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系车和性价比不再挂钩的时候,那就意味着它在市场上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以现代为主的韩系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衰落的?
这件事儿还要从2017年开始说起,当年时政上的一些因素,使得国内掀起一阵"抵韩"风波。当年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的销量加起来,同比跌幅达到了65%。而这一次事件,直接将起亚推向了深渊,两年来也未见反弹迹象。
北京现代比较聪明,发现风口不对的时候,开始强调自身品牌已经完成90%以上本土化,仅有非常小部分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来源于韩国。然而,现代却打错了算盘……
现代的小九九
2016年12月份,北京现代的单月销量达到了14.6万台,谁也未曾想到,这一数字成为了现代在国内市场上的巅峰成绩。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现代的单月销量就已经跌到了3.5万台,当时现代危急存亡之秋。
为了挽回败局,现代掏出"三板斧"。一、舆论造势,强调现代本土化战略,弱化韩系属性。二、降低成本,压榨员工以及供应商,带来低成本优势。三、大额优惠,现代十分清楚当时的局面,抵制的有很多,但是理智的更是大多数,只有搞价格优势,现代就死不了。
之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从7月份开始现代的销量开始回暖,直到2017年12月,现代的单月销量再一次冲破十万,达到12.06万台的单月成绩。当然,这其中也有向经销商压货的嫌疑,这一点我们先按下不表。
从2018年开始,现代汽车的销量跌跌撞撞平均月销在5万台左右挣扎,很难见到起色。有人评论说,这是车市大环境所致,现代的销量整体表现出颓势(相比以往)属情理之中。事实真是如此?
其实不然,现代在市场上的口碑以"性价比"占优,这样的品牌在车市寒冬之中最容易保全自身的销量,如果运营得当还能实现逆势增长。而现代却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走势,直到今年上半年它的单月平均销量甚至已经跌破5万台。
也就是说,关于现代性价比高的口碑正在流失,消费者认可度正在降低,就连菲斯塔这种被业界认为现代一剂良药的重磅产品也没能完成拯救现代的使命,可见现代的未来布满了迷雾。
现代的难言之疾
2017年的"三板斧"暴露了现代的底牌,在商业市场中降价容易涨价难。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快销品牌打折,但是很难看到它新产品就以极低的价格优势来抢占市场。汽车虽然不是快销产品,然它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故而我们在2018年现代的财报中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全年销量微增、营收微增,而净利润却遭到了腰斩。而现代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则是这一切的主因,现代集团的副董事长也在年终总结中指出了这一挑战。
想要挽救利润,现代要么把优惠降低、要么推出全新的产品变相地把利润提高。这两招现代都在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本来挽救现代的领动、名图、新途胜,最后仅领动的销量得到了保全。昂希诺和菲斯塔负责另外的任务,它们被视作现代的两剂强心针,然而从半年来的销量来看,这一切似乎仍然没有卵用。
问题出在了哪里?个人愚见:现代在中国市场上的品牌力丧失是主要原因,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加速了现代衰落的进程,为次要原因。
相信大家身边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声音,买韩国车还不如买国产车,韩国车实现了90%的本土化和国产车没有什么区别,BLA BLA……这是从2017年就开始深入人心的消费认知,那么韩国车的品质到底如何?别忘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是口碑市场,愿意去考察或者搜集数据资料的消费者是少之又少。
所以,这一切也就成为了现代的难言之疾
辣白菜之殇
当下国内消费者是一个很有趣的群体,我们既能挥霍又能吃苦,今儿个牛扒意面,明儿个辣条泡面,是及其现实的群体。这样的一个群体对于事物的认知又及其固执,就好比说,咸菜就是咸菜,甭管它是腌萝卜还是辣白菜。极少人会去把咸菜分个三六九等。
也就是说,当我们决定勒紧裤腰带去节省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节省到极致的解决方案。
车市不景气,消费需求疲软,日系车销量出现逆势增长的道理很简单,品质好、省油。而韩系车虽然也省油、品质相对自主品牌也不错,但是它必然不是消费者的首选方案。这也就导致了,购车预算充足的去购买了日系车,购车预算稍低的选择了自主车,韩系车卡在中间,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了,摆在现代面前的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让新车型跟上老产品的优惠步伐,短期绝对能够拯救销量,只不过这是一条作死的道路,那也就意味着现代的利润很难能够回到巅峰时期了。成功地把自身品牌力度拉低了一个档位……我想现代宁死也不会这么造作……
写在最后:捷达VS5已经公布预售价了,很多人都说捷达品牌的诞生会使自主品牌如何如何,其实不然,一汽大众的目标是通用,以捷达、大众、奥迪来对抗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自主品牌自然有自主品牌的出路,而现代可能是这场对抗中抢先一批牺牲的品牌,至于起亚的话能苟一天是一天吧。
凤凰网汽车公众号
搜索:autoifeng
官方微博
@ 凤凰网汽车
报价小程序
搜索:风车价