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5·26交通事故车辆质量鉴定报告发布(2)

2012年08月11日 16:05 来源: 经济观察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字号:T | T

6月26日至7月6日,专家组第二次来到深圳,对电池、系统这块做第二次的调研,还做了些补充实验。

在之前的取样和力学分析中,调查组已经对E6单体电池进行挤压、针刺等实验,发现在事故的两次撞击中,都顶到了位于车中间底部的电池包。

第一次碰撞,E6的左后副车架被撞断了,有一个结构件顶到了车身,使车身出现很大变形,并直接挤到了电池包的位置。切近车内的树干也直接撞到电池包,“如果没有这个电池包,树还可能还往里头切。”

调查组已经对车身内部的内饰件、门板、仪表台、座椅面料、座椅内部填充物进行取样,做阻燃特性的试验。“看取得的物证是怎么烧起来的,烧的温度大致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数据,来判断着火的起因。”

比亚迪和公众最关心的是,车辆是怎么着火的,电池在着火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发生了爆炸。

专家组发现,有24节单体电池(占所有电池的25%)出现燃烧现象,有大块的电池的壳体受到了损伤,里面的电极暴露出来。但单体电池内部材料“像书一样,一叠一叠地放着电池管,如果炸的话肯定是朝外翻出来。总体判断下来,没有发现电池爆炸的痕迹。”吴志新说。

专家组对电池电解液的释放量、可燃性、燃烧的温度进行的实验显示,电解液的燃烧最高温度为800摄氏多度,不足以烧透钢板。

7月11日,专家组在深圳召开第四次全体大会,在主要结论上达成共识以后,开始启动写鉴定报告。

此时,专家组得到的结论是,电池没爆炸,着火起因是E6受到两次严重碰撞,车身后部及电池托盘严重变形、动力电池组和高压配电箱受到严重挤压,导致部分动力电池破损短路、高压配电箱内的高压线路与车体之间形成短路,产生电弧,引燃内饰材料及部分动力电池等可燃物质。E6的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上的安装布局、绝缘防护及高压系统等方面设计合理,“整车安全未见设计缺陷”。

“在写报告过程中,大家不断地沟通、小范围地研讨,也咨询了一些外部的专家,对大家认为有必要扩大一点范围来再求证,向别的专家做的一些咨询。”吴志新说,至7月23日,鉴定报告基本完成。

对于外界质疑是否会为了保护电动车产业而有所偏袒、让比亚迪“轻松过关”的看法,王秉刚表示,专家组的成员并不只来自于汽车领域,还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在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的专家都签有保密协议,不能向比亚迪或外界透露调查进展以及可能得出的结论。

舆论漩涡

在4月份北京车展期间高调表示比亚迪要打品质攻坚战,继续向“2015中国第一、2025全球第一”目标发起冲击的王传福没有想到,一辆E6电动车在3.5秒内的两次撞击,会把急于脱困的比亚迪撞向更深的舆论漩涡。

◆下转34版

◆上接33版

5月26日凌晨5点多,在5·26事故发生两个小时后,王传福接到了公司品质部负责人的紧急电话。但在无法得到更多消息前,王传福当天还是飞往美国夏威夷出差。

接下来的两天,身在国外的王传福频频打电话回国了解情况。但是由于事故车辆已被交管部门从事故现场移走并封存,比亚迪的人员无法看到事故第一现场以及受撞车辆,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

“刚开始只知道出事故了,但因为无法看到事故车辆,不清楚车辆受损情况。外界已经有声音质疑我们的电动车安全性,公司上下确实挺担心。”比亚迪内部员工表示。

5月28日晚上,比亚迪紧急召开内部会议,由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廉玉波主持,所有部门负责人参加。这次会议一直开到当天夜里11点多,一方面由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以“稳定军心”,另一方面,决定由技术部门进行还原试验。

5月29日,在深圳市警方28日发布情况的基础上,比亚迪发布公开声明称,比亚迪E6纯电动车经过国家正规安全监测,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事故中比亚迪E6遭受多次撞击、旋转,属于极端情况,即使是传统汽车也有可能起火。

但事态的发展并不像比亚迪所期望的那样,反应最快的是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在E6起火事故发生后五天内,比亚迪股价接连下跌,市值一度蒸发近60亿元人民币。接下来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很多报道直指比亚迪电动车的安全性。

上述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面对质疑,他们只能用“一切等待事故调查结果”来回应。但在第一批专家组成员到达深圳,比亚迪向专家组介绍情况、提供资料时看到事故车辆后,心理就有底儿了。“电池确实没有爆炸,只是小部分燃烧,大部分并未受损。”得知这一消息后,王传福也松了一口气。

但E6起火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不利传闻四起。7月初,有媒体爆料称由于比亚迪电池安全不过关,合作伙伴戴姆勒决定放弃比亚迪,另选电池供应商。但随即当事双方共同发表声明澄清此事。

随后又传出股神巴菲特将抛售比亚迪股票的消息,比亚迪方面不得不再次紧急辟谣。这些都反映出外界对于比亚迪的强烈质疑。

5·26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比亚迪认为洗清了之前外界强加的“不白之冤”,他们甚至希望能够“坏事变好事”。“经过这次事故,这些专家有机会深入了解我们电动车的安全性和电池性能,反而提升了他们对于我们技术的信心。”吴经胜说。

吴志新表示,比亚迪向他们提供了E6整车的数学模型,这使得事故的模拟更加真实可信,而数学模型往往是一家车企的最高机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也在7月份的一次活动上公开力挺比亚迪:“从事故车辆看,只有1/4的电池受损,剩下大部分还都能实现80%的充放电量。这证明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还是不错的。”

吴经胜介绍,在等待调查结果的两个多月,比亚迪虽然也很焦急,但根据事故鉴定方的要求,比亚迪除了提供专家调查所需要的数据、材料之外,不能参与任何调查,更不可能干涉、左右专家组的调查结果。

何以脱困

对于眼下的比亚迪而言,仅靠一份专家鉴定报告、认定其电动车技术没问题并不能实现脱困。

德邦证券分析师表示,鉴定结果对资本市场是一个利好信息。但这种利好是有限的,它仅能表明比亚迪的电动车前景可期。

深创投分析师钟志告诉记者,即使证明比亚迪电动车技术没有问题,比亚迪电动车产业化依然面临很大挑战,不能看到明确的盈利,投资者的信心很难显著提升。

事实上,对比亚迪缺乏信心的不仅仅是外界投资者。7月2日,比亚迪的首发解禁股4.77亿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20.27%,占公司A股股本30.57%。这部分解禁的股份包括34名自然人股东和3名法人股东。7月2日至8月1日期间,比亚迪高层通过深交所的大宗交易平台抛售了5377万股股票,占比亚迪流通在外股份总数的2.3%。

虽然比亚迪紧急声明,此次股东抛售比例很低,不足股本的10%,而且是出于改善家庭生活等个人原因,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对其经营状况没有信心。

民族证券汽车分析师曹鹤认为,比亚迪几名高管的抛售明显是掐点抛售,根据规定,公司高管不能在发布业绩公告前30日内出售股票,而8月底比亚迪就要发布上半年业绩。“上半年业绩肯定是下滑的,业绩报表出来后比亚迪股价也会进一步下跌,公司高管选择赶紧抛售,这也表明这些高管不看好今后几年比亚迪的发展”。

显然,要提升投资者信心,比亚迪还要靠传统汽车等主力业务。但中汽协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共销售汽车20.69万辆,同比下降11%左右,跌出销量前十。

在吴经胜看来,5·26事件让比亚迪遭遇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任危机。这不仅与电动车有关,也与比亚迪传统车业务处于调整期有关。“一方面我们在电动车领域做得多,说得少,大家不了解我们的技术,所以发生事故后很容易产生质疑;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汽车业务这两年正处于调整期,销量增长放缓后外界本来对比亚迪就有一些看法,借着这次事故也被释放,甚至放大了。”吴经胜说。

[责任编辑:robot]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

首页
文章精选
车型大全
广州车展
新车
国内新车
海外新车
谍照
新车图解
购车
试驾
导购
文化
人文
酷车
赛事驾驶
二手车
买二手车
卖二手车
车辆评估
二手车动态
行业
业内新闻
产业评论
访谈
调研报告
论坛
车生活
车型论坛
地方论坛
客户端
凤凰新闻
卫视通
凤凰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