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造就了“中国式过马路”?

2012年10月25日 07:30 来源:信息时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文、图信息时报记者 马海燕(除署名外)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如此平平淡淡的一条微博,短短时间内,红遍大江南北,引发全民共鸣。深究其“爆红”原因,无它,触及中国人道德痛处,即规矩可以随意打破,法不责众。是何造就这种局面?记者调查发现,造就“中国式过马路”,绝非只有行人,驾驶、马路,都是帮凶,在这两个词前面加上“中国式”,变成“中国式驾驶”和“中国式马路”,不仅行得通,而且同样会引发共鸣。

“中国式驾驶”——怎么快怎么走

在中国的公路上,任何一种违法得利却不会马上得到惩罚的行为,总会有一大帮跟随者,他们其实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容易造成进一步拥堵,但身处其中,总会下意识跟随,结果形成“中国式驾驶”,具体有哪些?一起来看看:

一、占用应急通道

这里说的应急通道专指高速公路。过去没多久的中秋国庆,中国高速迎来史上最长拥堵。造成拥堵最主要原因是车祸救援不及时,应急通道被车辆塞得满满当当,救援车辆和人员被堵在后面,恶性循环,整条高速都动弹不得。不能占用应急通道,这是高速行驶一大准则,可惜,遇到塞车时,只要有一辆车尝试从应急通道快速前插,后面马上会有跟进者。

二、占用对向车道超车

普通城市道路没有应急通道超车,该怎么办?可别小看“聪明”的中国车主,只要马路没有隔离带,车辆会借用对向车道超车,哪怕中间划着醒目的双黄实线。而且,只要一辆往前超越,没有被摄像头和现场执勤交警拦下,马上有一大群效仿者。结果,对向车道也被塞得严严实实,整条马路完全瘫痪。二沙岛上广州大桥的那段道路,在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就不厌其烦的上演着这样的“把戏”。

三、随意掉头、逆行

前行找调头位置需要500米,逆行10米有个路口,多数车主不能抵抗后者带来的“诱惑”。当有一辆车在前面带头逆行,后面车辆会紧紧跟进。比如广州的广州大桥上,在中间没有护栏的时候,每天上下班高峰时,就有车明目张胆在中间掉头。高速没有逆行?错!同样有,一些不小心冲过路口的车辆不是打着双闪往后倒,就是直接掉头,逆行回来。

四、随意变换车道

这种现象在任何车道上都会出现。感觉这条车道缓慢,抓紧时机,变到另外一条,再感觉缓慢,再变一条。频繁变换车道,到底能抢回来多少时间?有媒体做过测试,北京上下班高峰期,全程50公里路程,能省6分钟。为抢这6分钟,需要承担更多刮蹭追尾的危险,并且必须顶住旁车和后车的白眼。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德国高速和普通国道,都是按车道行驶,不到万不得已不变道,而且变道都有讲究,一次变换一条车道,而且变道不能造成后车急刹。

五、与行人、自行车抢道

中国式过马路一大无奈是车多。更令行人可恨的是,那些遇红灯来不及过马路的车辆,打横直接停在人行道中间,行人不得不绕车通过。车主也无奈,不与行人抢道,永远过不了马路,稍微一犹豫,必须得再等五分钟。双方都有道理,但是,机动车必须得让行人,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车主必须得有车主的风度。

六、垃圾!垃圾!

不随地丢垃圾,这是小学生都懂的道理。但一到车上,垃圾通常是开窗便丢,最常见是烟头。车主省心代价是保洁人员工作量倍增。国外高速路,一个季度不见得要打理一次,中国一周不打理,垃圾会有变成路障的趋势。开车随手丢垃圾,到底跟谁学的?车主们回答不无尴尬,看别人丢多了,自己也跟着丢。

“中国式马路”——行人机动车两头不讨好

提及“中国式”,行人和车主都会将矛头指向同一个目标:马路。绿灯时间短,斑马线少,地下隧道和天桥少且分布不合理……这是行人硬闯马路给出的理由。红绿灯太多,马路过于狭小,指示牌指示不明确,立交桥像迷宫,限速极其不合理……车主抱怨似乎也有道理。必须肯定,城市马路日新月异,有关部门也拿出最大力气进行改善和扩建,但是,其设计和管理确实值得商榷。

一、绿灯时间太短

日前,就“‘中国式过马路’是否绿灯时间太短?”这一问题,交警专家明确否认,并介绍,每一个相位都有一个最小绿灯时间,保证行人能以正常速度通过。但这番说辞没有得到认可,身为行人的网友在网上纷纷“吐槽”,有时候小跑着过马路,都赶不及,经常被困在车流中间,“每次过马路就像生死时速”。绿灯时间是否足够使用,有待验证,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机动车享有更多的通行时间。记者随机考察广州海珠区十个红绿灯,以60秒计算,平均45秒为机动车时间,15秒为行人时间。尽管如此,机动车仍是嫌绿灯太短。在协调行人与机动车关系上,“马路”做得不到位。

二、限速不合理

行驶速度越快,通行效率越高。在国外,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允许车辆行驶速度都是取上限值,加大通行效率。中国相反,取下限值,所以,高速最高只能行驶120码,城市快速路80码,环路和立交桥只有60码。为防止超速,还大量设置摄像头。理论上,同一路段,应该执行同一限速;事实不是,行驶到一半,限速值会突然变化,多是从高往低变,让人措手不及,抱怨声随之四起。

三、环路、立交桥过多

时至今日,环路、立交桥被证明非解决交通拥堵最佳设计,但各个大中小城市仍乐此不疲。仔细留意北京地图,会发现许多环路,从一环开始数,可以一直数到六环,环与环之间穿插着大大小小的干道和立交桥,乍一眼看上去,像是看到蜘蛛网。这一“蜘蛛网”并非北京独有,在广州,在上海,同样能够看到,而它们恰恰是目前执行或准备执行限行的三个城市。将限行全部归咎于汽车保有量有欠妥当,过多的、不合理的环路立交桥设计,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四、实线划得欠科学

长达数百米的实线,在一线城市经常可以看到,让驾驶者极其无奈。压线,会被罚款;不压线,硬着头皮走下去,必须兜多数公里冤枉路,花多几十元油钱。一不愿具名的交委内部人士表示,哪里该划实线,哪里该划虚线,都与车流量、路桥设计等因素有关,不存在故意刁难。但事实是,压线每天频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演。在国外,只有在一些繁忙路口才会设置实线,而且,实线通常不长,给驾驶员留足调整空间。

五、国际与乡土

结合的路牌

国家规定交通指示牌是蓝底白字,旅游广告牌为褐底白字。一线城市执行这一规定的情况较好,三四线城市则不然,路牌与广告“交织”在一起,广告内容五花八门,既不方便驾驶员找路,还容易带来行车不安全。车主和行人普遍认为,指示牌不应有广告,也不该让其他广告牌遮挡。一线城市路牌“缺点”则在于字母和数字的组合不容易记住,G45、G15、G55……你记得住这是哪条高速?

记者观察

有反思才有觉醒

中国驾驶氛围不文明由来已久,随着汽车保有量急遽增加,不但没有逐步改善,反而有加速恶化的趋势。所幸,在这关口出了这么一次“中国式”大讨论。在笔者看来,这场讨论最大价值在于推动文明意识觉醒,人们终于意识到,现在马路居然如此混乱,行人、汽车、驾驶员以及马路管理部门,都责无旁贷。还是那句老话,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上述的“中国式”行为,如有,改之;没有,则引以为鉴。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网友微博

[责任编辑:robot]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入    注册
ctrl+enter快捷提交

商讯

首页
文章精选
车型大全
广州车展
新车
国内新车
海外新车
谍照
新车图解
购车
试驾
导购
文化
人文
酷车
赛事驾驶
二手车
买二手车
卖二手车
车辆评估
二手车动态
行业
业内新闻
产业评论
访谈
调研报告
论坛
车生活
车型论坛
地方论坛
客户端
凤凰新闻
卫视通
凤凰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