两家相同进口品牌的经销店,对区域价格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该品牌经销店的利润一直名列集团之首,足以媲美五六家合资品牌经销店的利润之和。经销商的利润来源,除了车厂的6%~7%的返点外,经销商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赢得收益:在原厂车型上进行“二次包装”,增配后的车型明码实价地标高售价;利用渠道的垄断优势,自行制定高于厂家指导价的区域售价,拉高利润空间;故意哄抬资源的紧张程度,引导消费者主动加价提车;利用报关的相应技巧,吃下关税中的汇率差等。

汽车暴利除了厂家的定价策略上隐藏着巨大利润外,消费者也在无形中成为了重要帮凶。中国消费者面对被市场标签为“好”的产品,往往抑制不住“抢购”的消费心理。为了称心如意,不惜加价买车、排队等车。尽管中国市场目前车型的丰富程度足以傲视全球,但“买涨不买跌”的畸形消费心理,直接导致了部分车型“越捧越火”的奇特现象——一边可持续加价售车的热销状况,一边又能保持月销过万辆的佳绩。

反垄断之风势必会越刮越猛,可能会令部分车型带来价格走低的利好消息,但要肃清车市的“歪风邪气”,彻底净化购车环境,仅仅依靠《反垄断法》还远远不够。购车消费者也需要自我反省,提倡务实、节俭的购车新风气。

凤凰汽车询价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 三厢车
  • 两厢车
  • 豪华车
  • SUV/越野
  • MPV
  • 旅行车
  • 高性能/跑车
  • 敞篷车
  • 其他热门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