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公车进行一次大摸底,包括公车的数量、排量、价格、用途、费用等都将统计清楚。此次清查的方式主要是各级事业单位的自查,清查以2011年12月31日为清查时点。
此前由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将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据悉,为了贯彻实施该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正在研究拟订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及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职能部门以及一些地方三共支出的不断透明化,公车消费问题越发催促着公开改革的脚步。很多地方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温州、河南等地的公车拍卖,杭州公车改革的货币化补贴,深圳也称将适时推出公车改革方案。
政府部门在公车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为整体地推进这项改革提供了基础,接下来,事业单位进行公车改革也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因为事业单位遵循着行政序列,配车的领导大都是有行政级别的,也是因为事业单位改革也早已拉开序幕。
如果说事业单位的公车制度改革与政府部门公车改革有不同的话,那么就是前者比后者的情况可能要复杂一点。尽管一些政府部门的小金库也不少(近年来审计结果中都有显示),但是相比而言,事业单位的经营更为广泛与复杂一些,比如在这几年的房价上涨周期中很多事业单位都广泛地参与了地产投资与经营,并且它们旗下也有不少注册公司。现实中,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配车的排量并不符合国家规定,但这些车可以挂在企业名下。并且,由于中国行政体制(包括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的首长负责制,这也决定了单位的配车很多时候是出自单位领导的意思,其他各方面的监督基本都是软约束。
财政部要求事业单位自查公车,是一项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可以起到摸底的作用,先是宏观层面刷一遍不合格的公车配置以及使用。 本质上,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与行政部门的相同,最终都要依托预算制度改革的推进。公车制度改革的探索早已进行了许多年,随着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对政府公车私用现象等的监督主要来自一些普通的网友,从而令相关部门对涉事公车私用的人做出处置(比如近日由网友贴出的陕西某县派出所所长开警车去云南旅游的照片)。
这种监督的模式,不应该是一种常态,未来应该通过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将公车使用情况“明细化”,将公车配置不再归为“其他”这一项,才能从制度层面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权力,以此杜绝过度的不合理的公车消费。除此之外,货币补贴与社会化服务采购,可以大量被采用在公车制度之中,它们不仅易于监管,而且可以提高效率。这项改革的脉络并不复杂,关键是决心,由奢入俭难。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