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北京
更多应用 |
官方:微博/微信
| 车展 | 专题 | 车商通 | 商用车

凤凰网汽车

行业
凤凰网汽车>行业>产业评论>正文

赵福全对话陆群:“新晋老兵”的契机与路径

2016年05月02日 16:33:02
分享到:
来源:凤凰网汽车 作者:综合报道

赵福全:这真正体现了您对汽车行业深层次的理解,也体现了您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简单的冲压、焊接工艺可能不再是未来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的汽车制造的主流了,而再好的用车体验也要基于高品质的汽车产品本身。您判断目前全球没有企业有能力帮你们代工,来造出您理想中的前途汽车。您所打造的前途汽车不是在重复传统汽车产业的老路,而是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要去趟出一条新路。这也是您愿意或者说不得不投入新的四大工艺,买设备、建工厂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种思考和做法在业界不见得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所以今天做这个澄清是很有必要的。

刚才我们从研发到制造谈了很多问题。其实未来造车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几乎所有互联网造车的企业都觉得传统汽车企业对用户体验掌握得不够、对用户服务做得不好,或者说是由于背负着历史的包袱、有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导致没办法转变、做得更好,比如4S店经销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刚才您也谈到自己的团队具有互联网思维,那么是不是能在用户服务方面有一些创新?您怎么看待在用户体验及服务方面,互联网企业对传统汽车企业的质疑和挑战?包括建设未来全新的汽车产业生态链等概念,您有什么独特的想法或高见,又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呢?

陆群:高见肯定谈不上,但这一点确实值得探讨。赵院长在汽车行业是资深专家,今天正好借此机会和您探讨一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其中有几种可能性。第一,很多人说传统汽车行业不重视用户体验,我觉得这个命题是不对的。在传统汽车设计过程中,我相信包括您在内的研发领军人,在领导产品研发直至投产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如何让用户满意;而像J.D.Power这些调研机构也在随时调查用户满意度,并向汽车企业反馈。所以并不是说传统汽车行业就忽视用户体验,只不过现在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有了新的可能和机会。过去在办公室、家里都能实时在线,在汽车里却不能,成了互联网的孤岛,而随着4G以及后续5G技术的发展,移动的车辆也有了实时在线的可能性,在行驶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联网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既包括体验、导航等初级服务,也包括车辆诊断、信息反馈、预警、安全保障等更高级的服务。所有这些功能都将完全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因为车的数据可以被实时获取和分析处理了,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这是第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由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汽车行业现在有一个热门的关键词就是汽车共享。在汽车共享的模式下,可能会衍生出新的机会。未来汽车不再是一个人长时间的拥有,而是变成多个人短时间的拥有甚至是单次的拥有,从而大大提高汽车的利用率。这将带来对汽车产品的重新定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在我看来,今天汽车的使用方式是很大的浪费,用户花钱买了汽车,但是有很多功能对于这辆汽车的所有者来说都不是必要的,至少不是本次出行所需要的。今天所有的汽车,不管多么强调个性化,在我看来95%仍然都是同质化的,因为需要对综合功能进行妥协。如果汽车不再是目前这种长期拥有的模式,是不是可以针对单次出行,或者针对某种常规出行的场景,把单一功能或少数功能做到极致,而不是追求所有的功能而不得不有所妥协?如此一来,汽车产品就会被完全重新定义。相应的,市场也将发生变化,现在的小众市场会更加得到重视,形成多化的细分市场,机会就会出现。洞察到机会,然后从产品、技术出发对汽车功能进行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就会完全不同。因为用户体验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功能,要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先要把这些功能充分识别、重新定义出来,我觉得这才是未来汽车用户体验的真正变革。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件事,就是要重新定义汽车。

前途汽车现在做的绝不是今天的主流车,因为我们认为今天的主流车到明天可能都不再是主流了。今天越主流的汽车就越是对综合功能的妥协,因为所有的功能都要具备,所以每一种功能都不是极致,这是一种“随大流”的主流。但是未来恐怕不是这样了,因此我们在造车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把某些特定功能做到极致,而把那些用户使用过程中不那么关心的功能弱化甚至取消掉,从而完成对汽车的重新定义。

赵福全:我认为您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简单把用户体验概念化,应该具体化,弄清楚究竟用户关注的体验是什么,传统汽车为什么做不到或者为什么不做,特别是未来的用户体验究竟是什么。如果能够清楚地定义未来汽车的用户体验,我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车型设计、配置定义,最后提供令消费者满意的用户体验。

您也谈到了现在的汽车其实存在很多浪费,包括现有的汽车使用方式本身都是一种浪费。买一台车一天拥有24个小时,可能只用2个小时,剩下的22个小时都在停车场。汽车使用率低不仅导致汽车产品价值的降低,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对整个产业构成严重制约。因此,我一直认为,汽车共享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您认为未来很多方面会发生改变,这里说的未来应该不是一两年吧。刚才也谈到了要对未来的汽车用户体验进行重新定义,不是概念化,而要有具体功能的体现,我对此也非常认同。据我了解,前途汽车现在已经开始建厂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推出第一款车,这款车和现在的汽车产品会有多大的差异?所谓未来的用户体验如何在这款车上体现?另外,您讲到希望打造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汽车,不过这种个性化需求会有多大的量呢?如果没有量,又如何实现降低成本、最终达到盈利呢?因为毕竟您也要面对股东和投资者,希望能介绍一下你们的想法和计划。

陆群: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建厂,产品推出也会加快,不会等到三年以后。未来企业到底能走多远,我不敢妄下断论,但未来也需要从今天一步一步走过去。我们的第一款车计划在2017年下半年投产,今年年底就会试生产,从生产线上的试生产到真正交给用户大概会有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时间,这其中我们要进行大量的优化测试和完善工作。

第一款车就是我们今天在展的跑车,很多人觉得这款车太过小众,在今天确实是,但是未来可能就不那么小众了,因为人们对速度和操控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希望通过电动化,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新型的跑车体验。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也是电动车和传统车不一样的地方。后续第二款和第三款车正在开发中。第二款车预计会在第一款车投放市场之后的一年之内投放,也就是会在2018年投产。那款车是非常另类的,和今天大街上的所有车都不一样,但是现在还无法透露细节。我只能这么讲,这款车是少数功能的极致,而不是综合功能的妥协,是我们想法的真正体现。而且这将是一个平台,上面会有几款车,都已经列入我们的产品计划,后续当然还会开发其它车型。

经常有人问我究竟在做什么车?是在做B级车、C级车还是D级车,是在做轿车、MPV还是SUV?但是我觉得这种分类本身,就已经落入传统汽车功能定义和用户体验的模式里面去了。既然说了未来汽车会是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模式,那么一定是按A、B、C、D这种级别划分吗?一定是按轿车、SUV、MPV这种类型划分吗?汽车为什么一定要定义成A、B、C、D级,一定用轴距尺寸区分?为什么不能是宽度尺寸?为什么不能是高度尺寸?又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跨界和重新的组合?如果说要做颠覆性的智能化、网联化的汽车,结果一讨论却又落入到传统汽车的定义中,那就不要宣称是互联网思维了。

赵福全:你们所定义的用户体验具体有哪些体现?我们知道跑车不是简简单单的动力性、操控性、推背感,那么前途汽车2017年计划投放市场的第一款跑车产品,能够带给用户怎样的体验呢?与传统跑车相比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传统车可能没有做到的用户体验,是因为他们没有技术、能力,还是因为他们没有愿望来做呢?

陆群:从性能上讲,一款跑车的体验绝对不简单体现在推背感上,这也是我们不欣赏仅以百公里加速衡量跑车性能的原因。之前我们在微信上曾对这个问题有过争论,对方说将来电动车搭载大型电机百公里加速可以达到二点几秒,我说这不可能,这不仅涉及到电机大小,还和轮胎有关系,这是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说法根本没有考虑到轮胎与道路的附着系数,以为用一个特别大的高千瓦数的电机就可以实现二点几秒的百公里加速,这其实是一个初中物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跑车仅有加速性能是不够的,操控、安全、制动、转向都一定要足够好、足够精准,否则就不会有好的体验。之后还要考虑是不是有空气动力学的问题?当速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下压力够不够?所有这些有没有做过模拟仿真和空气动力学实验?可靠性够不够?当开到20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要对驾驶者的生命负责。再接下来,我觉得很重要的体验是精致度,也就是说,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足够有品质,是不是足够有品位。然后我们才能谈如何把车做得炫酷,在附加功能上下功夫等等,这些的优先级都应该放在后面。如果基本功能都没有做到,何谈良好的用户体验呢?如果车子一开到120公里每小时就开始发“飘”,那会有什么好的体验呢?我觉得所有的体验都是一项一项目具体的技术,最后所呈现出来的功能。

赵福全:这么多的细节、这么多的knowhow,看来简单请别人代工生产可能确实有挑战。您本身是做工程公司起家,也没有制造的经验,如今要打造前途汽车,要怎样实现超越呢?

陆群:这是要靠时间去堆积的。您知道我们在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就展出了电动跑车的概念车,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原型车,在2015年上海车展上前途品牌展出了早期的工程样车,而在明天开幕的2016北京车展上,我们要展出的是工程化已经基本完成的样车,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按照经过验证的工程图纸做出来的。当然这距离量产还有距离,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不是工装的。

汽车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验证,包括模拟仿真和实车试制试验验证,这一系列工作要一轮一轮地反复,最后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我们原来其实就是做这件事的,有足够的储备。当然我们也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现在也有两类外部资源来支持我们:一类资源是高水平的供应商,像博世、埃驰等大牌的系统级供应商都是前途汽车开发的重要参与者;还有一类资源是国外大型工程设计公司,包括在操控、安全等方面经验非常丰富的老牌公司,他们也在和我们一起打造产品。这两类资源可以保障我们的产品最后能够达到刚才所说的性能和品质,给用户良好的体验。当然这个过程中一定是以我们为主,由我们来主导开发。

  •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  手机应用

    凤凰网汽车&凤凰好车

上一页123阅读全文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文章导航

网友评论
0人点赞
|
评论0
加载中...

大家都在看

趣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