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近20家车企百余款车型,上半年共销售轿车136.82万辆,而众多外国品牌中,仅德国大众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就超过180万辆,百余款车型销量抵不上一个大众。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8日发布的数据,自主品牌乘用车、轿车市场占有率同比连续第十一个月下滑,其中轿车市场占有率跌破20%,为2009年以来最低。自主品牌汽车何以陷入如此困局?值得深刻反思。
自主品牌汽车困局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前7月中国品牌轿车销售151.96万辆,同比下降16.1%,与之对应,德、日、美、韩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201.49万辆、117.1万辆、114.5万辆、76.68万辆和35.3万辆。
随之出现的,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过去五年中,自主品牌汽车市占率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以来市场份额下降幅度更大,降幅动辄5到7个百分点。
“中国品牌汽车到了危急的时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感叹。究其原因,市场进入平稳期,海外、合资品牌更多介入中低端市场,与自主品牌“短兵相接”,自主品牌过往依靠低价形成的性价比优势难以为继。
自主品牌曾经历销量稳步增长的“黄金十年”。在业内人士看来,那是跨国公司当时未涉足低端市场给自主品牌留出的市场空间,一家汽车企业负责人说,过往“我们与外资、合资品牌处于不同产品市场区间,如今合资产品下探,就要有大麻烦”。
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市场局面还是在“合资品牌价格仍然高出一截”的情况下出现的。“自主品牌在主流细分市场与合资车型的均价差在45%以上,如果合资品牌汽车进一步下探,情况还会更糟。”长安汽车(13.59, 0.03, 0.22%)副总裁朱华荣说。
产业政策缺乏整合
自主品牌汽车为何不得市场青睐?有人说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消费者有顾虑,这有道理。但横向比,人们不禁发问,起步晚于中国的韩国汽车工业,为什么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且培育出现代、起亚这样的世界级品牌。
在行业人士看来,自主品牌困局根源还在于我国缺乏健全的汽车产业政策顶层设计,对于自主品牌发展缺乏通盘考虑,导致的局面就是企业“一盘散沙、你争我夺”,产能低水平重复扩张,“关键技术不能联合开发、好的技术又不能共享”。
“自主品牌按企业算近20个,按车型算超过百个,几乎都形不成经济批量,大部分品牌在微利或亏损状况下运行,这也是自主品牌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董扬说。
此局面也导致通过设立合资企业“用市场换技术”思路无从实现:“外国公司拿出一个车型,就有多家国内企业争相抢夺,哪还有条件去谈技术引进?”朱华荣说。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说,一些部门和企业,搞合资目的短视化,只看中短期利益,而对于怎么通过合资形式去发展本国自主品牌考虑不足。
这也令自主品牌虽经多年发展取得一定进步,但依然与海外品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董扬坦言,技术水平差距依然在10年左右,“国际一流汽车公司已在研发20年后的技术,可直接应用技术也有5到10年的积累”。
自主品牌如何突围?
自主品牌汽车何以突围?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发展自主品牌是我国建设汽车强国的核心,产业政策无论从技术、生产还是市场上均应做通盘考虑,给予自主品牌强有力的扶持。
“自主品牌大多未形成经济规模,相当一部分处于亏损或微利经营的成长阶段,需要时间和政策环境营造成长空间。”董扬认为,我国汽车“技术上依靠引进”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应由技术外源型发展转变为创新引领型发展,全行业应该提高技术开发投入比例。
汽车企业则应苦练内功,既要解决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又要及时采纳消费者意见,做好产品质量细节,切忌急功近利,最终因质量问题丢了品牌口碑。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多数企业在研发能力建设和新产品开发上下了很多功夫,但由于缺乏产业基础研究支撑及产学研、车企间大力合作,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且难有突破。朱华荣坦言,自主品牌单车销量规模小,成本分摊大,单靠单个车企自身力量进行正向技术研发十分困难。
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呼吁,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究体系,同时促成汽车企业在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下形成一套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共同研发共性技术,解决共性问题,联手应对挑战。
当务之急是破解自主品牌汽车为争夺市场空间“自相残杀”。“如果容忍自主品牌的分散重复局面存在,不扶强,不抑弱,纵容非市场因素干扰市场,实际上是置自主品牌比一般市场竞争更难的境地而不顾。”董扬说。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